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时寒冰
这可能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问题:流动性很紧张,而且,似乎越来越紧张。地方政府缺钱,已经有像耒阳这样的地方缺钱缺到不能正常发工资;许多企业缺钱,缺到资金链断裂;许多家庭也因为承受偿还房贷等压力,而深感缺钱之痛。
下图为广义货币M2从1990年至2018年5月走势示意图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如果看看广义货币M2的数据,似乎不应该缺钱。中国1990年的M2只有1.529万亿元,到2000年增长到13.46万亿元,到2010年,已经达到72.59万亿元,截至今年5月末,这一数据已经达到174.31万亿元。
那么,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钱去哪儿了?
这些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经济发展之所以如此之快,与一个因素密切相关,那就是负债。负债把资本要素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从国家角度来说,大规模的基本建设,需要大量的货币投放,而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货币发行计入负债。当然,与其他负债主体不同,央行掌握着货币发行权,因此,内债对于国家来说,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地方政府就不一样了。在我们这里,由于地方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在很多时候,它其实承担着一部分企业的角色。由于干部的升迁在很长一个时期都跟干部的政绩挂钩,这使得地方官员更愿意通过大规模举债来发展经济。道理非常简单,举债可以做大项目,做大蛋糕,GDP增量就上去了,政绩就出来了。问题是,当长此以往这样做的时候,负债就会累加到不可承受之重。比如说,当负债到一定程度,有的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还不够偿还银行的利息,这其实就已经走到债务危机的边缘了。
企业更是如此。企业的发展,在大多数时候是非常理性的,由于企业的经营好坏直接涉及企业家本人的切身利益,企业家大都会表现得比地方政府官员要谨慎得多。但是,在某些时候,企业家也会作出错误的判断,呈现出非理性的一面。比如,2008年4万亿计划出台以后,银行追着企业放贷,企业家也看到由政府主导的庞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诱人机会,于是,一哄而上,拼命做大,但是,等项目真正到了投产的时候,突然发现,产能是过剩的,并且是严重过剩的,市场需求并没有那么大。也就是说,企业的收入跟不上了,更糟糕的情况是,甚至,企业连银行的利息都还得非常吃力。
下图为居民杠杆率从1996年至2017年走势示意图
▲数据来源:Choice数据
至于居民杠杆率的持续快速上升,众所周知,是为高房价埋单的结果。住房原本是一种基本的生活所需,但它越来越像奢侈品,房价的飞涨让民众付出了更多的财富,而超过自己财力承受范围的部分,就需要依靠贷款了,房价涨得越快,债务负担也越高。
当到了临界点,问题就出现了。
地方政府做大项目,企业受4万亿救市计划的鼓舞贷款扩大生产,都有一个极限,但越过这个极限,就距离危机很近了。这个危机,就是资产负债表衰退。
资产负债表衰退的定义:当全国性的资产价格泡沫破灭后,大量的私人部门(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随之处于资不抵债的状况,私人部门的经济活动从追求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追求债务最小化,从而大规模地遏制经济活动,由此而造成的持续衰退,被称为资产负债表衰退。
现在,广义货币还在投放,央行还在降准,为什么钱反而越来越紧张呢?因为,大家都在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陷阱中了。新投放的货币,新发放的贷款,新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从地方政府到企业到个人,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那就是还债。由于前些年过于依赖货币与信贷的投放发展经济,当还债期集中到来的时候,大家首先都得拿钱去填那个债务的无底洞,而不再是扩大再生产,因为,产能已经过剩,价格低迷,资产泡沫破灭的风险加大,生产经营活动的风险持续上升。
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反而更少有资金愿意去做实体经济,而是更多的流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当中,以想办法赚快钱,来摆脱困境,而当越来越多的人这样做,甚至,当做这种选择成为普遍共识的时候,就会推动资产泡沫的进一步累积,直至破灭的那一刻真的发生。当然,当资金一部分流向虚拟经济,一部分去填补债务的窟窿,自然是非常缺钱的,尤其是实体经济。
到处缺钱的现状,反映出来的是高负债的透支的发展经济模式到达临界点后的自我修复需要,当然,这个过程极为痛苦,甚至常常伴随着经济危机的爆发。债务是一条带血的主线,无论对于哪个国家,都是如此。
附新闻一:从湖南第一方阵到欠薪 地方财政恶化的耒阳样本
2018-06-11 来源:财新网
GDP曾稳居省内五强的湖南耒阳市,最近陷入拖欠在职公职人员工资的漩涡。
一位网友近日在红网百姓呼声栏目称,按惯例应于5月15日发放的工资,直到6月1日仍未发放。随后署名lysxcb的人士回复了《关于耒阳市5月份在职干部职工工资延迟发放事项的说明》(下称《说明》),承认耒阳市国库库存资金严重不足,市委、市政府根据库存资金情况,首先保障离退休人员离退休费的按时发放,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资金尚有较大缺口。
《说明》同时称,耒阳市委、市政府及财政部门一方面正积极向省财政厅汇报,争取省财政厅调度转移支付资金;另一方面,正在督促收入征管部门加快收入入库的进度,尽快筹措足够的资金,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到位。
附新闻二:“去杠杆”与经济增长(节选)
2018-06-22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去杠杆不是简单降低债务负担
2018年以来,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信托计划、券商资管等“非标”领域,也频曝“兑付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防范和化解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控制与降低杠杆,或者说是“去杠杆”。如何去杠杆?对经济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在去杠杆的过程中避免像国外例如美国次贷危机一样“刺破”系统性风险?选择何种去杠杆的路径,是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和市场走势的关键问题。
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CF40)成员、光大集团研究院副院长、光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痛苦的去杠杆”。彭文生结合过去一年的经济发展,在近期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信贷投放货币太多催生资产泡沫尤其是拉升房地产价格,使得房地产成为高杠杆的载体。按行业划分,非产能过剩、非房地产实体行业的杠杆率最近十年基本稳定,产业过剩行业杠杆率在持续上升后近两年明显下降。但是房地产行业的杠杆率没有调整的迹象。彭文生特别提醒,房地产行业杠杆率持续上升是需要特别关注的风险。房地产和债务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房地产是信贷的抵押品,没有房地产的调整,杠杆率的下降容易反转,房地产不调整,难以可持续的去杠杆。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债务融资条件和政府信用错位,可以从存量和增量两方面着手解决。
彭文生认为,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即使是在国有企业和地方债务之外的领域,也必须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不能仅靠市场的自我调整。在金融周期下半场理想的宏观政策组合是“紧信用、松货币、宽财政”。“紧信用”是前提,“松货币”和“宽财政”是为了对冲“紧信用”的影响。
制造业受“紧信用”影响甚于房地产
光大证券张文朗团队认为,在本轮中国“紧信用”中,制造业受损远超房地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紧信用”在力减债务的同时,尽量避免出现资产价格调整,制造业因为缺乏优质抵押品,融资能力差,受到的影响更大。
控制债务信贷紧缩伤害经济
《纽约时报》最近发表的一篇报道指出,中国一直试图打破对不断增长的债务的依赖,但其打击宽松货币的行动已开始影响经济增长。
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对越来越依赖信贷保持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感到不安,担心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或长期停滞,就像90年代初日本在房地产市场崩盘后发生的那样。但控制债务可能会在中国和其他地方产生严重影响。如今,世界各国与中国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因为它不仅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制造国,而且越来越多地扮演起了消费国的角色。虽然全球经济最近似乎相当健康,但中国经济放缓,连同贸易争端扩大和欧洲增长放缓的连锁效应,对全球经济来说可能是个不好的兆头。
在国内,中国控制信贷对小企业的影响最大。尽管中国经常看上去是被大型企业集团和庞大的国有企业主导,但实际上,中国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比西方经济更依赖小企业。央行行长最近在上海的一次讲话中承认,最近几个月对限制借贷的处理方式,在无意中伤害了最有创业氛围的经济领域。
总的来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信贷紧缩正在伤害中国经济。
钱荒席卷股市、企业和财政!终于,楼市吸干了流动性! | 热点
文/赵十一
来源:叶檀财经
不知不觉,流动性不见了,股市、企业、政府等似乎都遭遇了“钱荒”。
6月28日,A股又遭全线杀跌,两市下跌家数达到2485家。股市大跌,官媒连续发文救市,什么“目前A股市场已经有不少积极因素显现”,什么“中国股市有理由经过历练更加健康发展”。
对于A股来讲,市场不是用嘴托住的,救市是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所谓“一根大阳西线,千军万马来相见”。但是从市场表现来看,郭嘉队并没有出手的迹象。
为什么不救市?遭遇了钱荒。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5只国家队基金总份额每只均由去年底的400.1亿份,缩减至120.1亿份,每只总赎回份额为280亿份,赎回比例接近70%。
股市成交量也一直在低位,年初两市成交额约在5000亿,现在已经降至3000亿附近。这些都说明股市没钱了,从中央到地方,财政也相当吃紧。
今年以来,几乎所有政策补贴都停了。先是新能源汽车, 再是光伏,然后是机场。
最重磅的是棚改。6月25日,一则关于国开行把棚改贷款审批权收回总行,全国一刀切暂停棚改的传言震惊市场。
6月26日,地产股应声暴跌,中南建设下跌9.88%、旭辉控制下跌7.91%、新城控股下跌7.74%、碧桂园下跌6.65%、融信中国下跌6%。
中央没钱,地方更没钱,25省负债,全国只有6省1市在赚钱!从2014年到2016年,25省合计的财政缺口数从31927亿,上升到48134亿,增幅51%。
从2014年到2016年,广东、江苏、浙江、福建、北京、上海和深圳(计划单列市),这六省一市合计的财政盈余幅度始终维持在3万亿左右,而随着其他省市财政缺口越来越大,转移支付已经“付不起”了!
这也难怪为何越来越多的省份不顾颜面的开始“声泪俱下”的为GDP挤水分,挤得越多中央给的越多。同时这也让我们理解了为何“房住不炒”之下,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却大幅增长。
很多人认为这是为了缓解土地供应紧张从而控制房价,太天真!看看现在的房价涨幅你就知道,还是为了赚钱嘛。2018年前4个月,全国土地出让为地方政府带来将近1.8万亿元收入,同比增长40.7%。“卖地求生”如此疯狂,说明真的是没有“余粮”了。
地方政府的“穷”,还体现在细节上。
最近网传某地级市人民政府召集了化解政府债务专题会议,提出了“针对性”的具体措施,虽然后来否认了上述传言,但是这个化解债务会议确实开了,这些措施未来也未必不会不采用。
而在6月1日,与常德同属一省的耒阳被曝存在拖欠公职人员薪水的情况。随后官方承认了耒阳市国库库存资金严重不足,在职干部职工的工资发放资金尚有较大缺口的情况。
企业更缺钱。
上市公司最近又开始“卖房创收”了。6月28日,金智科技公告称将4套北京住宅出售给控股股东金智集团,单位面积成交价仅6万元,而其所售房产所在小区的平均交易价高达10万。在金智科技之前,高伟达和宇顺电子近日也分别宣布出售旗下房产资产。
上市公司穷,大股东更“穷”,现在有不少公司第一大股东累计股权质押比率超过90%,有的甚至几乎接近100%。更有甚者,先前通过“兜底式增持”,在股价炒高时把股票质押出去,现在质押爆仓被银行冻结好几轮,也无所谓了,钱去哪了没人知道……
为什么A股质押率现在这么高?因为长期估值偏高,是谁都想拿股票换现金,大环境好、公司死不了就接着玩这种套路,大环境变差、公司出现问题就把烂摊子甩给银行和股民。
钱到底都去哪了?被房地产抽走了!
1-5月份,中国投资、消费全面回落,贸易战背景下出口前景也不容乐观,只有房地产高烧不退,销售、投资一枝独秀。
路透社测算,今年5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价格指数同比升4.7%,连涨32个月,环比涨幅升至0.7%,连涨38个月,创下去年6月以来最高,5月商品房销售金额1.26万亿,同比增长20.5%,创下去年7月以来新高。
纵观全国,只有房地产行业一片欣欣向荣。万人抢房,全款买房,资金从银行理财、股市等流出来,全部流入到了楼市。房价飙升,挤压了居民消费,拉升了社会成本,已经严重威胁到其他产业发展,进而影响财政健康。
房价仍然上涨,显然违背“房住不炒”的理念,这导致全国范围又出现一波楼市调控小高峰,希望遏制住资产泡沫。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以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继续密集发布,累计有超过18个城市再次发布调控政策,核心内容依然是限售等升级政策。房价上涨的城市继续加码调控。
近三天就有多个城市密集发声,西安、长沙和杭州,都限制企业、事业单位购房。针对近期房地产市场乱象,住建部等七部委也已经对30城启动整治房地产市场乱象专项行动。
幸好,楼市调控的政策重点,已经由以前的去库存变为抑制资产泡沫,抽走的流动性,将长期冰封在楼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