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华的《活着》读完了,合上书本,内心总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是悲痛还是惋惜,是对生命的敬畏,还是对生活的沮丧,都难以形容。我只知道,这本书留给我的是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那种絮乱、交织,就好像一张网一样,把你深深的套住,不能挣扎。
当初那么喜欢余华,可当我读完他的《活着》之后,我开始有点讨厌他了。倒不是因为他的作品不好,而是他把《活着》的主人公富贵,一生写的太过悲凉,原本给了生活希望,可故事的最后,也终将把那点希望剥夺,而福贵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之后,依然活着。他的那种坦然,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本身,它没有额外的喧嚣浮华与功名利禄,活着仅仅是生命的延续,是最自然的生存状态,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我仿佛又听到那个叫福贵的老人,用嘶哑却又令人感动的嗓音,唱起了旧日的歌谣。从这句歌声中,就能听出,福贵年轻时的模样,一位玩世不恭、游手好闲、吃喝嫖赌的地主少爷。然而,好景不长,年轻时的放荡不羁,终究给他往后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痛处。他并没有像他的名字一样大富大贵一辈子,而是前前后后在经历了失去父母、子女、妻子等亲人的痛苦之后,最终与一头叫富贵的牛相依为伴。
福贵的生活是悲惨的,先是他的父亲,其次母亲,最后自己的儿子有庆、女儿凤霞、女婿二喜、妻子家珍,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相继离他而去。年轻的时候的他家庭条件好,地主少爷,游手好闲,出入于妓院赌场之间。最终在赌场栽了跟头,陷入龙儿设计的陷阱之中,一夜之间将家产输的一干二净。家珍,用一个女人的柔情和深情,都没有打动深陷赌局的富贵。
我在想,一个人如果没有发自内心想要改变的欲望,即使外界使多大的力量也无法使他改变。
富贵之所以放荡不羁,一方面是自己玩世不恭的性格,另一方面是他家人对他的溺爱和无奈。
父亲的假淫威背后的管教无奈,因为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他父亲懂的;母亲的包庇疼爱,就连到了他输光家产后说“上梁不正下梁歪”怪的是富贵父亲,这时仍在护着儿子;妻子的贤良容忍,想尽任何办法劝回丈夫离开赌场但从未奏效;就连小小的女儿凤霞从小也懂得疼爹,老爷子要打富贵时喊着让父亲快跑。父亲对他的影响可通过两句话看出,死前“我爹年轻时也这么对我爷爷说过。我心想就是嘛,他自己干不了的事硬要我来干,我怎么会答应”,父亲死后“从前,我们徐家的老祖宗不过是养了一只小鸡,鸡养大后变成了鹅,鹅养大了变成了羊,再把羊养大,羊就变成了牛。我们徐家就是这样发起来的”。前句话使他堕落半生,后句话成了他的生活信条,以后教育儿子、外孙时也用这句话。
这时我思索: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晚年的富贵与黄牛为伴,喊着亲人的名字一块干活,活得平静而坦荡,或许他琢磨透了活着的涵义。
有庆,一个被社会权威剥夺了生命的孩子,同时也剥夺了富贵生活的希望。有庆的死,直接原因是医院医护人员的疏忽和不负责任。医院明知道学校的这些十三四岁的孩子不能抽血,但当他们说是县长的老婆时,竟然不顾一切,硬生生的将冷漠的针头扎进了这个瘦小的孩子的胳膊,抽完一管还不够,继续抽第二管,直至孩子面部苍白,没了气息才停止。富贵接到口信赶到医院,他不相信那个在学校田径运动场上跑第一的孩子,就这样静悄悄地躺在医院床上,一动不动。抱起有庆冰冷的尸体,他边走边哭,走走停停,最终在回家的村口坐到天亮。为了不让卧在病床上的女人家珍担心,瞒着家珍说孩子在学校晕倒了,需要在医院住一段时间。
可最终纸里包不住火,家珍知道有庆不会在那条路上跑来了,就像富贵说的,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凤霞,凤霞是个苦命的孩子,4岁之前过的是好日子,那个时候她的嘴角总是挂着笑,无忧无虑,家庭富裕,家里人不下田地,却依然过着不愁吃穿的舒适生活。后来,苦难和噩运袭向了这个乖巧的孩子。父亲输光家产后她没了当小姐的地位,更没了优越的生活条件,穿粗衣吃粗粮,跟着家人过着下层农民的贫苦日子,但仍是那么快乐。六岁那年的一场高烧使她变成聋哑人,从此在静静的世界里卖力干活、任劳任怨。她是个非常朴实、懂事的孩子,她小小年纪从父亲消失后就开始帮助母亲干活。她又是个非常倔强、非常孝顺的孩子,因为养活不起被送养,后来连夜跑回家里,再苦再难也要守在父母弟弟身边。她每天拼命干活,无怨无悔凤霞在女人里面算是力气大的,人民公社时期她每天能挣七个工分。命运带她不算薄,后来有个老实本分的男人二喜疼爱她,为她借债也要办场热热闹闹的婚礼。最后在医院因难产死于大出血,在她短短的生命中,饱经现实中的贫穷、劳累和饥饿的磨难和考验,但不乏有温馨的亲情、快乐的劳动和质朴而又浪漫的爱情。
为什么有的人幸福地出生,无忧无虑地过活,但有的人却生来要去忍受生命沉重的责任,艰难苦难地活着,这些她可能从来没想过。
家珍,是典型的旧时中国式女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她本是城里人米行老板的女儿,人长得漂亮,家境条件好,嫁到农村无论穷富日子都坚守着丈夫,爱惜着老人和孩子。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给富贵做了四个表面各不同的菜,是为了开导他: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用富贵的话说“家珍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心里对我不满,脸上不让我看出来,弄些转弯抹角的点子来敲打我。”或许女人的本质都差不多,但家珍不一样,她是最睿智、最会经营家庭的女人。她面对玩世不恭的败家子、赌徒、受了其当众暴打仍旧默默抚摸着腹中胎儿独自扶墙回家;还有被父亲接走生完孩子后仍旧回到富贵身边;在饥饿年代她从父亲那要来的米放在胸口回去给一家人煮粥活着……她的每次举动都是这么贤良、通达。对后来潦倒福贵始终如一陪伴坚守,其实这是她对于家、家人和对爱与幸福的坚守,处处闪耀着女性和母性的智慧与品德的光辉。仍记得富贵的一句话,“家珍死得很好,死得平平安安,干干净净,死后一点是非都没留下,不像村里有些女人,死了还有人说闲话。”她活着尽到了她所有的责任,死了也很值得让人缅怀。
我仿佛又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
历经人间沧桑事,没有退缩,依然坚强的活着,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宽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