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发文送赞日更大挑战简友广场
读朱光潜《谈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读朱光潜《谈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作者: 陌上闻花开 | 来源:发表于2023-05-03 11:35 被阅读0次

“分想作用”和“联想作用”只能解释某意象的发生如何可能,不能解释作者在许多可能的意象之中何以只选择该意象。就《长信怨》来说,长信宫四周的事物很多,他何以单择寒鸦?与寒鸦可发生联想的事物很多,他何以单择昭阳日影?

在《谈美》第十一章里,首先提出这么一个问题。

朱光潜先生的回答是:联想并不是偶然的,有几条路可走时而联想只走某一条路,这就由于情感的阴驱潜率。在长信宫四围的许多事物之中,只有带昭阳日影的寒鸦可以和弃妇的情怀相照映,只有它可以显出一种“怨”的情境。在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

接下来又有一个问题:王昌龄既不是班婕妤,又不是“闺中少妇”,何以能感到她们的情感呢?

朱光潜先生说:诗人和艺术家都有“设身处地”和“体物入微”的本领。他们在描写一个人时,就要钻进那个人的心孔,在霎时间就要变成那个人,亲自享受他的生命,领略他的情感。

他进一步提出,一般批评家常欢喜把文艺作品分为“主观的”和“客观的”两类,以为写自己经验的作品是主观的,写旁人的作品是客观的。这种分别其实非常肤浅。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

以班婕妤的《怨歌行》为例。她拿团扇自喻,可以说是主观的文字。但是她在做这首诗时须跳开切身的情境,才能发现它像团扇。这就是说,她须退处客观的地位,把自己的遭遇当作一幅画来看。此时,她就已经由弃妇变为歌咏弃妇的诗人了,就已经在实际人生和艺术人生中辟出一种距离了。

再来看王昌龄的《长信怨》。他以一位唐朝的男子来写一位汉朝的女子,他的诗可以说是客观的文字。但是他在做诗时一定要设身处地想象班婕妤谪居长信宫的情况如何,当想象到聚精会神,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时,他的心境就变成班婕妤的心境了,他也由客观的观赏者变为主观的享受者了。

总之,主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超以象外”,客观的艺术家在创造时也要能“得其环中”。

进而言之,文艺作品都必具有完整性。它是旧经验的新综合,它的“精采”就全在这综合上面见出。在未综合之前,意象是散漫零乱的;在既综合之后,意象是谐和整一的。这种综合的原动力就是情感。凡是文艺作品都不能拆开来看,说某一笔平凡,某一句精辟,因为完整的全体中各部分都是相依为命的。

由此,朱光潜先生提醒我们:凡是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细论枝节。如古诗《采莲曲》:“采莲复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单看起来,每句都无特色,合看起来,全篇却是一幅极幽美的意境。

综上,艺术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这种意象必定是受情感饱和的。情感或出于己,或出于人,创作时,对出于己者须跳出来视察,对出于人者须钻进去体验。欣赏和创造作品,要“尝鱼汤,品滋味”,在总印象下玩味,而不要字斟句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朱光潜《谈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fz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