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出全新的自己》张德芬 著
之前有看过《遇见心想事成的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又买了这本书来看看,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与自己的性格有关,再深挖一些就和成长环境有关,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很多问题都可以追溯到与父母相处关系中。
想要解决现在的问题,就要回溯过去,重新面对过去的苦痛,不再受到无意识的影响,不再逃避父母与自己的关系。潜意识会阻碍认识自己的核心本质,要转化意识,世界不仅局限于眼睛能看到的。
真正的认识自己,才能开启改变命运的大门,身心灵三位一体构成了人,大多数人重视的是身和心,并没有意识到灵也很重要,灵就是本体的自我,真实的自我,也就是意识。
时刻审视内在自我的那个意识就是灵的体现,情绪,思想,感官都在干扰观察自己的过程,因为情绪感觉思想都是时刻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看起来每一次决定都是经过思考后有意识的,其实并非如此,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因外界的干扰而做出决定。
当真正的意识沉睡的时候,身体会变成一部自主运作的机器,每天过着重复同样的生活,面对事情都是相同的反应,随波逐流迷失自己。

重新唤醒意识,让每一次决定都尽可能是自己掌控而不受到外界影响,有负面情绪产生的时候,将注意力放在内在,而不是造成情绪的人事物上。
经常提醒自己观察此刻正在做什么,四肢处于什么状态,情绪是什么样子的,脑中有什么喋喋不休的声音,不要对其有任何反应只是观察,不要被潜意识的模式和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
观察自己是自我意识觉醒的第一步,但是不能操之过急,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期间不要批判自己也不要试图给情绪辩护,产生了任何一种负面情绪都不要试图逃避,允许自己难过生气沮丧。
认出自己内心中那个善良和有爱的声音,将其音量调大,滋养那个爱自己的声音,身体就像一栋房子,心则是整体装潢而心灵则是房子的空间,想要住得舒服,三者缺一不可。
想要提升心灵的空间,就要多做一些让自己内心感到满足和幸福的事情,比如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大自然等等,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快乐都是注重于身体的享受和感官的刺激,一旦事情结束就会觉得很空虚。
不沉迷于感觉而做的事情,能够引发心灵的共鸣,沉静下来然后再观察自己的内心,与自己好好相处。

与外界的任何互动产生的感觉都是内心状态的投射,当觉得别人“高高在上”的时候,其实是自己心中有一个“低低在下”的自我,自卑感越重的人越容易觉得别人对自己都是冷眼相待的。
只活出自己生命中的一部分,去压抑内心的阴影的话,它的能量就会在生活中制造出愤怒,批判,抑郁和焦虑。
发现内在隐藏的自我,接受并整合阴影可以拼合成一个更加完整的自己。
看到自己的阴影接受并且心怀感恩,让心中那个有爱的声音去融化它,接纳它,只有坦然接受自己的无价值感和脆弱无力,才能够拥有内在力量去有效的应对外在不喜欢的人事物。
现在面临的人生问题,都是旧伤浮现的结果,只有被疗愈才能更好地面对生活,每个人在小的时候都需要重要感和归属感,但是童年创伤让很多人早早就失去了这两样珍贵的东西,产生了错误的价值观和信念,造成行为偏差,成就了一生的命运。

很多孩子调皮或者生病其实都是为了拯救父母不快乐的状态,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父母的重视和在乎,每个人有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三个角色,意识就在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
挣脱这个牢笼就要化解痛苦,学会与内心的负面情绪相处,接纳一切就能离开了。
人其实并不是理性的,很多时候我们的判断源自于自己的概念偏差,用惯性作为导向。因为受害者的痛苦在潜意识中造成了错误的信念。
内心的脆弱感会让人感到受伤,真我核心在层层防卫的包裹之下已经被负面情绪掩埋。
人际关系的冲突大多是由于自我防卫造成的,因为不愿意用脆弱面去面对别人。
隐藏真我用虚假的外壳去面对别人,但是时间长了我们逐渐会忘记真我到底是什么样子,虚假已经习惯性地占领了思维和意识,要承认并且尊重生命的源头,不尊重父母不爱家庭,那么一辈子即使再成功内心也不会安稳。
只有内在升起的平静和喜乐才能融合痛苦和负面情绪,烦恼不堪的罪魁祸首是内心,摆平了外在境遇内心依然不会真正的平静,每一次问题都是帮助发觉自己内心的好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