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深入的看,只是知道一个妈妈在参与网上育儿课程,给三个月宝宝做睡眠训练的时候,隔着门,隔着网络,宝宝窒息身亡。
宝宝刚出生的日子,简直昏天黑地到不知所措,我也混迹在微信群里求助,现在想想真庆幸,那时候好像知道很多套路似的,其实对育儿圈一无所知,甚至看看团购文,都以为是绝版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我的微信群,一个是天津戏吃团两个过来人给我的vip私聊群,一个是呆了很多年的幸福造句群,这两个群因为都是过来人,建议中肯切题,不像后来进的母婴群,新手妈妈太多,大家的慌乱可能会被安抚,但也会被放大。
截图里的最后一段给我触动很大,在看待这件意外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以五十步笑百步呢?买什么书什么玩具,上不上早教,总想看看测评看看大v怎么说,当然主要是缺钱,不可能都买,总想货比三家,总想听听权威,加上作为妈妈,都想给孩子最好的,总怕会错过什么时间节点给孩子造成什么不可挽回的影响。其实呢,孩子还是按照她自己的方式成长,可能我太懒,当年在我大山东高考,鸡自己都是一时冲动难以持久,鸡娃,更不靠谱了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佛系了,买东西全靠一口气,养孩子全看心情,嗯,目前看,收获了一个贼能吃很健康脾气不好有些矫情的小姑娘,窝里横,出门怂,没跑偏。
就像在家属群里,我有时候很不理解那些一边在别的医院看着病甚至住着院一边拿化验单问我的家长,但是静下来想想,无非就是想多一重保障,多一份安心,都是怕有个万一,我只负责再把利弊解释清楚,选择权依旧在家长。其实呢,天下医生也都一样,不会给出“你出院吧,没事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不用管”之类的说法,N年前老师就教过不能刨自己人,每个医生每家医院都有自己的标准自己的考量,相互尊重是最起码的。至于那些很纠结正常值,甚是一定要求指标在中位数的家长,多吃一口少吃一口都是问题苗头的家长,笑一笑,敬而远之吧。
个体差异,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由,到了育儿上,因为“父母之爱儿”,变成很多焦虑的源头,我也会,纠结孩子体重偏重个子偏矮,可是结果呢,孩子还是这样。有很多事情都写在了基因里,不是不能改变,也算是有一点逆天而行吧。
总说,静待花开需要勇气,需要强大的内心,可是想想,万一就不是花呢,等待的过程太有目的性太纠结痛苦,岂不是很煎熬,随性一点,看淡一点,起码我们还有很多美好的当下。
有次生气之后想套路一一,就问了,你想要什么样的妈妈,我本来以为她会说不生气的呀温柔的呀,结果她立马说,我就想要你这样的妈妈,那你呢?一下子那句乖一点的你卡在了嘴里,这就是孩子对父母无私的爱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