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的极大幸运在于,他,不论在成年还是在小时候,必须踏上一条极为艰苦的道路,不过这是一条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则在于被几乎不可抗拒的诱惑包围着:她不被要求奋发向上,只被鼓励滑下去到达极乐。当她发觉自己被海市蜃楼愚弄时,已经为时已晚,她的力量在失败的冒险中已被耗尽。”
这,可能是西蒙娜·德·波伏娃被人引用最多的一段文字。不少人,或者说是不少女性,都是从这段话之后开始对她产生了兴趣。
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位被标榜着“女权运动创始人”的女性——上个世纪的风云人物——她和著名哲学家让·保罗·萨特的超越性爱情、她的著作《第二性》、她反抗传统,对女性解放运动的革命和推进……她奋力挣脱束缚的一生掀起的一切社会风波,让她在20世纪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
《第二性》:对婚姻里的女性,波伏娃究竟在呐喊什么?波伏娃发表过好几本书,但最具个人代表性的仍是《第二性》,这部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
在今天,“女权主义者”的标签依旧是令人反感的——它总是被误解为女性势必同男性对立——除了这本质上的被扭曲,也时常为不善者恶意利用而被加深了负面影响。
然而波伏娃的主张,更精确的表达应该叫做“女性自我意识解放”。它不是诋毁控诉男性权利,也并非夸大强调女性权利,它提出的是一种男女平等,从自我的意识形态上的对等,到生存模式、自我选择等,做为“人”的平等权利的捍卫。
这本书封面上的这段话,直截了当道出了她书写此书的目的,以及她的立场——
“女人是怎样学会适应她的生存状况的,她是怎样感受的,她封闭在什么样的天地里,她被允许逃避哪些约束,这就是我要竭力描绘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明白,女人要继承沉重的过去的传统,尽力铸造新的未来,会面对哪些问题。”
1)舍弃
直到今天,女性在婚姻关系里处在劣势的,依旧占大多数。无论是从未受过学府教育的妇人,还是有学识的职业女性,在面对两性关系中,来自社会、家庭、伴侣对女性“不成文”的规定和约束,有同样的困扰与挣扎。
不少女性,在家庭生活与自我追求发生冲突时,为求“家庭和谐”,选择“牺牲自我”——
她们以为那只是一场“一次性”的舍弃。但其实,倘若在彼此不平等的关系认知里,这一步的牺牲,只是一个开始——舍弃张扬个性、舍弃事业追求,舍弃经济独立、舍弃平等关系,舍弃独立思考、舍弃话语权、决定权。
而往往最糟糕情况是,这一路不知不觉的舍弃,最终自己也丢失了做为“自由个体的维度”,而成为一种依附于伴侣、后代、家庭的附属。
在还尚未清晰,模棱两可的认知之时,牺牲的不是“小我”,而是“大我”。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哪个阶层的女性,若是在懵懂年纪,抱着试探、侥幸的心理去步入婚姻,在舍弃事业,在全身心生儿育女,相夫教子过后,一旦在这种“终极自我奉献”得不到对等回报之时,往往产生极其微弱的自我价值感,那是一种无法屏蔽的自我否定。
但实际上,一旦做出这种选择的女性都应该明白,这种奉献太沉重太“伟大”,不存在与之方方面面皆对等的回报,它注定情感上失衡。
2)忍让
“男主外,女主内”、“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
这种封建传统下的女子道德规范,在今天已然不再成为女子行为纲要。在全民受教育面不断提高的当代,传统的、顽固的、迂腐的、封闭的思想观点仍在社会中串流。
读过书,受过文化教育,不等同于有独立思考能力。如果没有从根本的意识上去推翻失衡的价值观,唯有盲目相信,一路走到黑。
在国内外,有太多惨遭家暴、虐待的女人,至今仍然不愿离开婚姻关系。这还远远不止是意愿不受尊重,而是身心已备受残害。她们除了自怨自艾,埋怨命运,却从未想过尊重自我、切断关系、捍卫权利。
“女人正是从自己的无能和无知中产生了对英雄和男性世界的法律的尊敬;她们不是通过判断,而是通过一种信念去承认它们:信念以其不是一种知识而获得狂热的力量:它是盲目的、热烈的、固执的、愚蠢的;它设立的东西,是无条件设立的,反对理性、反对历史、反对一切揭穿谎言。”
波伏娃一语中的。
“做女人,就是要学会忍让,不能太有主见”。
这句警语,引诱了多少女性一步步走上“无条件服从,无条件忍让”的地步。
人们教导着她,接受男性的权威,放弃审察、判断。
一旦回绝不适、提出需求、表达观点,便被赋以“过份强势”、“不守妇道”的判定。
无条件忍让,终究不过是一种愚蠢的自欺欺人。
灰姑娘和白雪公主,是小女孩们在孩童时无限向往的美好希冀。梦想的王子,除了爱情,还会带着城堡、财富、永恒。她们的幸福是被给予的、被动的、等待的、隐忍的。
然而实际上,没有哪一种幸福是可以被保障的。
3)孩子
“‘让孩子成为女人的最高目标’,隐藏在这种虚假自然状态之下的是一种人为的社会道德。许多女人在怀孕期间找到了美妙的平静:她们感到自己的生存有了理由。”
波伏娃抨击着所谓的“母性宗教”。它歌颂着做为母亲的伟大,宣扬“母亲”的角色是所有女人的典范。但这里其实是个陷阱,它同时让不生孩子的女人被控诉成“不完整的”的女人、“自私”的女人。
两个年轻人在结婚后,身边的声音全是,“快生个孩子,那才像一个家,那婚姻才能稳固”。
孩子,是一定会成为婚姻里一种永远无法消失的维系,所以“孩子巩固婚姻”是不可反驳的。但问题也就在这里——这种不可动摇的维系,在美满婚姻和不幸婚姻都成立。
在一个健康的婚姻关系里,孩子是相爱的结晶,是两人爱情的升华。而在一个不健康的婚姻关系中,孩子可能是筹码,或是逃避痛苦的稻草。
当一个女人心甘情愿、发自内心地想为对方生一个孩子,是一定在关系里得到了真正的满足和幸福。决定这个欲望的最底层因素,不是物质条件,而且共同拥有的这份爱是饱满的,阳光的,让彼此踏实的。
但正如波伏娃写道,“有时,希望有孩子,是为了巩固关系、巩固婚姻,母亲对孩子怀有的爱取决于她的计划是成功还是失败。将自己的痛苦变成她虐待人所运用的武器,她的忍让表现使孩子产生了犯罪感,这种感觉往往一辈子都将压在孩子身上。”
让孩子在彼此没有安全感的关系中出生,是一场极大的冒险,因为这场赌博,牵涉了太多人,取舍变得不得已,而赌注是这些人可能有的另一种幸福人生。
我们深知,在两性关系里自由、平等、尊重,如若不是伴随以经济独立,就仍然只是一种抽象表达。
所以为何如今,即便踏入婚姻、成为母亲,很多女性宁愿选择艰难地兼顾家庭与事业,也不舍弃工作。这绝不是不顾家庭的自私表现,而是拥有一个健康的独立人格的基础。
唯有先有健康的自我,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的两性关系。
“婚姻必须是两个自主的存在的联合,而不是一个藏身之处,一种合并,一种逃遁,一种补救方法。”
爱,固然不讲道理,也不该谈理性。但爱恋里,在抱以侥幸、惰于审视、怯于判断、迷失自我、失去主动权过后,遗留下的种种问题,必定需要被进行严肃审察的。
《第二性》:对婚姻里的女性,波伏娃究竟在呐喊什么?ps.《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是一部关于波伏娃与萨特的电影,两人个性飞扬、思想开放、情爱交织。可以当做快速浏览他们前半生的一种方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