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有温度的
读书写作时,我常常会惊讶于文字的魅力。有些文字美则美矣,却总是感觉美丽的背后是一片虚无。禁不住细细深思。慢慢的我发现这种缺乏灵魂的美其实总是充满一种不协调感,它缺失了文化感。有些文字平平淡淡,却总是能让我从内心感到从文字自身散发出来的自在与舒适。余秋雨先生《千年一叹》中的文字便是后一种,文字没有过多的修饰,仿佛他就坐在你的面前,而你静静的听着他讲述那些来自千年的故事,体味那些故事背后的文化意义。
读《千年一叹》时,我总是在想,这种日记式的书到底魅力何在。除了来自于对千年文化古迹的惊叹,我内心中涌出的清凉之感终究是来自于何处。后来,我才发现这种感觉来自于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来自于余秋雨先生对于文化的独到见解,而这种见解又多数来自于先生亲临其境的细微考察,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这本书最初序中所讲到的:“我只相信实地考察,只相信文化到场,只相信废墟遗迹,只相信亲自达到。”
1 通透
通透是我对余先生本书文字的一个总结。通透在中国汉字中的意思是通明透亮,常用义为通彻,明白。有时,我会去想,这种通透之感到底是来自于余先生的文字,还是来自于文化在千年时光抹刷下自身所具有的厚重质感呢。最终我的思考结果是,我们必须承认,一段文化的解读是需要深厚的功底的,而一本优秀书籍的写成也缺少不了作者自身的体验。千年的文化因为遇上了余秋雨先生而再次有了生命力,它在千年岁月之后能再次能再次被识得,能够再次被讲解读。而余秋雨先生因为遇见了这些被封存千年的古迹而终于成就了他《千年一叹》的佳作,让世人去了解那段记忆。归根到底,他们是彼此成就,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化的清凉感,这本书文字的通透感。
2 美感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美感便是来自于与万事万物的一种和谐统一,对于不同的文化,观点我们能够试着去理解,试着去包容,采取一种不偏执的文化观。《千年一叹》中所带给我们的故事便是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种族的。希腊,伊拉克,巴基斯坦,最后再到印度等地,每一次的解读,他只是在讲,在品味,他不以一个文人的视角去评价。我想,他是知道的:对于文化,我们谁也没有评判的资格。
3 思考
现实中旅行时人们总会告诉自己一句话:旅行不是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一场仪式。我们总是试图去让人们知道,旅行的魅力在于对一个地方文化的感知。可是我们必须承认的是,不是每个人都有文化积淀,在面对同一个事物,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有独立的思考。不懂的,所以连思考的大门也无法进入。凤凰卫视是聪明的,他们能够选出适合的人去做一场文化的感知。余秋雨先生是带着思考前行的,在最后,他也用自己的思考写出自己对于中华文明能够成为唯一没有中断和湮灭的古文明的五点原因的理解。
4 凄凉
这一行多数是前往千年文明之地,但是,这些文明中多数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了。也许正是这种消逝的文化悲怆感给整本书赋予了一种凄凉的感觉。在阅读时,你常常能够从文字里发现余秋雨先生对于千年文明中断而生发的惋惜。那些黏着在古迹上的文化流失感已经自然的通过余秋雨先生的到场实现了这种感觉的传播。此刻,余先生更像一个文化的传播媒介。透过他,实现了古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一次对话。
内容是有情感的
如果一段文字只是简单的场景描述,我们多数会将它称作是一本记述性文章。但是《千年一叹》不只是一部简单讲述千年文明的书,更多的是透过千年文明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情感的一种抒发。作为在新世纪即将到来时的一众人的文明之旅,寄托着对于新世纪文化发展的一种期待。
一路上感到的最惨痛景象,不是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而是在文明古国的千里沃野上,那些不上学的孩子们的赤脚,密如森林。
不热络,也不容易破碎;不亲昵,也不容易失望。不被热情或愤恨所扭曲,才是大文明的气象。
站在金字塔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它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它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它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它如何到来。
我想当初凤凰台在做这个探访古文明的打算时,最初可能并不能知道这场旅行到底能够带给他们的东西,当时当一封封日记通过设备传送来的时候,对于那些没有到达的人,也是一种文化的洗礼。而对于那些已经大大的人来说,更是一场对于心灵的洗涤额,我无法去估量当时他们内心震撼程度,我只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想那种文化盛宴可能带给他们的震撼。你可能会感觉这种自我的想象有点不切实际,但是这只是来源于我对于文化力的信任。
1 宗教极端主义
在写到耶路撒冷这个圣城时,余先生谈及到了宗教极端主义。
任何像样的宗教在创始知识总有一种清澈的悲剧意识,而在发展过程中又都因为民族问题而历尽艰辛,承受了巨大的委屈。这种宗教情感有多种走向,取其上者,在人类的意义上走向崇高,取其下者,在狭窄的意气中陷于斗争,但是如果让狭窄的意气斗争与宗教情感伴随在一起,事情就严重了。宗教情感必须包含一种永久的使命,一种不假思索的奉献,一种集体投入的牺牲,因此容易走向极端,无法控制,这就使宗教极端主义比其他各种极端主义更危险,从古到今,最难化解的冲突就是宗教极端主义。
对于大多数人,我们对于极端主义的印象恐怕就是一些恐怖分子,说起极端主义,我们也很难想到宗教。宗教更多以一种信仰的形式表现在人们面前。那么到底何为宗教极端注意呢?
宗教极端主义是政治学概念,是一种打着宗教旗号出现的一种极端主义思潮,其目的是要恢复神权统治,建立政教合一国家。冷战结束以来,宗教极端主义思潮空前活跃。进入21世纪后又与恐怖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结合,给国际秩序和地区稳定带来巨大安全威胁。宗教极端主义具有极端性、欺骗性、政治性和暴力性等基本特征,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是当代国际政治生活中一股邪恶的反动势力。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对宗教进行任意歪曲篡改,煽动宗教狂热,煽动教派之间、不同信仰之间、不同民族之间的仇恨,制造暴力冲突。
那么到底何为宗教呢?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当今世界主要的宗教有: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东正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犹太教、佛教、道教、神道教等。 [1]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光是从对社会的影响来说,两者就有着鲜明的差别。当一种信仰被有心人利用可能也会变成一把杀人的利剑。其实不光是宗教,在我看来,任何事情过犹不及。保持一种中庸的思维,不仅是让我们能够宽容的理解他人,也能够让这个世界更趋向于平稳。
宗教极端主义的参与者其实都放弃了思考,只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把自己对的灾难转嫁并扩大为别人的灾难,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取盲目快感。
2 文明发展
战争于文明发展
一种文明的持续性发展到底需要什么来维持,一种文明的强大又能依靠什么。战争在文明的发展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我们都知道战争在对文明的传播方面有着一定的作用。正如亚历山大当年的征伐。但是战争也会对一种文明起到消极的作用。一些国家在占领了某个地方后,便会强行推行自己的文化,实现一种文化掠夺。如果没有抵抗,原有文明就会消逝。
不管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谋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不可一世的迈锡尼留下来的遗址,为什么远比其他文明遗址单调与干涩,原因就在这里。
反复的征战,不管是打别人,还是自己被别人打,时间一长,必然给人们带来对残酷的适应,对是非善恶 界限的麻木。
贫穷限制文明发展吗
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贫穷限制想象。那么贫穷是否限制文明的发展呢。
所有的贫困大同小异,一旦踏进富庶,五花八门,这不奇怪。贫穷因为失去了多种选择的可能才能真正变得不幸,所以必然单调划一,而所谓幸福也就是拥有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各有不同。
一个国家当不再贫穷,它有力量去保护自己的文明不被他国侵略,让自己的文明有能力继续发展下去。贫穷更多的是丧失了选择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