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上午都会去图书馆,坐在三楼的阅览室复习备考。
初夏的风吹的人很舒服,拂过脸颊格外清爽,加上撒下微微有温度的阳光,日子过得刚刚好。
这时,一个小絮或许是自己找错路也或许是在清风的捉弄下从窗外飘了进来,它这个误闯异境的天外来客,很是淡定的落在白面的瓷砖上,几乎透明看不清踪影,好似刚刚看到它如降落伞一般自由下落的场景是我的一个错觉。
灵机一动,结合近来看的思维导图的书,围绕“絮”字,画了一个简单的导图,洽好可做这周三更的第一篇作品。
1
从四月中旬开始,法国梧桐最先飘絮,那是它的扬花期,飞絮,也算是它传播种子的一种方式。
接着是柳树的絮,白色,轻如鸭绒,风轻轻一拨弄,它就跟着一起闯祸。
最后是意杨,立夏前后,漫天的白絮就像冬季飞雪,有的抱团掉在树的附近,也有的化整为零四处游击,似乎不起眼,却又无孔不入,令人烦忧。
2
它们也需要生存,生絮是本能且本分,而在风中飘荡,最后落地生根的场所却不由自己控制,所以不能怪它们族群种多。
满城飞絮营造了一种视觉的美,加上它们是园林绿化的功臣之一,刚开始出现在城市中的时候,是无人在意的,可为什么会成为全民讨伐的对象了?
查阅资料,一是有人对飞絮过敏,二是肺功能不好和呼吸道不畅的人对飞絮更是避之不及。
所以大量絮的出现除了人文意境美,为诗词作了贡献,在其他方面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3
各大媒体平台近年来报道无数起絮对生活的干扰的新闻,我特意去微博逛了逛。
南京的网友说了一个故事:宋美龄喜爱梧桐树,当年蒋介石为博红颜一笑,在南京市政府种下梧桐。为此调侃——当真是前人栽树,后人遭殃。
也有网友玩笑说,因为这些飞絮,把一些人逼成了诗人——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杨柳半城絮。”这是广东广州的新闻报道,
接着队形来了——

就是咱们时代人的诗作,且来品品古人对飞絮的感官。
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范成大《碧瓦》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
——伍辑之《柳花赋》
传唱最为广泛的,莫过于谢道韫一句:
未若柳絮因风起。
虽说有些句子不是直接形容柳絮,但是把雪比作柳絮,就好像现在的扬絮的时期将之比作白雪。
你像我,我似你。
既能相互联系,必有一个共同点。
4
“絮”之一字,我能想到的事情都说的差不多了。
有资料显示,“絮”还是一个姓氏。
主要集中在东北一带,山东地区该姓氏人口居多。
再往下就不是我能想得到的事儿了,一场思维风暴到此落下帷幕。
这段小插曲结束,更多故事隐藏在生活中,容我慢慢发现,缓缓道来。
第48周第1篇总142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