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标题,是借鉴于蔡康永先生于2013年10月出版的容纳了77篇爱情甜蜜故事的 《爱了就会活过来》,但是我用这个相似的名字,不是为了描绘爱情,只是要写给我自己,由于这是在我内心充满暗涌的时刻产生的,我更是要用心地让它足够完整,足够真诚,才能让从这里经过的人不至于践踏,也让我自己能在这篇文章最后一个标点结束后得到一些新的体悟。
自习之后,沿着昏黄灯光下的道路回宿舍,耳机里单曲循环的是这些日子以来不变的来日方长,黄龄声音太美,少了唱High歌时的力度,亦收了些许唱《痒》时的妩媚,这样的收敛却极佳地匹配了来日方长的细腻,最得我心的,不过是那句:爱,终究是来日方长的秘密,答案,不过是场好觉睡醒。
耳机之外,室友一脸认真地说我这段时间太过于沉默,跟以往的喧闹反差太大,追问我到底发生了什么。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沉浸于歌曲里的我被拉回现实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她不问,大概我自己都不能察觉到自己这莫名的变化。我仅仅是最近很渴望一个安静的环境,很想把长久以来没有认真听过的音乐好好听一遍,很想暂时摆脱说话这件极易让人疲倦的事情。但是,这样的状态我却十分中意,此时已是凌晨,周围的声音都是在围绕着关于室友去见她爱的死去活来的初恋这回事,唯独我一言不发,毕竟我没有切身感受过,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同身受,并且我自己一直以来极少会对别人的事情加以评析,比起有声的谈论,我更加钟意于在自己这一方小小的领地里一字一字地敲下这些句子,这样的沉默,给予了我很大的坚定。如同几年前读安妮的《告别薇安》,旁人难以理解的不言不语,却恰恰是我彼时内心最需要的甘霖。
如今,安妮已经换了笔名,改成了我不知其意味的庆山,而我也从最爱她的15岁,一路跌宕,掺了笑容,和了眼泪,长成了现在这个一无是处,一败如水,一塌糊涂的19岁的年纪。这三个带“一”的词语,是今天在重温了《同桌的你》之后最触动我的台词,林一在跟周小栀分开十年之后,在欲望弥漫的美国街头,这样来形容自己的名字,字句简短,句句锤心!我记得这部电影刚上映的时候我是跟着一大群人去看的,准确的说是七八个当时的朋友,我们坐在一排,你一言我一句的度过了一个多小时,幽默的桥段倒是笑声不断,可是应该哀伤的时候却无人凝噎。直到电影结束,我内心也没有丝毫感慨,反而两年后的今天,只是繁忙之余,单纯的想看一部关于青春的电影,才选择了回顾这部曾经不足我期望值的影片,没有任何气氛和带任何情绪的观看,到最后,却让我泪流满面,对情节的投入从头蔓延到结尾。
今年生日,过得平淡,没有任何庆祝,但我最为感动。室友给我的礼物里写了一句我听了无数次,却第一次以生日礼物的身份,单单是写给我的话:希望你所有的选择,都不是因为不得已,而是真的喜欢。当时看到这句话,我先是一片茫然,继而重想了自己度过的这些年头,结果是,我真的喜欢的,在不得已这三个字的面前,显得太过苍白无力,瞬间有了一种想逃离的冲动,想放弃所有东西,因为貌似如今我所拥有的所有东西,并不是我当初期许的那样,这种感觉真让人失望。
17岁,高三第一个月,当时我改了一个签名:希望18岁的仰望,是北京的天空。对于我所期盼的所有东西,我印象是极为深刻的,以至于两年后,身处在一个不知几线的小城里,我依然能准确地回忆起当年我对北京曾怀有那样的热望。只是梦想没能实现,不是它放弃了我,而是我根本没有用实心的诚意去为它努力过,我仍旧没有能走出四川,没有呼吸到北京的雾霾,没有完成17岁的豪言。
于是我把自己不太厚重的历程,起始于中学的内心平整地铺开来审视:我在初一的时候就爱上了文字这个东西,究其缘由,只可形容是阴差阳错,在当时读了一些不合乎稚嫩年纪的文章,97年生的我,在12岁的年纪,已经知晓了80年代生,在90年代备受争议的小四,韩寒,也看过了百十篇对他们的辩驳,当时没能读他们的书,却让我被文字的千姿百态扣押了,于是我读更多的东西,也尝试着通过文笔,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我只单单当做一个爱好在写,当时的语文老师却总是在作文上给我极大的肯定,他问我读过谁的书,总觉得我写的东西太郭敬明。很荣幸,因为事实上我并没有读过小四的文章,却在自己的笔下总能写出与他重合的片段。比如对“终究”这个词的反复使用,比如对苍白青春的用力描绘。我什么都没经历过,却在文字的土地上开拓了自己独有的疆土,当时班上有几个同样热衷写文的人,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有99,橙7,安和阿梓。我们都不是按应试套路写东西的人,我的比较晦涩,而99洒脱,橙7充满侠意,安总能给她的文章一个很好的题目,阿梓则是第一个通过文笔让我体会到了现在非常流行的文艺气质的女生。在考场面前,我们的东西都只能归于野生的流派,幸好当时我们遇到的是西米,至少当时让我们完好地保存了自己的天资。后来的毕业录上,西米也用很工整的字迹给我写:不知道为什么总是看到你很愁很累的样子,你的文字也太苦,但是希望你的方式能让你真正感到快乐。其实当时,我心里什么都没有,至于为何给别人一种疲倦的状态,可能我是天生就不是一个眉眼会含笑的人,不过,仍旧感谢西米,让我坚定了这个世界还有另一个可以依靠思想来生存的地方,有一篇匆忙之中赶出来的考试作文,西米当着全班人的面把它读了出来,后来有心的人都来看了,如今回想起来仿佛更像是一首诗,我记得其中几句:无奈中凹陷的思想,终究让我明白,镜里镜外,是全然不同的人生,我不敢去索取什么,因为当你因为一个短暂的拥有而欣喜的时候,下一秒它就可能会挣脱,且不再回头,留给你的,只是一种无能为力,怅然若失的疼痛感……
如果依次往下走,可能我会成为一个作家?最差的境地,也会是一个写东西的人,但是这个时候,我读了高中,我极为丰盛的内心和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在高考这个恶魔的面前一败涂地,我的作文,不再能拿出来品读,反而落得一个偏题主题,不合主流的罪责,承担着一个不堪入目的分数。15岁,我与写作的关联,就此戛然而止。后来为了迎合考场,我凑了无数篇应试作文,却与写作这两个字,背道而驰。直到现在,我都再也找不回起始写文的自由,肆意和信手拈来的触感了。我这里的词句都是断断续续,我也还不知道会给它安排一个怎样的结尾。转眼16,高二,我似乎已经习惯着过这种传统的高中生活,用以前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说,青蛙只会在温水加热的过程里被烫死,而我的处境就如同那只青蛙,对于盲目的生活没有一丝挣扎,说得俗气一点,我当时对写作的情结,就是刀俎下的鱼肉,任人宰割。于是当时,我跟所有人一样,在教室的墙壁拼凑一个所谓的理想,写的北京某大学,其实当时那个大学并非我的目标,但是北京,确实我一直向往的圣地。可是,生活不是你希望怎样,就会怎样。白热化的高三时代,我却终日纠结于难以控制的情绪纠葛,未尽全力给了我一个最为糟糕的注解,专科学历,调配过的专业,于是,2016年的9月,我拿着满是遗憾的录取通知书,来到了这个不知道几线的城市,失去了我的北京,身处在依然湿润的南方,恍惚生活。
朋友给我发了消息,说他看到一段话,很像我。内容大概是:内心太过丰盛的人,她的伴侣的精神世界一定不能太贫瘠。他说,看到这句话,我第一个就想到了你,不知道你以后究竟会找一个怎样的人。事实是,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我连自己都还没有明白,哪里会去想未来伴侣的事情?没过多久,再次在空间里看到了另一个女生同样分享了这段话,原来感同身受的人天下有,孤独的人何其相似。
我曾经爱过很多事物,如写作,以及幼时的画画,还有,吉他。关于绘画这个事情,我向来只画人的左脸,下笔就是眼睛,从小到大,完整的形象,几乎没有。这个记忆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我跟一个同样爱画画的姐姐,整天腻在一起,画过当时大热的七仙女,画过美少女画册上的卡通人物,总之,一些可以模仿来的事物,我们都画过。后来啊,后来那个姐姐在家人的支持下,学了美术,把爱好变成了自己的专业,如今从事着广告设计的工作,我的第一个爱好,无声无息,毫无缘由,就消失在了岁月里。至于吉他,则是我一直渴望,却推迟到大学才得以开始的梦想。如今,承载着民谣的木吉他蔚然成风,可我渴望吉他的那时,还不知道民谣是民谣,只是在某一年的一个娱乐节目中,听了董小姐,顿觉抱着一把吉他唱歌是一道很安静的风景。然后呀,刻意去听了宋冬野,听了花粥,听了马頔,还有陈粒,如此这般,我对于吉他的渴求也愈渐加深了。若无意外,高三的夏天我就会开启学习吉他的旅程。可是那个夏天,于我而言,却全是黑色,一眼望不到尽头的迷惘,传统说法是,专科学历的人不会有未来的,整个家庭都是乌烟瘴气,争吵不歇。因此吉他,便成了我一推再推的盼望。于是,大学一开始,我便以最快的速度寻了一个教授吉他的培训班,一周一个小时的练习,一天重复一天的无聊大学,我的兴趣热度又开始作祟,我离开了那个班,当我终于触碰到了第一把属于自己的吉他,我没有选择坚持。当年听的宋胖子也因毒品,在最近落入了牢狱,花粥的北方爷们我怎么也唱不好,马頔的傲寒勾下了无数女生的眼泪,陈粒跟祝星终究还是天各一方,各自欢喜了。
借用网上的一句话形容自己:热情有限,胃疾多年,偶尔失眠。对一切事物有限的热情,让我最终两手空空,一事无成。如今我19,大二,只在一个微信公众号里发过一篇文,画画的证据也只是当年艺术节的展板上有一幅深蓝色的作品,吉他,终究也铺满了宿舍角落里厚厚的灰尘。我过往19年的历史,也在我最近的沉默中,在这一篇毫无逻辑的只言片语里,最终变成了腐朽的尘土。没能活成自己期许的样子,就是最大的一个失败。我在19岁的路口,仿佛感叹了半百的人生。
挥霍得太多,我现在也不是很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极其独立,姿态骄傲的人。我很少倾诉自己的不幸与苦涩,永远表现出自己鲜活滚烫的人生,把每一天的经历,即使是最微小的事情,都拿到网上供人观赏评析。时间久了,我才知道,越是夸大自己的充实与幸福,恰恰是我最自卑的表现。我渴望受到关注,害怕被忽略,根本没有一个骄傲的人应有的洒脱。以前我不清楚,为什么比起跟熟识的人交流,我更喜欢跟冰冷网络上的陌生人谈南谈北,至于这个问题,我生命中遇到的第二个99给了我答案。
她说:因为距离,因为陌生,因为安全。这是她关于陌生交际的注解。
这个99是我的笔友,是个神奇的,容易吸引人的女生,以后我会专门用一篇文章来写她,此不赘述。她这几句解析,的确解决了我长久以来的疑惑。对于陌生的笔友,因为没有利益的冲突,没有情感的牵绊,也不用面对相见的顾虑,因此完全可以坦诚相待。陌生人的交谈,大概可以形容为茫茫人海中碰巧相遇的两具灵魂,在一个彼此都渴望温度的时候愿意倾听,并没有后顾之忧地分担了彼此的忧愁。
写到这里,我都还不知道自己究竟要表达什么,或许是写我的近况,又或许是对过往历程的反思。要对本文的作者下一个注释的话,大约是:思想丰盛,爱好众多,不好坚持,偏爱陌生人,自我安全感几乎为零。我常想,若我坚持写作,可能未来某一部书的作者栏,会出现我独一无二的名字;若我忠于吉他,我也许会创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民谣时代;若我从来没有放弃过绘画,我居住的地方,墙壁的布景都会是我的想象力,色调肯定依旧是深蓝,但窗台,必须是墨绿。
这篇文章,太过杂乱,不知如何结尾。在一字一句里的回顾中,切身感受到的痛感刺激我走向未知的下一阶段,赠予自己一段话:
你没有什么过不去的,除非你总走回头路,回头本来不是错,但倘若你频频往以前看,毫无节制的感慨,恐怕不是你的历史辜负了你,而是你本身没有珍惜当下的黎明。你的眼光得往未来看,岁月不是让你来浪费的,而需要你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的。希望你到了80岁的时候,依旧有好故事可以说。
七柒,写于2016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