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梳理一下自己的阅读史,既是完成作业,也算是对自己阅读经历的一个回顾。
最开始看书,我记得是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班上有同学家里比较富裕,给他买了很多精装硬壳的世界名著,我们就各种讨好他,跟他拉近关系,就是想让他借书给我们看。我记得当时是从他那儿看了《环游地球80天》和《爱的教育》。这两部书印象特别深刻,《爱的教育》当中有一幅插图,就是一个小男孩儿站在一棵大树上,远远地望去……其中的故事情节我已经忘了,但这一幅图一直难忘,当时打开书就觉得,哇!好美!《环游地球80天》,我也没有再次重读过,但我记得当时的那个结局反转让我佩服作者的思路,他的构想真的是好让人惊喜,那种情节的跌宕起伏,起承转合,我觉得太妙了。
小学的时候还有订一些课外资料书,那个时候就接触到了一些很优秀的同伴作文,以及一些故事连载。小学和初中语文对我来说,我只是说把它当做一门学科,主要在抓学习,而没有太多的去看书,那个时候就是接触到了“最世文化”中的一些书籍,看的书不多,也不喜欢看书。不过那个时候买了席慕容的一套诗集——《槭树下的家》、《透明的哀伤》、《在黑暗的河流上》。这也奠定了我后来喜欢自己写一些打油诗的基础。
我必须要感谢的就是我的高中语文老师,他临近退休,在我心中他是一个典型的浪漫主义,他会给我们布置一些写诗作业,让我们改编课文中故事的结尾,让我们自己去创作剧本、改编剧本……他这样的教学方式,让我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记得特别清楚的就是,在一个秋天,他一进教室就即兴创作了一首诗,其中一句就是:这飘落的黄叶,像簌簌的眼泪。(这当中隐含了一个人物的政治命运。)
对我来说印象深刻的就是学习曹禺的《雷雨》时,他让我们自己去改编一个结局,我当时自己想了一个结局,老师觉得还挺不错的,就把剧本在ppt上打出来,在全班表扬我,让大家一起来学习我的写作。那一刻我可骄傲了,也颇受鼓舞。从此对语文、对写作,对接触更多的文学类型有了深深的动力。在大学的儿童戏剧表演课上,我选择了《雷雨》这一个话剧来进行表演,我觉得它是对我影响深刻的一个作品。
得益于高中语文老师没有用应试要求来过多的为难我们去记一些死知识点,而是用他对语文的热情来感染我们,带动我们去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有一次假期他给我们布置去阅读,当时他推荐了两本书,一个是《白鹿原》,一个是《平凡的世界》,这两本书我都看了,我深深地迷上了这一类小说。但迫于高中的时间,没有接触太多小说。
大学的时候,图书馆有很多的资源,我开始看各种小说,余华、张爱玲、严歌苓、雨果、东野圭吾、金庸……还有其他一些经典世界名著。尤其爱看余华的一些作品,像《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他的很多作品我都看了,我喜欢这种带一点乡土气息,又深深揭示人性的作品。在大学,应该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不过我对自己的评价就是看的书的类型太局限、太单一了,我始终是在自己的认知舒适区看书,没有跳出舒适区去接触更多的人文社科之类的更多的作品。
2020年夏天参加了TFC培训,遇到了孙明霞老师,听了她的课,让我看到了阅读和写作结合的魅力,它们会让生命的长度延长,宽度拓宽。加上其他培训课程,我开始对自己的专业——小学教育方面的书籍有了涉猎。从今年夏天起,自己更多看的就是一些教育书籍类,是跟自己专业相关的,其中尤其感兴趣的,以及慢慢在学习的就是《正面管教》系列。
小说现在没有太多的时间看,现在闲暇之余看的比较多的是散文。以前我一直不太喜欢看散文,我觉得一个是我看不懂,二个是我进入不了读者给我们建构的那个意义。我现在我才明白是我自己没有把它赋予一种意义带入进去,所以它只是一些单纯的文字,现在有一些工作经历、学习经历之后,再去看一些散文,我会慢慢读懂它蕴含其中的心境,会觉得原来散文这么让人很静心。
以上,就是简单回顾、概括。我觉得我这个都不能称之为一个“阅读史”,毕竟太单薄,没什么深度和厚度,只是说自己从小到大慢慢喜欢上阅读的一个过程吧。至今我都觉得自己看的书太少了,视野还是比较局限的,希望自己在后面能够去接触不同类型的书,尤其是多学一些自己认知水平之上的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