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国学与传统文化读书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2(第④问)

《传习录》卷上·徐爱录2(第④问)

作者: 馨诚事享 | 来源:发表于2017-06-23 17:01 被阅读103次

    因每一问都有大智慧,又要列出文中引用的古文。所以,以后我会一次只更新一问,更多的是加上自己的解读,从身心灵方面更多地分享。少而精,大家看起来也没有那么辛苦。感谢阅读,望指点一二,共同探讨。

    【4】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馨说:

    至善,是超越二元的,是一元的,是包容的。

    就像一个人内在能量高低的衡量就是其纯净度,纯净度高就是其意识频率高,这种人是自由的。刘丰老师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提升自由度。那怎么净化自己的能量,让自己有力量?这就是要遵循道、遵循秩序。宇宙间有股天然的力量、因果在作用。

    正向的决定带来正向的果报,积累福报。

    郑朝朔问,至善也需要从事物上求。王阳明说,至善只要是这个心纯净到合乎天理就是了。

    前面王阳明也说过: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须外面添一分(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在事物上怎么个求法?于是叫郑朝朔问举些例子说明。

    郑朝朔于是说:“就像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学问思辨”出自《中庸·第二十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现在我们都说:博学、审问、深思、明辨、笃行。

    王阳明回答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至善)。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

    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

    “惟精惟一”来自《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惟精惟一。精:用功精深;一:专心。指用功精深,用心专一。

    "惟"字作思想意识讲,古代文言叫思维,现代名词叫思想。此句意思是思想集中养精神,守先天一性(即道心)。

    前面这段我引用之常见的解释。在我这里,我认为,惟精惟一,就是纯粹的心,无二元对立的思维,不评判自己不评判他人。

    精、一,既纯,纯粹。意识纯净,能遵循天道,而无个人私欲。

    存天理,灭人欲,是王阳明一直说的。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那么这颗心,必是至善之心,是心的本体。不被外界影响。才能深刻理解到。意识纯净之人,能量纯净,还有什么需要在外得到?

    分享一段在网上看到的解读,非常喜欢:

    《孝经·庶人章》中说:“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意思是说,根据大自然运动的规律,举事顺时;根据土地的不同特点种植不同的作物,因地制宜。(馨理解:自然秩序、宇宙秩序)行为谨慎恭敬,节约用度,来赡养自己的父母双亲。

    这里说的“天之道”亦即陽明先生的“天理”。

    己心纯则天理伸,天理伸则至善。善与美,忠与孝皆莫向外求,唯从心纯中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传习录》卷上·徐爱录2(第④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xwcc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