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绿皮火车年代芳草集文艺天地
《绿皮火车年代》(5):天山下的盐湖

《绿皮火车年代》(5):天山下的盐湖

作者: 完璧 | 来源:发表于2021-11-10 11:36 被阅读0次

            那个年代,最先进的火车时速也只有120公里,普通列车(甚至非直达的慢车)就更差了。就算这样,对于处在交通不便的“慢时代”的人们来说,能出趟远门也是很不容易的,坐在晃悠悠晃悠悠的车厢里,听着哐当当哐当当的车轮声,看着车窗外不断变换的新鲜景物,那真是人生中的享受啊。

           可以说,只要是工作,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绿皮火车上奔波,三天两头地离开乌鲁木齐,到盐湖两个多小时,到十三间房则要一夜。


    【情景模拟】

    云南红河石屏老车站(图片原创)

            这次是去盐湖。越是接近盐湖,就越是荒凉,铁路延伸在西部高大的天山山脉和东部博格达山之间的峡谷地带。前几次到盐产地,我还是跟着广元的罗(惠成)老或者我师傅吴(显文)一同去的。来疆一个月后,我开始了独立承担工作任务的行程,既激动,又忐忑。一个人出差,不免有些孤单;然而我喜欢观察窗外的景色,这让我内心感到不那么孤独了。

            盐湖是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在乌鲁木齐通向达坂城的中间;同时,它又是一个干旱地区含盐度很高的湖泊,其含盐为海水的近百倍,湖中盛产食盐,湖内原盐芒硝储量丰富。


    【情景模拟】

    盐湖——我曾经来过的工作地       (借用路灯摄影<https://www.sohu.com/a/357448055_109503>图片,致谢!侵权删除)

            跟着一位四川籍的卡车司机,在车上颠簸得很厉害地来到盐湖边。积雪的天山远远地横亘在盐湖的尽头,清晰地倒映在湖面(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天空之镜”),雄伟而静谧,壮阔而神秘。盐湖很大很大,据说直径约有4公里,蓝绿蓝绿的湖水十分漂亮,倒映着蔚蓝天空的云彩,十分迷人。湖的周围铺满了洁白的盐结晶,如白浪一般,却是静止地,那是盐湖水浪推动到岸边堆渍出的白色的盐淖。再向岸边推进几米远,有很多长条形的池子,储着从盐湖里浸透进来的盐水,等到这些池子里的盐水水分被蒸发掉了,盐工们把池子里的湖盐稀浆,一铲一铲地铲起,池子边便堆起了很多长条形的盐堆,盐堆继续蒸发水分,盐便成为粗大的精体,这样连续不断的循环作业,就可以装进麻袋扛上卡车,源源不断地运到火车上了。这就是我看到的和向盐工们了解到的盐湖出盐的全过程。而这样子运送回四川的盐,按计划每月足足有5000多吨左右呢(有时因为铁路运输调度原因<有一次就是因为军~马集中运输征用运力>,为保计划完成,甚至会有单月10000多吨的集中运量),按60T一节车皮,会有50~60节车皮的源盐供应呢。盐工们很辛苦,一年四季头顶白云,脚踏白盐,承受着严寒酷暑终年大风的考验;司机们在坎坷不平的烂路上,开着颠簸不稳的卡车,真个是“行路难,难于上青天”啊。若不是亲见,我是不会想到吃着美味菜肴时,还有他们这些人的辛苦劳作啊。


    【情景模拟】

    盐槽——我曾经来过的工作地       (借用路灯摄影<https://www.sohu.com/a/357448055_109503>图片,致谢!侵权删除)

            有时,在等待装盐发车的空隙,我一个人慢慢地走在盐湖边,四周没有一个人,也没有任何生命的痕迹。唯一能够“动”起来的,是强烈的阳光的光影移动,还有这里没完没了的大风。因为地貌上处于峡谷地带,气象上风向与峡谷平行,所以风很大,民谚有"达坂城,老风口,大风小风天天有”的说法。 说也奇怪,在八月里我还有过这样的“际遇”:迎着阳光脸上火辣辣的,背对阳光则又迎着狂风耳畔呼啦啦的。我并没有感到害怕,我在想着这大自然真奇妙,我的灵感瞬间爆发了。是的,我在心里写着诗,激情倾泻不可遏制……在宾馆闲暇时,除了学习单位安排的毛选五卷与工业学大庆文件,定期给省盐务局、市盐业运销站、团支部写工作汇报及思想汇报外,我还在狂热地精读着《红楼梦》,学写了大量“红楼体”诗。

            事实上,我真地对盐湖投入过感情,写过两首自由体诗歌。一首是《盐湖》:雪山在八月仍不肯摘下它那顶尖尖的白帽子/太阳也不过是它戏耍时插在鬓边的雪莲/我来到湖边/雪山也映入湖中/我尝尝湖水是咸的/我猜想是雪山的泪融化的//于是我开始计量雪山的感情/在空旷的灼热中/一铲一铲把湖水的晶体堆城座座小山/不觉间我的感情/渗透出黝黑粗糙的皮肤/同雪山的情愫/融为一体//咸涩的风刮着热辣辣的狂浪/我感到似乎有什么在胸廓轰鸣/是大海吗/我的上帝

            另一首是《司机》:也许我不该来这倒霉的地方/也许我注定颠碎在这倒霉的地方/沙漠太随便/吐漫天沙尘象吐唾沫于街心花园/道路太散漫/不修边幅,或者/干脆就是天花病毒的“蜂巢”//眼睁睁瞧着/魔鬼饕餮/吞嚼速度的肥肉/剔飞损耗的骨头//可是那六只蓝眼睛注视着我/因而我能吃一大盘/油腻的拉面/她们嗔怒:回你的内地去/西北人会把这疙里疙瘩的/棍子,拉甩成/光滑透亮的大道//入夜,我刷地打开前灯/发现两排列队的白杨迎面跑来(注:诗中主人公以四川籍司机及其家人为原型)


    【情景模拟】

    新疆乌尔禾的白杨树(原创图片)

            有一次回程时火车到站时间尚早,正好有新疆盐业公司拉铁管的卡车可以捎我回乌鲁木齐,我就搭上了。然而我没有料到的是,我的“座位”被安排在斜着(前高后低)架在卡车上的铁管下面的三角形空挡处,车一开动,上面就咣当咣当的,心里悬得发慌,可谓是一次“危险的旅行”。一不留神,头碰到了铁管架子上;颠簸得相当厉害,浑身像要散架似的;沙粒顺着回旋狂风扑面摔打,眼睛数次落进沙粒。这时候,一个听来的故事在脑子里回荡:三位女~兵要搭车过塔克拉玛干(意思是“地底下的城市”,民间说”进去出不来“)沙漠,司机不愿意让其搭乘,说长时间坐上面会出事的,尤其不能瞌睡,女~兵说“没关系,不会的”,结果出了沙漠司机叫她们不应,一看冻死了……尽管如此,心里也高兴,能够早点回去,这些似乎也无所谓。为了心里安静,降低“恐慌”感,似乎没有比从车箱缝壁处观赏天山下的塞外风光更提神的了。

            卡车在路上跑了好几个小时,虽然有苦痛与不安挟持,我还是安全回到了乌鲁木齐。

            前面说到过那位四川籍卡车司机,有一天空闲,我和师傅受邀去了他在乌鲁木齐的家里做客。卡车司机(很遗憾忘记了他姓甚名谁)娶了漂亮的哈萨克蓝眼睛的爱妻,两个女儿也非常漂亮,完全复制了她们妈妈的容貌呢(我们真疑惑:怎么看不到他的印记呢)。一家人热情地款待我们,一大盘油腻腻的拉条子 ,里面有肥肥的羊尾巴,非常好吃。不过,这一顿饭却是我一生中吃得最“难受”的了,本来饭量也不太好,因为是客人,实在撑得吃不下去还得艰难地吞咽,按现在的话说叫“光盘行动”。不过,这次做客,让我一辈子记住了——新疆拉条子!


    【情景模拟】

    乌鲁木齐的新疆拌面(原创图片)

            拉条子就是新疆拌面的俗称,该菜品制作时不用擀、压的方法而直接用手拉制成,加入了各种蔬菜和牛羊肉,是包括新疆以及西北各省各族群众都喜欢的一种大众面食,驰名中外,深受各国人民喜爱。(来自百度百科)

         (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绿皮火车年代》(5):天山下的盐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kno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