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在木车村,有这么一个氏族,我们就叫他王氏家族。
王家有六个兄弟,前四个儿子是同一个父亲生的,后两个兄弟,是另一个父亲生的。
父亲死的早,留下一个烂包的家和几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就不管了。
女人年轻时长得漂亮,老公死了,也是耐不住寂寞的,和别人生了两个儿子。
在过去的生活里,孩子只要不饿死病死,就能长大了。
后来,他们都成家了,六个兄弟性格各自不同,但有在有一点上,他们几乎都达成了共识。
兄弟之间,不说上几句话,就会吵架。
今天我们来说老二和老四两家人。
老二性格皮,从读书的时候就喜欢惹事,喜欢吹牛皮,喜欢炫耀。也会打扮,哪怕他再穷也会打扮的漂漂亮亮。
老二结了婚,生了个儿子。
夫妻两也辛辛苦苦的供他读书,那时候家里穷,一家人能吃饱就不错了,拿不出多余的钱。
儿子也很有出息,凭自己考上了不错的大学。
老二夫妻两在大儿子初中的时候又生了一个,本来是想要个女儿的,没想的又来了个儿子。
老二也不气,在农村,儿子好啊。逢人就说,我家又生了个儿子。
计划生育来了,本来有些起色的家庭,在铁拳下被摧了个来回,家里有的没得都被罚光了。
老二自从被罚以后,也不怎么喜欢吹他的儿子了,沉默了很多。不过,在别的事情上,他还是一样含糊,一样的烂包。
在老二生第二个的前一年,老四的孩子也出生了。
老四这个人,和其他几个兄弟不一样。他有闯劲,性格开朗,声音洪亮,眼光也长远,对兄弟看的比什么都重。
老二的大儿子上了大学,他还拿出五百块钱给他当奖励。零几年的五百块,是很值钱的。
他在这个烂包的家庭里,在农村的田地里,看不出任何希望,他也做不来农活。
生下儿子没几年,他就跑出去打工了。在没有任何帮助的前提下,也搞出了自己的一点事业。
二
十多年过去了,老四的儿子和老二的儿子都上了初中,两个儿子读书都是半吊子,没考上高中。
农村的孩子,除了读书,没有第二条路能走。
老二的儿子分数比老四的儿子低一点。老四打算让老二的儿子去读书,花钱给他买了高中。
老四的儿子,也不愿意放弃,两人都买进了同一个学校。
学校在县城里,老二家在农村,老四在县城里开了一家副食品小店,店面也是租的。
老二的儿子就在老四家住下了,然后开始了长达三年多的生活。
在这三年里,老二的儿子在老四家白吃白喝,连内裤袜子都是婶婶洗的,他和老四的儿子一样,只要安心读书就行。
自从儿子一来到老四家,老二就像没有这个儿子一样,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
平时空了,打几个电话和老四吵吵架,他说,“我本来是不给他读书的,你非要逼着我家里拿这笔钱。”
老四说“现在不读书,将来一点用处都没有。”
老二家里三年来一粒米都没有送过,一瓶牛奶也没有给过儿子喝。
当然,他不会忘记提醒老四,两个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要多放米。
三年来,老四店没开了,老婆也开始打工了,但还是要服侍一家三个男人的衣服吃喝。
老四总说“他家里苦,我们多帮一些他。”
老二理所应当的接受了,他觉得老四家欠他的,虽然不知道哪里欠了他。
小儿子信誓旦旦的承诺,叔叔婶婶对我这么好,我会记住的。
后来,他真的记住了,当然,也只是在他嘴里记住了。
三年后,两个兄弟高中毕业了。
再三年后,两个兄弟大学毕业了。
小儿子开始赚钱了,第一年给了爸妈每人五百,没有提过叔叔婶婶。
第二年,两个兄弟在一起工作。他平时能省就省,能吃兄弟的就吃兄弟的。
水果能不买就不买,同样请吃饭,他很大方的让人点,菜上桌后,他会不停的说:“这种菜,吃个屁,点的什么烂菜。”
十一,他回家,和他哥两人在叔叔婶婶家附近一家餐馆吃了饭,喝了茶。
就是没有去过叔叔家里。
十一月,回来考试,空手进去,还是白吃白喝,临走了,还拿了一瓶牛奶走。
他说,“我带路上喝,就不用买水了。”
后来,老四的儿子,看清了老二儿子的为人,就不和他多说话。
他恬不知耻的谴责他,兄弟之间这么小气干嘛?
他有他自己的歪理,老四儿子争不过他,就闭口不言了。
他又打电话告诉他叔叔,你儿子不和我说话了。
后来,他两一下车,老四儿子转头就走了,拉黑了他的微信。
人不要脸,天下无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