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小学最早的印象,是在邻村一个用养牛马的屋子改造的教室里上课,那时候大概已经是上小学二年级了。
那是一个用土坯和砖混合的两间西屋。两扇被岁月侵蚀的已经变成灰色的木门,木门下面的脚已经不是直角,因为长期开关磨损,已经成了不规则的弧形,门上的铆钉,锈迹斑斑。因为户枢磨损程度不一样,两扇门已经不能并齐而关了。
印象中屋顶是用茅草搭的。因为一到冬天,教室屋檐下的茅草上总是挂着很多冰柱,当时小孩子们用小棍子打冰棍吃,是贫瘠的冬天里最快乐事情。还经常以谁拿到的“琉璃柱”更长一些为骄傲。
进去之后,(个子高的人,通常得略微低着头进去)南边的一间算是我们的教室。南墙上一片薄薄的用水泥抹的长方形面,刷上黑色染料的地方,就是我们的黑板。我现在已经记不清当时什么做老师的粉笔了。
六七排大概一尺多宽的横木搭建的课桌,木板有厚有薄。木板下面是用几层半截砖垒砌起来做桌腿的课桌。教室的地面不平,再加上半截砖也不太稳固,经常有上课翻桌子的现象。因为四五个孩子挤到一条长木板上,谁稍微用力一动,桌腿就有可能被挤塌。最后一排是两个长宽不一,高矮不等的双人桌并到一起的。教室靠北的那半间房子,也就是我们教室后半间屋子里还存着没有清理干净的牛粪,还有两个没有搬出去的喂牛的石槽。横着三四个没有拆除干净的栓牛的柱子和横木。
每次走到门口时,就被屋里的粪味熏的不想进教室。虽然有两个很小的木窗户,但是因为天冷,已经被订上了塑料布。所以不能把这低矮的牛屋的草粪味儿散发出去。
因为我们不是本村的,抢不到,或者是说没资格坐前面离黑板近的位置。那样,第一可以看的清楚,第二可以远离牛粪,刺鼻的味道会减轻很多。加上我又是女生,自然被挤到了教室的最后一排。我坐的凳子位置,被安排到下是没清理干净的牛粪上。
每次刚进教室的时候,闻着难闻的气味儿,有点儿学不下去。因为“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的缘故,时间长了,慢慢的嗅觉就适应了。屋里的地面高低不平,我们每次都是深一脚浅一脚的进教室,我们的课桌也随着地势高低不平,如几个懒洋洋的趴在屋里的病羊。
现在想想,老师讲的什么课,学了什么,忘得一干二净。只记得那个冬天,我每天瑟缩着走进牛屋,闻着牛粪的味道,踩着牛粪,坐到牛粪上面凳子的情景……
昨天领着学生复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文。再次提到了宋濂成功的主要原因“勤且艰”。我给学生讲到他们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勤奋。
现在的孩子没有借书之难,没有求师之艰,没有奔走之劳,没有冻馁之苦。却一点不懂得珍惜幸福的时光,网课中老师心有余力不足,鞭长莫及。为了减少他们课堂上的摸鱼现象。想尽各种办法来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听课效果。买了腾讯会议的视频权限。但是总有孩子和老师捉迷藏,以网卡,摄像头上限等各种理由,不让老师看到。
面临中考了,有些孩子没有一点毕业班的感觉和状态。老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每次上课之前,总得有一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谓苦口婆心,绞尽脑汁的给学生打鸡血。
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在高楼大厦里,在足不出户的暖气屋里,在华衣饱餐养尊处优的物质生活里。让自己的精神有所追求,让日子有所收获。不负青春,不负韶华!奋斗才是青春最美的姿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