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月前,陈家父母给儿子看好了结婚的日子。
前几天在家里大买大办,大扫大装,到处洋溢着欢声笑语,就等农历十月初一的到来。
没想到邻家的大儿子,因为癫痫,摔倒在地,无人发现,窒息而亡。竟然在农历十月初一的清晨被人发现了。
他患病多年,一个人独居半年,没有人清楚他是什么时候死的。
红喜事在前,白丧事在后。有的人贺喜之后,就去吊丧。
更多的人对“死”无感,该吃就吃,该喝就喝,反正与自己无关。
同样是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一个在拜堂成亲,一个躺在冰棺里等待火化,喜与悲走向了各自的极端。
这不是小说情节,这是今天实实在在发生的事。
好多人都叹息:“那孩子当初被生下来,三辈人见是个男孩,喜得跳脚。没想到,他却得了癫痫,动不动就发作,脑袋不灵光,死里逃生好多回,被家人嫌弃得像狗。哎,活着也是受罪,不如早死早投胎。”
一个人的生死,就被这样表述着。他的父母外出务工,还没有回家,他的弟弟做了上门女婿,他的妹妹远嫁他乡。
他的尸体是被堂叔父发现的,草草被收拾了一下,就被放了进冰棺。也不知道,他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陈家照旧大摆宴席,他们不信什么,也不被干扰。反正事情都发生了,还不如按照原计划一一行事。虽然死者为大,他们住在一条街上,也相隔了四五套房子。
“心生世界生,心灭世界灭”。没有谁会别人的喜事欢天喜地,也没有谁为谁的丧事失声痛哭,除了最亲的人。
天地一台戏,你我都在各自的世界里唱着独角戏。无论是生命的高潮,还是低谷,老天不管,一律平等对待。
看清楚了这些,世事没有什么好坏可言。生命的尽头是死亡,死亡的万花筒里也有盛世狂欢,只是被一些世象掩盖了。
对于死者和其家属来说,是一种名义上的解脱。但要真正的解脱,还得经历千百万劫数。尤其是未参透生死的人,或者在死前毫无意识的人。
犹记得,我听说朋友自杀的那个黄昏,天空被云彩压得很低,所有的路灯都变成了花圈,人是失重的、恍惚的、被抛弃的……
而经历过好多人的婚礼,再大的感受也不及十分之一。为什么呢?这得从长记忆。
“我们用以塑造我们生活的关键工具,就是认知。但我们总是处于“建设中”,从未“完工”。只要我们继续生活,我们的自我就会继续发展,永无止境。我们会重新理解自己的过去,形成新的期待,并因此不断发现自己已旧貌换新颜,却意识不到改变的过程。”
《具身认知》中的一段话,又刷新了我的认知。以上的认知,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思维,它们不在生与死上拔河,也不在悲与喜上纠葛,更不在如它所是上做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