急促的脚步加上一丝不苟的导航,还是没能让我走出小巷。脚下的水泥路不知什么时候变成了石板路,一块块拼接着,高低不平,时滑时涩,灰褐色的路面好像在叙述着岁月沧桑。
我看了看手机导航,明明刚才离目的地只有不到百米,怎么瞬间又脱离了周边半径,系统重新规划的路线竟然还要再走1.5公里!
前面的巷道越来越窄,感觉十米开外不到一米宽,倘若是一个大胖子过去,估计左右肩膀会卡在两墙之间。我冒险沿原来的方向继续前行了几步,两旁的灰墙立刻向我夹击,让人紧张得透不过气来。
停下脚步四处张望,周围竟然空无一人。抬眼是遮天蔽日的装修棚架,只留下灰蒙蒙的一线天。索性赶紧扭身往回走,可不知不觉又转到了一条陌生的小径上,因为我看到了一口井,刚才并没见过。
井口高出地面部分是由大理石砌成的,年代久远早已脱离了原本的白色,井沿四周保留着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绳痕,大概是几百年形成的印记。
没错,这正是小说里描述的那口佬源井!小说的作者是位民俗学者,他对五约屯这一代的历史颇为了解,历时六年实地考察,并到国内外查阅相关史料才写就了这本书。今天下午他在这里的一间老茶室举行新书交流论坛,按邀请函的约定,现在应该进行半个多小时了。
井的四周依旧是空无一人,不过比刚才显得舒畅些,没那么逼仄,可以停下来想想自己下一步要怎么做。
我为什么要到这里来呢,就因为我正准备见的这位作者,新出的那部小说被称为五约屯活地图。这里濒临江边旧码头,一百五十年前即与西洋开埠通商,是最早接触洋人、洋货和异域思潮的地方,这里在近代各时期还发生过许多奇闻大事。
五约屯总面积不大,但屋宇比肩相连,型态各异,片区内街巷错综复杂,分不清东西南北。小说开篇即是一张清末五约屯的街巷地图,由这张图向世人展开了近百年一个个惊心动魄的传奇故事。
20世纪初成立的秘密反清议事堂,民国初年某邪教集合点发生的一起怪案,解放战争时地下党的通讯站,建国初年捣毁的特务电台联络处……甚至改革开放初期,移居海外几十年的老侨,回到五约屯居然还能认出儿时的家门,因为这里的建筑和草木都没变,直至今日被圈围成历史古迹生态园。
但如今这里的清净让人有些不安,除了与小说上的某个地点相符外,好像无法找到返回现实场景的途径,看手机卫星导航就像是瞎子带你转迷宫。
脚边传来几声猫叫,两只肥硕的花猫相伴走来,大概它们也难得看见能走动的物种,步履从容、表情和善。
我想起那部小说中也有一段有关五约屯猫的描写。惊慌失措的迷路人朝脚边的流浪猫做了个姿势,又呼出某个声响,猫儿便带她走出了五约屯迷宫。
于是尽可能地回忆小说里的这段细节,尽管我只粗略地看过一遍,好在有只肥猫听懂了,引我朝另个方向走,也就行了二十几米的距离,但转了两个弯儿,就回到有公交车站的大马路边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