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亚里士多德
同老师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相信理性的力量,同样相信真理是一种完美的、永恒的存在,但他却同样相信自己周围的世界是客观真实的。与自己的老师相反,亚里士多德从不相信“理念世界”的存在。在他看来,柏拉图的理念论至少存在三个问题:
第一、蛋糕店里出售的蛋糕之所以样式不尽相同,是与厨师的制作水平相关的:厨师水平越高,制作的蛋糕品质就越是精良,蛋糕之间差异也就越小;厨师水平越低,蛋糕的品质就越是粗劣,蛋糕之间的差异也就越大。然而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同种物品、同类生物之间的差异远比蛋糕店里的蛋糕要大的多得多,难道说上帝的技能比厨师还要蹩脚吗?当然不是,显然,答案只有一个,上帝那里并不存在一套完美的模具,更不是按照复制的方式创造世界的,因此理念世界并不存在!
第二、对于某些事物而言,运动本身就是完美的一部分。假设马是上帝是按照理念世界中最完美的马复制出来的,那么,这匹最完美的马到底会不会奔跑呢?如果它是静止不变的,虽然这匹理念世界的马可以永恒的存在,然而一匹不会奔跑的马能被称之为完美吗?反过来说,如果上帝那里的马也是奔跑的,那么,它岂不是和普通的马一样,处在不断运动和流变之中,不能成为永恒的存在吗?
第三、上帝的信徒都会坚信,一个善良的人死后会进入天堂。既然上帝那里的理念世界如此完美,为什么这些信徒们不提前结束自己的生命,早日奔赴那个完美的理念世界呢?是的,他们会辩称: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对父母妻儿、亲朋好友不负责任的表现,这样的人,上帝是不会让他去天堂的。然而,既然我们周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假象,那么父母妻儿、亲朋好友自然也都是“假象”了,上帝为什么又会强迫自己的信徒对这些“假象”负责呢?显然,答案只有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一切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正因为父母妻儿、亲朋好友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对他们负责,也必须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如果说苏格拉底求真,柏拉图求美,那么,亚里士多德则更具求实精神。既然我们周围的世界都是真实的,那么人类就有可能认识这个世界。因此,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必须揭示现实世界的规律,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必须服务于现实世界的目标。
然而,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虽然这个世界是真实的,但它同时又是复杂多变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人类为什么能够认识世界的规律?又为什么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呢?这一方面源于这个世界的某些基本特性,另一方面源于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我们不妨仍然以马为例:
人类可以认识马,首先是因为人类可以看到马的形象,听到马的叫声,感受到马的速度,这些直观的感受会让我们意识到任何一批马的存在。由于所有的马都有着相同的特征,这些相同的特征被人类归纳总结出来,就形成了马的概念,于是,马这个种类就和牛羊等动物区分开。同时,世界上所有的马都各自拥有着不同的特征,所以我们才能区分每一匹具体的马。是的,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既 有相同的性质,又有不同的特征,这是人类可以认识世界的根本原因。同时,由于人类具有归纳总结的能力,这使得我们能够迅速发现不同物种的共同特征,并把它们区分开来,于是就在我们的意识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概念。
当我们每个人看到了很多匹马,心中生成了马的概念以后,我们就可以用马的概念及其特征去解决问题。比如,有人告诉我,张三养了一匹马叫做杰克。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杰克这匹马,但是我仍然可以知道杰克的大概形象,因为马有四条腿,又因为杰克属于马,所以杰克也应该有四条腿。显然,我知道杰克有四条腿既不是直接观察的结果,也不是归纳总结的结果。显然,这是一种和归纳总结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是理性和逻辑推演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称之为演绎推理。
就这样,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人类认识世界的两种途径,一是归纳总结,二是演绎推理。归纳总结可以让我们通过大量个体对象得到同类事物的总体概念;演绎推理可以让我们通过总体概念得知个体的基本特征。依靠这两种方式的帮助,我们不仅可以全面透彻的认识世界的基本事物,而且可以了解事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看来,世界不仅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可以被我们认知的。
当然,人类还有第三种认识世界的方式,那就是类比和联想的能力。由于我们每个人的活动范围是有限的,即使我们在经过了大量的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之后,仍然会有很多我们从未接触过的事物,当面对一个全新的事物时,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认识它们呢?只能依靠类比和联想的能力。比如,有些人只见过马没有见过鹿,但即使你第一次看到鹿,你也能够通过直觉判断出,这是一种同样善于奔跑的食草动物。有些人只见过花豹没见过狮子,但只要看到狮子的样子,仅凭直觉也会判断出来,面前的动物是一只食肉的猛兽,自己应该赶快逃跑!从客观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之所以具备类比和联想的能力,是因为世间万物之间本来就有某些相似的特征。而从人类的角度而言,类比联想可以帮助我们在证据不足的条件下凭借直觉做出快速有效的判断。
由于类比联想能力中包含太多了主观臆断的成分,亚里士多德没有把这种能力当作认识世界的一种可靠的方法。相反,在他看来,自己的老师之所以断言周围的世界都是虚假的梦境,恰恰是因为滥用了类比联想能力的结果。是的,我们在睡梦中的确不能证明我们周围的世界是假的。然而,以此来证明我们醒来后的世界仍然处于梦幻之中,则是毫无证据的无端猜想。
不过,对于类比联想能力,我们还要一分为二的看待:首先,我们依靠类比联想所得到的结果的确不一定可靠,比如:当人类看到满天星斗时,有人会联想到这是萤火虫发出的光;有人会联想到这是上帝点亮的烛光;有人认为是圣母洒下的珍珠;另一些人则认为天外的世界充满了火光,上帝用一条黑色的幕布挡住了这些火焰,而幕布的某些地方被烧出了一个个的小孔,星光就是透过这些小孔漏出的火光。今天的人类则认为:大部分星星来自和太阳一样更遥远的恒星。如果不依赖更多的观察、思考和实践,不借助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的方法,没有人会知道到底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实际上,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本就是一种类比和联想的产物。厨师的确是用模具来做蛋糕的,但我们凭什么说上帝就是靠类似的方式创造万物的呢?没有任何根据!
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面对未知事物,未知领域的时候,也只有“类比是最好的老师”。因为面对未知领域,我们本就毫无可供参考的事实依据。假设我们的祖先第一次见到狮子的时候不知道逃跑,而是在那里认认真真的去做推理分析,那么人类大概早就灭绝了。胡适先生曾经说过,学术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其中的“大胆假设”大部分来源于类比联想的帮助,而“小心求证”则要依靠归纳总结和演绎推理的方式实现。
依靠归纳总结、演绎推理的帮助,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展开了自己的思绪,他需要弄明白世间万物为什么会存在差异,又为什么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同自己的老师柏拉图一样,亚里士多德同样沉醉于数学的魅力,只不过在他看来,1、2、3,点、线、面这些基本元素并非来自于上帝操控的理念世界,而是从现实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中抽象总结的概念。那么,既然我们能够从3个苹果,3块石头中抽象出“3”这个概念,为什么就不能从3个苹果和3个石头中抽象出“物”这个概念呢?虽然苹果和石头在大小、形状、颜色、材质上都不相同,然而,它们却可能具有同样的重量。因此,一定有某种相同的东西存在于苹果和石头之中!于是,亚里士多德首先从万物中抽象出了质料因的概念,并把它和形状颜色这些外在的形式分离出来,而后者则被称之为形式因。
然而,上帝为什么要创造一个运动的世界呢?通过不断观察思考,亚里士多德发现:其实这个世界上的大部分事物,都不是上帝亲手制造的。比如:蛋糕是厨师制造的,马是母马生出来的。准确的说,上帝只是制造了水、火、土、气这几种基本材质,设计了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草树木,鸟兽鱼虫以及人类的基本形状。更具体的事物都是这些材质和形状组合的结果。既然大部分具体事物都不是上帝亲手制造的,那么有所差异、有所缺憾也是在所难免的。既然有缺憾,那么就需要改正,随着时间的积累,厨师的技术会越来越好,小马的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壮,从本质上说,这和火苗向上跳跃,石头向下降落的变化规律应该是一样的,世界上一切运动变化的目标都是为了追求完美无缺的状态,运动变化也都是事物本身的性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