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

作者: 康熙师爷 | 来源:发表于2018-01-21 17:39 被阅读18707次
    如何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jpg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拥有源源不断的创意?
    为什么中国没有乔布斯,只有“山寨”的名声?
    或许,是存在某种“创新基因”,导致了人与人的差异、民族与民族的差异吗?

    为什么很多创新是外行人想到的?
    为什么有些“资深专家”会变得死板、失去了灵性?
    或许,专业知识越多,创新能力就会越低?

    以上仅是毫不负责的猜想。
    而且,目前也没有官方的正确答案。
    不过,另有一个猜想,我认为很接近于真相:

    “不会提问,会遏制创新。”

    1、提问可以驱动思考

    斯图亚特· 费尔斯坦在《无知:如何驱动科学》中说,科学发现的关键因素之一便是,科学家愿意拥抱无知,愿意用问题作为指引以获得新发现。

    “一个好问题能激发出不同层面的答案,能鼓舞人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去搜寻解决方案,能衍生出全新的研究领域,还能让人们根深蒂固的想法发生改变。而答案却在终结这一切。”

    问题驱动思考,答案中止想象。
    不仅是科学领域,商业领域也是如此。
    很多产品、公司甚至行业,最初都是由一个问题而产生的。
    甚至Google称自己是一家“经营问题”的公司。
    像苹果公司的史蒂夫·乔布斯和亚马逊的杰夫·贝佐斯这样的商业明星都因“爱探询每件事”而著称。
    沃伦.贝格尔在《绝佳提问》中写到,“提问比答案更重要”,企业要塑造一种“探询文化”,培养员工的探询能力。

    2、四岁开始消失的提问能力

    一项研究发现,在英国,4岁左右的小女孩平均一天可以问她母亲390个问题,年龄相仿的小男孩的提问数量也与此类似。
    哈佛大学儿童心理学家保罗·哈里斯也做过类似的研究,一个孩子在2~5岁之间会问出4万个问题。
    但是,当孩子到了4岁或5岁以后,提问数量开始明显变少。


    来自2009年“美国国家教育报告卡”.png

    随着孩子的成长,很多因素都影响了孩子提问题的次数和他们的好奇程度。
    但其中有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是,从4岁起,学校开始向孩子们灌输知识,总爱提问的孩子反而变成了老师眼中的“麻烦”。
    传统教育方式,遏制了孩子的提问能力。
    也正是基于这种怀疑,如今国外有很多人提倡“翻转式教育”:学生先提问,老师再回答,改变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中国也有学校引进了,不知道是否已经成功。

    3、质疑的文化

    中国的创新能力为什么不如美国?
    这与技术无关。因为很多创新,并不是技术创新,最典型的就是苹果公司。
    那么,为什么中国没有乔布斯呢?
    不是因为技术、不是因为政策、不是因为基因,更多的是因为文化差异。

    提到中国文化,必然会提到“中庸”这个词。
    即使现在90后、00后并没有太多的中庸气质,但是跟美国年轻人相比,还是多一些的。
    有个方面很明显,那就是“质疑能力”。
    质疑,在中文里,似乎是个比较叛逆的词,常常预示着冲突。
    而制造冲突,与“中庸”是相悖的。

    中庸,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朱熹(注)

    比起制造冲突,中国人似乎更擅长化解冲突,劝架的比打架的人多。
    不仅是中国,日本文化、韩国文化,也有很明显的中庸气质。
    我们可以推断,在质疑的次数上,中国是比不上美国的。
    少了质疑,提问的数量自然也会少很多,从而造成了中美两国创新数量的差距。

    类似的情况,也会发生在职场中:
    越是有经验的人,越是很少质疑现状。
    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允许的?为什么流程一定要是那样的?
    老员工常常接受了现状,不再会产生质疑的情绪,也就难以发现不合理的问题。

    “资深专家”也是如此,研究的越多,知识也就越多,当初的提问都渐渐变成了答案。
    于是,我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外行人反而能颠覆某个行业,为什么内行专家不会想到呢。

    傅盛在《认知三部曲》里写到,认知有四个境界:

    认知的四个境界.png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自以为是的知识,最终变成了提问的阻碍。

    4、如何用提问激发创新?

    那些很有创意的人,是如何提问的呢?
    《绝佳提问》的作者沃伦.贝格尔采访了100多位商业创新者、科学家、艺术家、工程师、电影制作人、教育家、设计师和社会企业家,去了解他们是如何提问的,有什么提问技巧。
    最终他总结出了一个提问模型:“为什么”、“如果”、“怎样”。

    • 在洞察现状时,提问“为什么”。
    • 在激发创意时,提问“如果”。
    • 在实现创意时,提问“怎样”。

    埃德温·兰德(Edwin Land)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发明家,他甚至可以被形容成像史蒂夫·乔布斯一样的人。
    1943年一个明媚的冬日,兰德正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圣菲市与家人度假。他用自己最喜爱的相机给小女儿珍妮弗(Jennifer)拍照。那个时候,相片只有在暗室才能冲洗。
    年幼的珍妮弗拍了一张非常与众不同的照片,她急着要赶快见到照片。于是,她问自己的父亲:

    为什么必须要等很久才能看到刚才拍的照片?”

    对于女儿提出的问题,兰德不知该怎样更好地回答。于是兰德开始思考:为什么不能立刻看到拍的照片?为什么不能设计出一张能即时成像的照片?”

    兰德花了两个小时来考虑,之后他开始在珍妮弗最初的“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如果”的问题:

    如果能将暗室放进相机里,那会怎么样?”

    兰德明白,不能把许多化学品散放在一部相机里,因为那些化学品会在相机里来回晃动。但是,“如果把这些化学品装进一个小皮套里,然后以某种方式让它们在底片上分散开来,那会怎么样?”这是兰德解决的一系列问题中的一个。
    于是,兰德继续猜想:

    怎样在相机里配置底片图像和正面相片纸?”

    在提出这些问题和解答部分问题的过程中,兰德和同事迅速制作出了原型机。
    几个月后,他给自己拍了第一张测试照片。
    4年后,兰德的团队终于制造出了第一台黑白即时成像相机。

    “为什么——如果——怎样”的提问模型,在埃德温·兰德的故事中体现的非常明显。
    提问并不能保证解决问题,但是能够引导我们发现答案。
    正是因此,在创新时,提问比答案更重要。

    5、总结

    天赋是少数人的,套路是所有人的。
    ——康熙师爷

    最后总结下今天的文章:
    1、善于创新的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我认为最接近真相的答案是:他们更爱提问,具有一种“探询”的气质。
    想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可以从学会经常提问开始。

    2、为什么很多人在长大后就不善于提问了?
    有3个常见的原因:

    • 传统的教育方式是灌输知识,扼杀了孩子们的提问能力。
    • 在我们的文化中,并不鼓励质疑,也不鼓励提问。
    • 知识有时会阻碍提问,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无需提问。

    3、如何用提问激发创新?
    沃伦.贝格尔在《绝佳提问》中总结出了一个提问模型:“为什么”、“如果”、“怎样”。

    • 在洞察现状时,提问“为什么”。
    • 在激发创意时,提问“如果”。
    • 在实现创意时,提问“怎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5ee22df73859:有思考了,才会有问题!
      • 康典铭岱:。。。提问,是学习的――灵魂。尔――――灵魂,是一切领域――创作、创造、创新的――――主骨。如;广告――――语。 15902251809 写于津
      • 庭芜芜:中国不缺创造基因,中国缺重视创造和保护创造的人。
      • 起名旺运专家桑榕励宏之居士:其实,中国人的中庸之道,并不影响创新能力的。海尔进入美国市场就是用老子智慧弱者道之用这个策略……
      • 千户农夫:所谓的标准答案,扼杀了很多东西。
      • 416d7f43d7c8:乔布斯说 创意就是一个事物和另一个事物的结合 (前提是有共通点)
      • 阿冼兄:学习了
      • 陆韬:中国虽然没有乔布斯,但有马云~
      • 凋零美:请问,你为什么要学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这些知识,那些都是别人发明的,你为什么只会山寨别人的知识?

        当别人走的比你快,你只能先赶上别人,才能超越别人,别动不动就说中国只会山寨!
      • a6ca5c6406b7: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创则已,一创惊人
      • 裴皇:错了,我提问谁来回答?说话简单,即便我一天提问1000个问题能吃一顿饭吗?
      • 语慈:提问不一定要向别人提问,也可以自己向自己提问,通过更深层次的思考,说不定可以得到答案呢!
        康熙师爷:@语慈 对的,说到点了,向自己提问可以引起思考。
      • 容之:自问自答,答不了的放一边。
      • 顾小北说娱乐:提问多了会遭人烦……所以
      • 0b34f7020cc9:学习了,多提问,多思考!
      • b473bed86f75:中庸之道,跟这没啥关系,是国人自己理解偏差,你看到了不够质疑,质疑过度,你想过么,中庸就是这个度,过犹不及,适可而止
      • 43f9db2a612a:佛系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
      • 部落大圣:这个命题很简单,对自己不自信。总喜欢去比较,把自己的灵感压抑了起来
      • 一愿天行:三个很棒的问题,自问自答。
        同样这三个问题,问别人也很棒,只是需要考验沟通能力。
      • 6cdacb23fc43:任何事都受多因素制约,任何事都有唯一性
      • f379202018e0:其实我觉得中国的小孩更多的是缺少独立性,个人思考能力。因为在中国家长心目中的乖小孩就是听话,家长说什么你要听着、老师说什么你要听着。而独立和质疑能力慢慢消失殆尽。当你到了需要自我思考的年纪,也许这两种品质已经消失或者说被压在深渊难以唤醒。但是,就像以前重男轻女,现在有这个思想的多数都5,6十年代的人,至少我觉得我将来生儿生女都一样。适者生存,人类也是慢慢进化而来。相信时间带给我们的改变。
      • Kiki_Shmoo:外教上完课问我们有什么问题的时候 发现没人有问题 他说 完了 没问题说明你们没听懂
      • 小兄弟:感谢分享
      • 87b271f1badc:水仙不同于洋葱,因为有观点
      • 宁予你:为ૢ什ૢ么ૢ会ૢ这ૢ样ૢ 为ૢ什ૢ么ૢ不ૢ能ૢ这ૢ样ૢ
      • 艺术鉴赏:🌸👍👍
      • 陕县1433卫秋丽:不套路,勇创造。
      • 4592dbdc84fa:创意来自于灵感,或许你什么都知道,但是苦思冥想就是找不到灵感,也或许你什么都没想,在偶然一瞬间有好多奇思妙想
      • 逍遥真龙哥哥:创新无处不再只是你没有发现
      • Tiiiiialz:可惜啊,四岁的你明白这个道理说不定会成为天才,但是现在你再问为什么反复多次的话,只会让人反感。
      • 平凡真实:我儿子就是学设计的,而且就是创新这方面的,以前总觉得他与众不同,没有别人家的小孩好带,有点嫌他是个麻烦。原来原因在此,谢谢这篇文章,谢谢作者的提醒了,以后不会再嫌弃他了,得试着去理解他。
      • 龙门下的小泥鳅:借鉴古典的书
      • 1b830ffdb9c7:不仅要提问,还要会提问。
      • 玥灵儿:看过您的文章深受启发,把自己当成一个无知的孩童,多问一些为什么,或许世界大不同
      • 老妖笨笨虫虫:我觉得提问只是激发创意一个前提,可能只是很小的那一部分,我觉得目前大部分的创意是一个跨领域跨平台的同概念应用,要知道,其实天底下没有新鲜的事,这样看来,其实跨专业跨领域比较重要,学习了这个领域里面的东西,而后在另一个自己喜欢的领域里面的化用,用的巧妙,用的合适,就是所谓的创新。所以,个人还是比较推崇乔帮主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
      • c1df792e4432:孔子的中庸之道是匠人之道,是做到刚刚好的程度上,而朱熹的中庸之道。。。贵在一个庸字!可惜了中庸的文化!
      • 8dbaf7dd8315:那如果是不好意思提问呢?让别人觉得自己什么也不懂?我现在就是这样,明明有一些基础性的问题不懂,但是却不敢提问。而周围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你提问了,他们就会想这么简单的问题还要提问、从而引来藐视的目光
        虾米昵:@乞力马扎罗骑大象 不是别人都说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找度娘,再不会就请教别人
        WUREN_刘徵:@乞力马扎罗骑大象 可笑的自尊心作祟
        8dbaf7dd8315:就像我现在评论,但是你不一定回复我一样。你可能会觉得这个问题你在文章中写得很清楚,但是我还是想要评论一样...
      • a29a0d5ee134:不知道就百度,自学不会吗
      • 黑猫警长灬:厉害了,最近正在寻找心灵的巧妙碰撞👣
      • 音尘的小屋:中国的段子手们的创造力就很棒啊只是,,,我们还不太会使用它
      • 1b23830631d3:能不能创新在于想不想创新。
      • d2a90e2cd9a8:我现在的感觉是,不敢在众目睽睽之下向老师质疑,怕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其次勇气也是一个障碍,然后自己的思想完全就被自己所学的东西束缚住了,闻到花香就会想到沁人心脾,看到雪就会想到“未若柳絮因风起”整个人都活在套路里了。。唉。
      • 凡三:中国的人文环境很难培养出创意,不过现在比以前好了点了
      • 97f87891d535:因为上司都只希望你执行和解决问题而不是提问题,频繁的提问只会获得上司的批评和呵斥
        WUREN_刘徵:@青春年华_1a80 正解!
      • talkingabout:乔布斯是出来改变世界的,你可以吗?
        talkingabout:@talkingabout 楼主你想改变世界?
      • 兰情二月天:老是问为什么?别人就会说你幼稚,知识少等鄙视你……
        416d7f43d7c8:@兰情二月天 无知和弱小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
      • 孤独逼我伪文艺:老师傅功力深厚,醍醐灌顶了
      • 115d12e5c586:666666666666666
      • 薇薇安deStage:拜读了您的文章后,我也想到了一个点,关注和思考可以让提问更有质量。
        希望可以看到您更多的好文章。
        保坤文化传媒:问问题,问,why not?
      • 9fa21feca786:在中国大环境之下,别过多的去问别人,特别是讨厌质疑的人,否则他对你的影响严重怀疑你的质疑的优良习惯,所以问别人的时候也要挑人。一个人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还是多问问自己,也许你就会发现了机会,一不小心就达到人生巅峰。反过来说,当别人问自己的时候也是成长的过程。
        情书暖暖:@电运小王子很多时候会被人说你丫的问题真多。。烦。然后就不说话了。
      • 30e82005ee52:小受启迪。没办法,中国的文化就是这样,你去问为什么,怎样,时,有的人就是喜欢说,都行,我随意
      • 徐飞_d476:兄台有大智慧,手撕彭小六比肩咪蒙指日可待😂

      本文标题:如何成为一个有创意的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yqu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