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于世,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但生活在社会,我们总是需要做些事,来让自己过得更好。
事情一般被我们分成两种,一种是我们感兴趣的事,一种是我们不感兴趣的事。面对感兴趣的事,我们无需外力督促,便会主动去做。与之相反,对于不感兴趣的事,我们总是需要给自己找各种做事的理由,在找理由的过程中,我们习惯于用到一个词——应该。曾经,我觉得这个词,很好用,应该做某事,既表达当事人的无奈,又给自己增加做事的理由,这件事虽然自己不感兴趣,但应该去做,这样可能给自己或者他人带来益处。渐渐地,我也习惯这样。每当遇到不喜欢做的事,总是默默安慰自己,这件事应该去做,哪怕偶尔也会意识到这样想有些消极,也不会太过在意。
后来在读到《了不起的我:自我发展的心理学》才意识到这样想危害很大,因为过多使用“应该”我们便会习惯于“应该”思维,凡事总是不深入考虑做事的深层次意义,总是不情不愿地去做某事,这样往往做得不好,因为我们无法付出全部精力投入其中,只是单纯把这件事看作任务,甚至敷衍了事。并且,这一思维会让我们逐渐远离自我,多数时候我们使用“应该”时往往是迫于某些权威或者难以推脱的责任,比如上级布置的额外任务,或者亲人的期望。父母告诫子女应该好好读书,子女往往会认为自己好好读书只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而不会深入思考,读书这件事对自己究竟有什么好处,长大后,正式步入社会,发现读好书,还是得工作,还是得看老板脸色,并不能一步登天,便会开始抱怨父母,都是他们让自己好好读书,导致时间都花在课本上,没有时间学习其他技能,让自己不能有所成就,不能......
假如我们换种思维,把“应该"改成“必须”便会发现很大不同,我们必须做某事,往往意味着这件事很重要,不得不去做,必须学习,必须完成这个任务,都意味着一种坚定的信念,也意味着当事人清楚做事的必要性,如此,我们做事的态度就会发生转变。必须学习,意味着学习于我们而言,十分重要,既然重要,那就应该付出全部精力,把这件事做好,慢慢地,学习就会变成我们的责任,变成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事,一旦认真,哪怕结果达不到预期,也不会差到哪去。相比于“应该”,“必须”还含有不容置疑的潜在含义,“应该”往往会让人感觉这件事还有商量的余地,介于可做和可不做之间,而“必须”则表示确切的肯定,不给当事人不应有的幻想。告诫孩子“应该好好学习”往往会让他觉得学习其实没有那么重要,可学可不学,自然不会认真对待。相反,当我们告诉孩子“必须学习”便会断掉其他杂念,因为这件事不管其愿不愿意,都必须完成,这是他的义务也是他的责任,不做不行,没有商量余地,可能一开始会反抗和抵触,但一旦发现自己好好学习后,真的有所收获时,便会慢慢理解并接受。
同样,当我们决定去做一件事时,一定要告诉自己“必须”,不给自己留任何商量余地,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去执行,否则,我们很容易因为拖延或者其他缘由,把这件事扼杀在娘胎里,想到就必须去做,而不是应该去做。
题图摄影:OpenClipart-Vectors
题图授权基于:CCO协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