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一个词叫“职场35岁现象”,主要是说现在好多企事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年龄限制一般是35岁,然后据说华为裁掉了一大批34岁以上的“老同志”,引起了普遍以打工干活为生的中产阶级的恐慌,才使得这个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对此,我本来是以好奇的态度点进去看了一下,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渐渐发觉这个问题似乎没那么简单。
撇开含着金钥匙出生、天赋非凡以及气运加身的一少部分人不谈,社会人基本上分为几大类。一类是凭技术吃饭,比如说教师、医生、法官、码农,这一类人在初入职场的时候薪水和地位往往不高,或者说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只能缓缓前行,但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在35岁这个分水岭之后,反而会越来越好,对未来的生活还是比较有信心的;第二类是非技术人员,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的一段时间里,国家的“铁饭碗”养活了这类当中的大部分人员。比如说公务员、各服务行业的服务员、工人、部分军人,他们往往不用像第一类人员那样需要较高的专业理论,通常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锻炼就可以上岗,在职时间的长短主要是依据个人的责任心、身体素质以及情商所决定的;还有一类人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混子,这种人不必多说,他们既没有养活自己的一技之长,也不愿意通过不停的社交和思考来养活自己,说得难听一点,只要今天吃饱喝足了,管他以后怎么生活、孩子怎么养,统统不予考虑。
随着时间的积累,第一类人员的不可替代性和价值会越来越高,最起码的温饱、培育后代问题一般是没有问题的,所以“职场35岁现象”所涉及到的,主要是第二类人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包括身体的机能、记忆力、思考效率都在下降,考虑到华为现象的发生,对未来生活的恐慌就会越来越明显,躁动的情绪随即产生,周围的社会就会变得不稳定。
对此,国内这个社会形态的普遍做法就是是买房、投资、找关系,在全世界范围内基本上都没办法做到毕业即买车、结婚即买房的现象,国内做到了。说白了,就是图个安全感。
可是,我想知道,这个“安全感”,除了造就出一大批啃老族和高房价,它真的安全么。
扯远了,对于“职场35岁现象”,我的第一感触是恐慌,是技能恐慌。因为我现在才27岁,又是单身,一周加班5天或者干脆连续两个通宵基本上还是可以的,哪怕是独立组织一个大型的活动,从头到尾的各个方面基本上还能考虑清楚。可是35岁(这里其实是个虚指,或者说是体能巅峰的分水岭)以后怎么办?如果能成为企业老总、包工头等金字塔上层建筑的人,生活倒不用愁;但是金字塔毕竟越往上越小,如果没挤上去,我还能拿什么跟后面那些20岁出头精力旺盛的人去拼去抢,他们可以为了稳固自己的位置和得到boss的肯定而选取低工资,而35岁的人还要拖家带口,养房养车。加之(前面提到的)体能下降,华为现象的发生就不难解释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239591/3d748bfdb9deed05.png)
所以,“安全感”不是来源于房子和车子,而是技能。尤其是对于处在现在这个能者居之,不能者滚蛋的政策推动下,技能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技能还不是那些绣个花或者写篇网文图大家一乐的技术,而是切切实实能够养活自己和至少维持一个三口之家的能力。
![](https://img.haomeiwen.com/i2239591/600ae1f18b591c87.jpg)
那么问题来了,技能恐慌这个动力已经有了,目标和手段在哪里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