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收入越来越多,但我们却感觉自己越来越穷?
跟十几二十年前来对比的话,我们的生活条件毫无疑问是一直在持续提高中的。以前羡慕别人手持大哥大,现在人人都用上手机了,而且还随时随地在线。以前满大街都是自行车,现在小汽车堵成了一锅粥。
可是为什么钱越挣越多,能随便花的却越来越少,手头感觉越来越紧,生活越来越难呢。
这是因为穷和富其实是个相对的概念,问题的本质是我们的购买力排位下降了。
几十年来,社会飞速发展,但发展带来的财富,并没有平均地分配到每个人身上。当然由于贡献不同、承担的风险不同,财富分配也没办法,更不应该完全平均分配。但由于财富的不平均增长,造成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从而也就带来了新的穷富之分。
同时,钱并不等于购买力。
就算你赚到的钱的实际数字增长了,可是在消费时物价也水涨船高。甚至社会上的钱越多,我们手里的钱越不值钱。
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全球8大主要经济体新增货币发行量高达14万亿美元左右,约合人民币100万亿元。
增发货币,为什么会让我们手里的钱不值钱呢?因为社会的总消费会与总供给实现天然的均衡,如果在消费、供给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财富的增加并不会带来更多的购买力。也就是说,我们手里的钱多了,但是我们的购买力没变。
而且,货币增发的钱并不是平均、同时发放到我们每个人手里的。新增的货币逐渐流向社会,优先获得的人群先获利,并推高资产价格。后面的人虽然钱也增加了,资产却在缩水。
这就是坎蒂隆效应,前排占了后排便宜,上游掠夺了下游,收入的再分配悄然完成。
要想保证自己的购买力排位不下降,从而获得富的感觉,那么在社会财富的增长过程中,你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财富你是不是共享了。
第一个方面:新财富的增加你参与分配了吗?
每年社会的总财富都在持续增加。然而,增长的新财富分配是不均衡的,地区的分配不均衡,行业的分配不均衡,社会角色的分配也不均衡。与大家关系密切的就是工资增长远远没有赶上社会财富的增长,这就导致依靠工资收入来累积财富的人,在社会财富中的地位必然逐步下降。
一个最直接的例子就是,20世纪90年代甚至21世纪初期毕业的大学生,当时工资可能只有两三千块钱,但那时房价在大城市也不过几千块一平方米,能过万的已经是豪宅了。买房虽然有点难度,但总还是可以买得起的。如果那时花二三十万,甚至七八十万在一线城市买套房子,放到现在,基本上都过千万了,是全家这么多年来所有工资收入的数十倍。
而现在毕业的大学生呢?工资最高也不过一两万起步,而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已经涨到了几万甚至十几万元一平方米了,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也普遍涨到了一万元一平方米。也就是说,随便在哪个级别的城市买房,基本上都要花费上百万。年轻人别说全款了,连按揭都很难承受。
这就是财富增长过程中必然导致的结果:劳动产生的收入增长远远赶不上资产创造的财富增长,“人挣钱”远远赶不上“钱生钱”。
这个在经济学上叫作马太效应,它反映出一种富的更富,穷的更穷的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第二个方面:旧财富的通货膨胀你追上了吗?
钱多了,购买力就下降,钱就不值钱了。如何让自己的财富随着社会财富同步增长呢?
你的财富越多地用于消费,那么通胀对你来说就意味着收入的贬值,消费的增加。你的财富越多地用于投资,通胀就意味着财富的溢价。这个也就很直白地告诉了大家,要想不被通胀打败,就必须尽可能多地把财富配置到投资性的财富上面。
虽然通胀年年在增加,市场却一直有个锚定物,来体现社会总价值的稳定。
锚定物,顾名思义,就是把你的财富锚定起来。
潮涨潮落,有了船锚,船的位置就能相对固定下来。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房产是中国财富的锚定物。锚定的意思不是只涨不跌,而是保持财富的排位不变。比如,即便房价下跌10%,那他在一个城市的财富排名也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为大家基本都配置了房产,要跌一起跌,他本身锚定的财富阶层并没有发生改变。
但随着房产价格逐渐稳定下来,房价已经无法再继续起到锚定甚至超越的作用了。特别是随着房住不炒的定性,房子的居住属性更加明显,投资属性开始逐步消退。
另一方面,更长周期的投资理财产品,比如股票、基金、理财等证券产品规模在加速扩大。当然因为风险不同,回报有好有坏。但是这就导致了投资方向的天平已经逐渐向长周期的投资理财产品倾斜。
今后,一套到两套房产依然会是刚需,但在刚需之外,更多的财富锚定来自股票、基金等投资理财产品。如果说过去20年大家的财富差距取决于买了几套房的话,那未来10年、20年,财富的差距肯定就取决于配了多少权益资产。
回到最初的这个问题,为什么收入越来越多,但我们却感觉自己越来越穷?
我们应该首先要明白,物质生活是在逐步改善的,我们赶上了国家快速发展的好时机。但对此,我们也要有未雨绸缪的意识,通过投资手段,不仅让自己的钱和资产不缩水,不感受到穷,更要用有限的资金实现保值增值,让自己和家庭过上更好的生活。
谢谢大家的阅读,这里是金兽读书,爱读书爱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