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品指数:中品 6.5分
《孔子家语》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凭整体而论,‘东珠’两人情路坎坷,直至最后也是悲情收场,对于观众而言,无疑是一副苦药。结局虽悲,却充分还原了原著小说的情感历程,人物经历以及精神境界,这‘农药之毒’,观众也是甘之如饴。
‘曲江池畔春如织’,珍珠脱尘;‘万里江山一梦回’,合浦何处!国家大义、儿女真情的交织而成构成了整部剧的框架,正如沈珍珠所说:‘国在家先’,只此一句便奠定了该剧的基调。在过去的几年中,古偶剧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个套路:为私情弃江山,诚一诺取社稷。这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历史偶然竟然成了电视剧里的情节必然,不由得令人失望,《大唐荣耀》之所以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就是因为它从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这个影视藩篱。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微可见
该剧的情节推动和精神思想可以说是通过场景设置凸显出来的,剧中的两条精神线是国家之义和儿女私情,前者靠着宏大的场景表现出盛世病态、乱世之殇,乱而后治的国家兴衰景象,后者通过细腻精巧的场景,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人性情感:帝王情、悲情、苦情。
先说宏大场面的设置,盛大之美自有一种震慑人心的感染力,以大为美,显得厚重、典雅、磅礴。剧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场景设置体现出剧情脉络以及深埋人性之中的种种矛盾。剧一开始便以特效营造出一个恢弘壮丽的长安城,颇有电影既视感,盛唐气象表露无遗;然而画风一转,便转到了皇宫之内,欢声笑语,霓裳羽衣,紫醉金迷,盛唐之下的危机已是初见端倪,这是该剧第一部分——盛世危机。
当广平王收复长安,唐肃宗回到长安城时,长安百姓夹道欢迎,整个都城热血沸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唐肃宗、张皇后,每个人的表情之下都隐藏着不同的心理活动,这个场景正体现了百姓对叛军的痛恨和对王朝正统、国家一统的强烈渴望,这是该剧的第二部分——乱世之殇。
最后一个恢弘场景当是李俶登基一节,群臣俯首,烟尘泯灭,更兼背景音乐的恰到好处,使其感染力节节上升,与观众产生极大共鸣,从达到了全剧的高潮,这是该剧的第三部分——乱而后安。
场景的合理设置也是该剧一大特色,该简则简,该繁则繁,对于唐室则是繁,而安禄山则是简。政治的厚重场面,战争的简略场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本体精神——国家统一的神圣与叛乱的卑贱。
宏大的场景衬托出宏大的国家大义,细腻的场景琢磨出细腻的儿女深情。沈珍珠入净慧寺一幕堪称整部剧中之睛。净慧寺前的那一回眸,是不舍前尘,不甘命运,更是一种不惧艰难的无怨无悔,寺门关闭的那一刹那,响起了来自心中的几声婴儿啼哭,小李适的啼哭声便是沈珍珠心中难以割舍的亲情和爱情。这一段细腻描写将沈珍珠的博大与苦命深刻揭示出来,她为朔方大捷付出了名节,换来的是青灯古佛,然而为了追求其心中的爱,她可以忍受,这样,国家之义便和挚爱之情高度结合起来,爱李俶便是爱大唐,守护他及他的大唐。
沈珍珠对于李俶的情是一种付出,它美好在两情相悦,虽然最后是悲,但那也是上天之事了,而独孤靖瑶对李俶的感情却是电视剧后半部分的重中之重。慕容林致和李倓是不信之悲,独孤靖瑶和李俶则是不爱之悲。独孤靖瑶于青山流水间,倒出了一颗颗药丸,一颗颗药丸堕入水中,激起滴滴水珠,最后药解瓶碎。瓶碎,那便可以重头再来,绝无瓶颈,药丸溅起的一滴滴水珠是否令她心中想起沈珍珠,这也为她后来的黑化做了一个伏笔铺垫。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情绵绵无绝期
电视剧通过一个真实的历史背景来进行合理的新诠释,睿真沈后在历史上的无限空白区,给予作者极大想象空间,正所谓‘言之有理即可’。而沈珍珠人设的设置也是颇为巧妙的,虽然她最后离去了,却不想让他知道她将离去,虽然李俶知道她将要离去,但却装作不知道她要离去。小说中以李俶改史结束,颇有悲凉风气,而电视剧的处理则更为高明,李俶最后纵马览河山,心外的天下、心中的她,都是他一生的牵绊。
先谈国与家,后谈儿女情,这便是公私分明,小大之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