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有目的的练习
史蒂夫是卡内基梅隆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他要参与一个实验,实验的目的是研究通过刻意练习,如何提高人们的短时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是即时的,当时记得,但是过一会儿就忘掉这种,短时记忆就像一个人大脑里的寄存器。例如我们心算一个两位数乘法,我们首先计算乘数第二位与被乘数的乘积,然后把它放进大脑里,再计算乘数第一位与被乘数的乘积,再把两个乘积错位相加,便得到两位数乘法的结果。
这里的乘积其实就是暂存在大脑中的短时记忆。还有例如你在大街上瞥见一个汽车车牌号,当时你可以复述出来,但是过几分钟你就全忘了,这也是短时记忆。
作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他每隔1秒钟就随机念出一个数字,而被测者史蒂夫要在作者念完所有数字之后把数字复述出来。这看起来并不难,我们就当听一遍电话号码,然后再复述出来。但是如果几位数电话号码,是是20位数或者40位数的数字呢?有没有可能通过练习提高记忆的位数呢?
最开始史蒂夫只能复述8个数字,9个数字对他来说很难。于是作者就采取一进一退的方式继续训练。也就是说如果史蒂夫复述9位数字失败,那么练习的难度降到8位,如果他复述8位成功,则把难度提升为9位。
这样保证了史蒂夫刚好在可以完成和有点挑战中间,最适合他去慢慢适应越来越高的难度。
同时史蒂夫开始寻找对数字进行编码记忆的方法,最终他的成绩达到了惊人的82位!!!想象一下,有一串82位长度的数字,史蒂夫只需要听一遍就可以全部记住,非常不可思议。
这就是练习的效果。
事实上人类一直在不断地练习,突破极限。比如说马拉松成绩,1908年的奥运会马拉松冠军,成绩是2小时55分,但是今天2小时55分的成绩,只能勉强挤进顶级马拉松赛事的入选名单,奥运会成绩已经提升到2小时零几分。同样,许多以前很难的体育运动,很难的游戏操作,随着运动员不断地练习,最终可以做到,并且可以掌握越来越难的动作。人类的极限也在不停地提高。类似的例子有非常多,他们都可以做到我们难以置信的程度,原因就是大量的刻意练习。
我们一般学习一项新技能,最开始进步非常快,但当我们入门已经掌握了之后,我们就开始熟悉技能,慢慢不需要付出什么努力就能做到,此时我们的技能提升也就停止了。如果我们不做刻意练习,比如我们还是定期去打球,我们好像是在继续练习,但是我们没有设计目标,也没有针对性地训练,我们站在自己的舒适区机械地重复,这样是不会有提高的。
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才是刻意练习呢,首先要有明确的练习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有效引导你的练习。但是目标需要有计划的,循序渐进的,而不是过于难以做到的目标。
另外刻意练习需要专注,要想取得成功,必须专注地训练,时刻调整自己。就好像史蒂夫在记忆数字时,必须专心致志,倘若他记错了,他就要思考自己为何记错,下次如何改进。所以刻意练习也是要有反馈的。这些意味着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如果我们不走出舒适区,依靠着舒适区内近乎本能的重复,不会有任何进步。只有挑战舒适区之外,给自己增加难度,然后通过专注地攻克这点难度,通过反馈调整自己的训练方法。最终找到有效地训练办法,直到站稳更高的层次。
在一个刻意练习的训练中,我们可能会遭遇瓶颈,更高难度的训练无法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要考虑自己的训练方法,训练的细节是否有可以优化的地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达到了自己的极限提高不了了,而是我们还没有足够的欲望或者动力去挑战更难的训练。在我们的例子里,史蒂夫随着训练逐步可以记忆二十多位的数字,但他的方法很快就无法适用更高的位数。于是他果断抛弃旧的方法,开发新的记忆编码方式。而他也有动力去做这个事情,提高记忆力可以让他出名或者让他有成就感。
然而光有刻意练习还不够。有一个学生参与实验,做与史蒂夫一样的训练,但是他的成绩就要差得多了。史蒂夫是先设计好记忆方法,比如分成 多少组,每组多少段,记忆时直接放进记忆框架中。而另一名通过则要先把数字在脑海中引申出意义,再去记忆,有些数字没有规律很难联想到现实生活,因而他的成绩就不太好。这说明在记忆时,对数据的存放和检索的技巧也很重要。
那么如果把史蒂夫的经验教给新的挑战者呢,会复刻史蒂夫的成绩吗?其实这样也不好,每个人的脑回路都是有差异的,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后来新的挑战者改进了一个更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他的成绩最后比史蒂夫还高了二十多位。
小结:
一个普通的学生,通过刻意练习,也能达到综艺节目中的超强记忆力。如果我们能掌握刻意练习的技巧,在想要提高的领域做有效的刻意练习,就能够做到许多之前认为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重点就是刻意练习的原则:合适的目标,可执行的计划,走出舒适区,专注地练习,及时收到反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