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三银四,又到了一年的离职高潮时刻——三月。
离职的理由千千万万,但万变不离其宗,如阿里总裁马云所说,要么是心伤了、要么是钱伤了。而今,尤其是90后、00后,他们的跳槽原因既不是“心伤”也非“钱伤”,而是因为——学不到东西了。
与他们的父辈不同,这一代职场新人,成长在飞速迭代的时代。在科技赋能下,社会各行业的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前几年刚刚接受了“互联网+”的洗礼,而今5G、人工智能奔腾而来,又要掀起又一波浪潮。
与变化伴生的,是成倍增加的不确定性。类似公务员这样的“铁饭碗”的工作,当然依旧存在,但在一系列机构、体制改革之下,越来越多原本由政府“供养”的部门走向市场,开始受“开不见的手”的左右。
应对这种不确定,只有不断增加自身的“确定性”,即练就一身本领、增强自己的不可替代性。那么,如何才能完成本领修炼呢?
一些人的选择路径是——用平台来完成“打怪升级”过程,也就是,让自己一步步变强,随之不断升级自己所处的平台。
但这样的逻辑真的对吗?平台的升级,真能必然带来自身能力的提升吗?
无论我们身处什么样的平台,我们都只能是一枚“螺丝钉”,承担有限的工作、有限的责任,不可能是面面俱到的全能选手。
因此,或许我们就职的平台越大,业务就可能被切得越碎,我们的视野有可能越局限。
诚如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所言,如今已是个体崛起的时代,职场中人要尽早把自己修炼成一只U盘——可随时插拔、随取随用。
我们要做的,最棘手的不是换平台,而是进行自我迭代升级。
首先,要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的优劣势,寻得心中所爱。过往经历中,哪些是最让你感到骄傲的?能否以此为出发点,延伸出你谋生的技能?
其次,找准赛道,采用科学的方法,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太多时候,不是我们不聪明、能力不够,而是败给了三分钟热度,短期内看不到收益就放弃了,继续待在舒适区。
记得一位自媒体作者在讲述她的成名经历时曾谈到,她当初走上写作之路很偶然,刚开始也是四处碰壁不断被毙稿,但她硬是坚持了三个月,才成就了如今。
于是,你知道了,其实我们所处的平台似乎重要,也似乎不那么重要。最要紧的是,我们有没有一直在保持成长性,并具备了不可替代性,随时可以离开、转身。
也许,当有一天,你做到了这一点时,你可能就不那么在乎平台大小了。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