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产品经理0岁的产品经理
想应聘豆瓣的产品经理?看这一篇就够了

想应聘豆瓣的产品经理?看这一篇就够了

作者: 岳小鱼 | 来源:发表于2018-09-21 16:55 被阅读27次

    《豆瓣APP产品分析报告》

    产品名称:豆瓣

    APP版本号:6.2.0

    手机系统:iOS11.4.1

    时间:2018年9月21日

    调研目的:本文通过剥洋葱式的分析,由外及里地梳理了豆瓣APP的产品结构、迭代过程、底层逻辑,以及APP中的一些核心功能和亮点功能,以培养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写在前面:实际的产品设计应该是由里到外的,必须要结合公司背景和业务实际情况,每一功能的设计一定是有所考量的。

    而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由外及里、由结果追溯原因,必然会有失偏颇。

    一、产品概述

    1.用户画像

    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

    在性别方面,男性用户略多于女性用户,但基本保持均衡;

    在年龄方面,19-45岁的用户占比92.4%,26-35岁的用户占比48.44%,即可以推测工作阶层的白领是主力军。

    在城市方面,用户基本分布在北上广深杭等互联网行业强势的城市。

    2.场景

    使用场景基本可以分为三大类:书影音、活动、付费学习。

    其中,查看影评、书评是最高频的使用场景。

    3.需求

    (1)高频、用户量大的需求:搜索、看影评/书评、电影/书籍推荐、豆瓣小组

    这一类需求满足了用户的基本体验;

    (2)低频、用户量大的需求:发布动态、写短评、购买豆瓣豆品

    发布动态、写短评没有门槛,大量用户可能会使用这些功能,但只有少部分人才会高频次使用这些功能,因为大部分人是沉默用户(此为猜测,如果能得到豆瓣的数据埋点数据则更真实);

    豆瓣豆品的品类不多,一段时间才会推出新品,因此属于用户量大、频率低的需求;

    这一类需求能够为用户提供良好体验;

    (3)少量用户、高频需求:写影评/书评、看豆瓣时间课程

    写影评/书评是有门槛的行为,但少数创作者会高频使用这一功能;

    这一类的需求能为产品带来好口碑;

    (4)少量用户、低频需求:同城活动、购买电影票

    线下活动票务和电影票务都有大量的竞品,比如活动行、美团等。

    用户一般会货比三家,选择优惠最大的平台,或者用户有自己的购买习惯,比如习惯在美团或淘宝电影购票。

    豆瓣在电影区域开了购票入口,向第三方的票务平台导流(目前是猫眼),豆瓣想要打通看影评然后购票的连贯性操作,构建一个完整的闭环,但具体效果怎样还是要看豆瓣此入口的转化数据。

    这一类需求是超出用户预期的需求。

    4.产品迭代过程

    豆瓣基本保持每年版本大改一次,

    2015年:豆瓣3.0—和有趣的人做有趣的事

    2016年:豆瓣4.0—我们的精神角落

    2017年:豆瓣5.0—汇聚一亿人的生活趣味

    2018年:豆瓣6.0—你的书影音世界

    书影音:书影音是豆瓣的核心,豆瓣也一直在优化书影音的体验,包括增强个性化推荐、推出各种榜单。

    社交:豆瓣的定位就是社区社交产品,兴趣小组是连接用户的重要形式;首页的社交化从最初的“小事”到“广播”,再到“动态”,社交化一直占据很重要的比重。

    原创:豆瓣作为UGC平台,原创优质内容和优秀创作者是平台最大的资源;豆瓣十分注重对原创内容作者的保护,在2016年上线了一系列的原创保护措施,同时平台需要对创作者进行激励以留住创作者,所以同一年又增加了赞赏功能。

    知识变现:从2017年开始,豆瓣开始进行知识变现的尝试,推出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功能,包括售卖实体商品的豆瓣豆品和提供知识付费服务的豆瓣时间;在2018年,豆瓣把豆瓣豆品和豆瓣时间集合为“市集”。

    二、产品功能概述

    1.产品结构

    豆瓣主要分为五大板块:首页、书影音、小组、市集、我的;

    豆瓣的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版块的划分有明确的目的:“首页”展示feed流、“书影音”是核心功能、小组做社交、市集卖商品、“我的”是个人账户管理。

    首页:首页布局非常的简洁,通过顶部tab分为两部分—动态和推荐;

    “动态”是你关注好友的动态,“推荐”是根据用户偏好的个性化推荐。

    不像其他的一些APP,把首页当做门户,放入非常多的入口,给其他版块起到一个导流的作用,但是同时因为首页栏目过多,内容层级变得混乱,“重点太多就是没有重点”。

    豆瓣把首页做成feed流,不同的功能去不同的版块(不同的tab)找就好了,和书评和影评有关的就去书影音、和小组有关的就去小组、购买产品就去市集,这样用户使用起来反而更加方便。

    书影音:顶部tab栏包括电影、电视、综艺、读书、音乐、同城;

    豆瓣把所有和书影音相关的栏目都集合在这一板块中,而且每一个栏目的页面布局都是相似的,保证了结构的一致性,减少了用户筛选信息的负担。

    为什么”读书“在顶部tab栏中的位置靠后?

    可能的原因是“电影”、“电视”、“综艺”都属于影视类别,因此放在靠近的位置。

    或者因为,“电视”“综艺”比起“读书”更加大众,用户群体更大所以将“电视”“综艺”放到“读书”前面。

    到底实际的情况怎样,需要对比这几个栏目的点击量数据,用户群体越大的栏目顺序可以越靠前。

    小组:小组页面的结构也是两段式,上部为新组速报和热门小组;下部为“我的小组”和小组动态。

    进入小组页面前要做一个判断:是否有已加入的小组;如果没有加入小组,必须要先选择一些推荐的小组,加入后可以进入小组页面。

    通过强制用户选择一些兴趣小组,可以避免用户进入这一栏目后无内容可看的问题。

    在做内容型的产品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尤其在冷启动阶段,必须平台先积累一些内容。

    市集:市集通过顶部tab栏分为两部分—豆瓣豆品和豆瓣时间。

    为什么用户进入市集先看到的是“豆瓣豆品”?

    2017年是知识付费服务最火热的一年,但是最近已经逐渐冷了下来。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用户买了课程之后,实际的学习效果往往低于预期,要么是自制力不足没有学习,要么是课程的干货不足,所以用户不再愿意再次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复购率很低。

    可能这也是“豆瓣时间”放到第二栏的原因。

    而豆瓣豆品会定期推出新品,这些文艺产品本身具有很新颖的创意,非常契合文艺青年们的需要,常常会成为爆款。

    所以可以推测,豆瓣豆品的重要性要高于豆瓣时间。

    当然,实际的情况到底如何,需要对比两者的业务数据。

    2.核心功能

    2.1搜索功能

    1.入口:在首页、书影音页、小组页的顶部都有搜索框,当用户看到某个内容后能够随时进行搜索。

    对产品设计的启示是,一个高频且重要的功能需要有更多、更明显的入口。

    2.搜索页:保留最近搜索记录(最多三条)、豆瓣热搜(内容类产品一般都会提供热搜功能,如微博、知乎、抖音)

    3.搜索结果:书影音的优先级最高、下边是和关键词相关的影评

    2.2书影音推荐功能

    以电影栏目为例,基本整个页面都在为用户推荐电影。

    1.个性化推荐功能有3个(蓝框部分):豆瓣猜、看电影、你可能感兴趣(可无限下拉)

    2.分类推荐功能有6个(红框部分):找电影、豆瓣榜单、9月观影指南、豆瓣热门、豆瓣片单、分类浏览

    帮助用户找到想看的电影是豆瓣的核心需求。

    2.3写影评功能

    豆瓣APP的写作体验并不好,没有足够的常用编辑功能,如常用的字体编辑。

    但是在豆瓣PC端有常用的编辑功能。

    为什么先在PC端加入文字编辑功能?这对APP是不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需求?

    如果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这明显是一个体验缺陷,由于移动化趋势,豆瓣APP早就应该加入这个功能,而且要优先于PC端。

    但是,如果结合公司背景和实际的业务情况看,应该对比豆瓣创作者的写作习惯,也就是说,如果数据表明,写影评、书评的创作者们很大比例上使用PC端来进行创作,那么豆瓣先优化PC端的写作体验是合理的。

    另一个角度的考量是,可能豆瓣为了保持文章格式的一致性,避免出现某些文章字体杂乱,所以迟迟不肯加入字体编辑功能。

    真实原因到底是什么,就要问豆瓣的产品经理了。

    三、结论

    1.豆瓣的层级结构非常清晰,每一版块的内容定位明确,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原则,减少不同版块之间内容的交叉而对用户产生干扰。

    2.布局一致性和交互的一致性:书影音是一个内容非常庞杂的版块,但是每一个栏目的页面布局具有一致性,减少了用户的使用负担。

    3.豆瓣一直致力于“帮助用户找到想看的电影/书”,推出各种榜单、观影指南、豆瓣片单、口味推荐等功能。

    4.在豆瓣APP上写作的体验不佳,编辑器功能不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想应聘豆瓣的产品经理?看这一篇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ztn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