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职教研讨
【陈勇专栏】从《流浪地球》说到工匠精神

【陈勇专栏】从《流浪地球》说到工匠精神

作者: 谦启管理评论 | 来源:发表于2019-02-13 10:38 被阅读1次

    今年春节档电影市场集结了八部电影,而且是清一色的国产电影,让人难以选择,不过这对我来说却不是问题,从一开始就只锁定了两部:《疯狂的外星人》和《流浪地球》,因为科幻题材一直是我的最爱。而在看到两部电影的简介和海报时,《流浪地球》便成了我的唯一选择,因为它是主题严肃的硬科幻。

    一、对科幻分分类

    提到科幻,很多人马上会想到漫威的系列动漫、黑客帝国、终结者等,似乎一定要跟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区别,越神奇越好。然而“科幻”首先是“科”,即要符合科学原理、在科学的范畴内,其次才是“幻”,可以对科学发展进行适当的假设、推演。

    我们要进行两次分离,首先要将魔幻与科幻分离。魔幻的标志性元素是法术和神话,大大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世界三大魔幻小说是《魔戒》、《纳尼亚传奇》、《地海传奇》,雷神、海神、哈利·波特等也都属于魔幻。还有些不是很明显的,看起来很像科幻,比如《致命魔术》,特斯拉效应能够复制出人,应该算是神话了。

    其次要将伪科幻分离出去。伪科幻不是贬义词,而是指套着科幻的外壳,讲述着与科学无关的故事。比如《时光倒流七十年》通过特定时空场景营造出凄美的爱情经历,用年代差异制造戏剧性冲突,与此类似的还有梅格·瑞恩、休·杰克曼主演的《隔世情缘》。还有《1984》、《美丽新世界》之类,只是通过描写想象中的未来,讽刺乌托邦社会,我也不打算将他们归为科幻。再比如各种穿越、架空类小说,包括上世纪80年代末曾经在央视播放的《时间隧道》,都是用现代人的视角和行为方式去观察和影响过去发生的事件。

    经过两次分离,剩下来的基本就都是“正宗”的科幻了,这些科幻大致可按照科学发展的超前性,即“科”与“幻”的比重分成三类:

    第1类:科>幻。非常注重科学性,所描述的未来科技也比较有分寸,比如《海底两万里》、《我,机器人》、《小灵通漫游未来》、《飞向半人马座》、《珊瑚岛上的死光》、《机器管家》、《人工智能》等,主要描写科技预测、太空探索、人工智能等。

    第2类:科=幻。幻想得稍微有些不着边际,但仍会强调科学性,比如《超时空接触》、《星际迷航》、《星际穿越》、《第九区》、《异次元骇客》(十三层楼)、《异形》等,主要描写外星智慧、星际探险、人工智能等。

    第3类:科<幻。在幻想上天马行空,将要挣脱科学的束缚,有两种极端,一种是本质上描写人类的部族争斗,但套上宏大的、奇思妙想的科幻外衣,比如《星球大战》、《火星公主》(电影《异星战场》)、《阿凡达》等;另一种是用超科技构建出独特的场景,在此基础上发展出逻辑合理的剧情,比如《银翼杀手》、《源代码》、《蝴蝶效应》、《盗梦空间》、《黑客帝国》、《十二猴子》、《回到未来》、《少数派报告》等,主要有超能力、超人工智能、时间旅行等。

    上面提到的伪科幻也被称为“软科幻”,其实跟科幻没什么太大关系。而“正宗”科幻的前两类比较注重科学性,因此可以称为“硬科幻”,至于第三类,则要看科学性的含量了,没有严格界限。

    二、科幻发展的三个时期

    科幻发展至今不过200年时间,按照三批代表人物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1、第一时期

    科幻小说的公认鼻祖是玛丽·雪莱,她是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妻子,代表作是发表于1818年的《科学怪人》(弗兰肯斯坦)。之后凡尔纳和威尔斯便扛起了科幻的大旗,他们创作活跃的时期为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前者的代表作有《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等,后者的代表作有《时间机器》、《隐形人》等。凡尔纳的特色是科学预测,像《八十天环游地球》、《神秘岛》被称为科普读物也不为过,开创了科幻的技术流派,也是硬科幻的源头。威尔斯则注重科学对社会的影响,人物刻画更加深刻,情节更加丰富、生动,长得更像完整的小说。

    2、第二时期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三位,第一位是艾萨克·阿西莫夫,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三部曲、《奇妙的航程》;第二位是阿瑟·克拉克,代表作有《2001年太空漫游》、《童年的终结》(又名《最后一个地球人》)、《与拉玛相会》等;第三位是罗伯特·海因莱因,代表作有《星际迷航》、《双星》、《入夏之门》(《回到未来》的原型)。比较知名的还有弗兰克·赫伯特,构建了庞大的《沙丘》世界,以及厄休拉·勒奎恩,就是《地海传奇》系列的作者,其科幻代表作有《黑暗的左手》,她还翻译了《道德经》。

    3、第三时期

    这一时期的划分不是很统一,这里按照我个人的喜好选择几个代表人物。第一位是威廉·吉布森,他的《神经浪游者》开创了“赛博朋克”文化,也给了《黑客帝国》很大启发。第二位是弗诺·文奇,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科幻作家,代表作有“三界”系列的《天渊》、《深渊上的火》、《天空的孩子》,《真名实姓》(也是关于电脑虚拟世界,成书时间甚至早于《神经浪游者》)也非常值得一看。第三位是道格拉斯·亚当斯,代表作有《银河系漫游指南》,绝对是脑洞大开的科幻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刘慈欣也堪称科幻第三时期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三体》三部曲、《球状闪电》、《乡村教师》、《流浪地球》等。第一次看刘慈欣的作品是在2002年左右,看的是《球状闪电》,量子云的情节有些玄幻,但当时能感觉到他比国内其他作家明显高出一筹。然后就到了2015年,看到他竟然获得了世界科幻界最高奖“雨果奖”,于是一口气看完了《三体》三部曲,彻底被震撼了,感觉里面很多小情节单独拿出来都将是科幻精品。再后来就是今年,刚刚看完电影《流浪地球》,再次被震撼。这次春节档另一部电影《疯狂的外星人》也改编自刘慈欣的作品——《乡村教师》,只不过据说改动有点过大。

    三、《流浪地球》好看在哪里?

    人会有很多种状态,不同状态时对于电影的选择也会有不同,有时想开怀一笑,有时想凑个热闹,有时想感动一下,有时想激发斗志。如果有一两个小时的悠闲时间需要打发,我基本都会选择硬科幻类的电影。春节一向是表面很热闹,实则多少有些无聊,有比平时要多很多的时间需要打发,但不想只是图个热闹,希望能够充实一些,《流浪地球》就很适合。

    按照前面的分类,《流浪地球》无疑属于硬科幻,然而却并非只是炫耀未来科技和科学原理,引入了多种元素,大大丰富了剧情。

    一是绝望。开篇就描述太阳急剧膨胀,人类选择带着地球逃亡,在变暖、远离太阳、停转等一系列折腾后地表被冰封,人类只能住到地下,观众被快速带入到生存绝境中。接下来介绍了“流浪地球”计划,共五个步骤,需要花费2500年时间,加剧了这种绝望。还不算晚,地球未能摆脱木星的引力场,联合政府决定放弃地球,人类的希望只剩下了空间站,这使得绝望到达了顶点。绝望会让人失落、恐惧、窒息,但也正是绝望,才能让人看到更大的希望,这一情感变化为电影奠定了扣人心弦的基础。

    二是反差。地下城非常热闹,但和从前地表的繁华相去甚远。工程车辆、外骨骼不乏科技感,但在荒凉、恶劣环境面前显得很脆弱,反而感到粗大笨重得很无力。一万个行星发动机何其壮观,但跟土星的引力相比微不足道。被毁灭、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招牌、高楼依稀可见,与大家头脑中的大都市形成巨大反差。而最大的反差,是人类的一切文明、科技,在大自然面前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三是离别。在地球停转时,有近半数的人类死于海啸,是无助的离别。转移到地下避难所有名额限制,又有很多人不得不被无情抛弃,是选择的离别。主人公父子分离十余年,是爱之深恨之切的离别。特别行动组不断减员,是惨烈、无私地离别。得知地球被放弃后,人们从悲痛、绝望,到不舍,甚至来不及麻木,是赴死的离别。“吴京”为拯救地球,义无反顾地驾驶空间站冲向木星,是大爱的离别。

    顺便谈一个话题,看到网上有很多喷子,说从中国开车到印尼是个笑话、硬伤。须知,在片中地球早已不再处于正常自转、又围绕太阳公转的状态,因而地表发生过大规模海啸、巨大的地壳运动、温度急剧下降,已经没有陆地、海洋之分。另外,一万个行星发动机的安装点一定经过加固处理,所以地下避难所都建于行星发动机下方,而其他地方则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网喷说为何不用马斯克都能建造的“时空隧道”,未免可笑。

    有了这三种元素打底,影片就有了充足的底气,再加上不错的特效,演员、情节、台词等方面也没有很低级的问题,就足以保证影片的质量。当然了,如果硬要挑刺,很多科技细节会经不起推敲,很多特效也略显粗糙,你还会看不惯这个或那个演员,那就是吹毛求疵了,看科幻可不能有这样的心态。

    无论如何,《流浪地球》都可称得上是一部精品科幻电影,说他启动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一点不为过,很好地体现了“工匠精神”。

    四、说说工匠精神

    不知从何时起,“工匠精神”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个场合,当看到一个制作精美的工艺品,或是欣赏一个人很用心地做事,人们就会用到这个词。搜索词条得到的解释如下: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足以体现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关注和引导。

    德国信奉“慢工出细活”,全国350万家企业中90%是家族企业,家族企业百强的平均存续时间在90年以上。德国有很多企业几乎成为所在领域的代名词,比如双立人道具、碧然德净水器、菲仕乐炒锅。德国发达的职业教育向企业输送着充足的技能工人,德国的职业教育采用“双元制”模式,一元指职业学校的校内培训,二元指企业实训,选择职业教育的学生从16岁起要当3-4年的学徒,这期间半工半读,因此能很好地从学校向企业过渡。

    德国有一家有着近180年历史的润滑油制造企业,为客户专门配备了一支稳定的售后工程师团队,能够一对一地为客户提供专业服务。为了与BP、壳牌等竞争,这家企业还将自己定位于特殊润滑油解决方案提供者,研发出800种产品,并且每条生产线都是自己研发和制造。将制造和服务紧密结合,成为客户的长期合作伙伴,客户的稳定使得企业能够投入更多精力到产品研发上,这就是专注的优势。

    注:原先这里引用的是日本哈德洛克螺母的案例,但刚才看到“中国高铁永不松动螺母都来自哈德洛克”被辟谣,于是换成了德国的案例,感觉更适合中国。

    可见,所谓工匠精神需要有拿得出手的技术,需要有极其认真负责的态度,才能得到充分的认可。工匠们要么靠手艺养家糊口,要么在严格管束下投入劳动,都是在压力激发下极度专注和吃苦耐劳,付出数倍于普通人的投入,再加之长期坚持导致熟能生巧,自然就能做出令人赞叹的产品。

    中国其实不乏工匠精神,古代有长城、莫高窟、瓷器、建筑、织物,民国时期对文学、历史的研究也登峰造极,建国后有航天工程、老牌自行车。记得小时候家里用的跟缝纫机配套的线,所用的线轴是用实木车出来的,很厚实、精致,绝不偷工减料。小时候家里的家具也都是纯手工打造,请木工师傅上门,买好风干的木料,木工师傅带着徒弟每天在家里忙活,使用木工锯、刨子、墨斗、凿子等手工工具,连接都是用榫头,没有电动工具,用钉子几乎就是对手艺的侮辱。

    古代有工匠精神,过去生活不富裕时也有工匠精神,为何现在却很少了?

    从内因看,现在的人们普遍浮躁,很少有人愿意吃苦耐劳。比如管理咨询行业,我十几年前进入咨询行业,那时两三年才做到项目经理是常态,现在很多小朋友做几个行业研究就不耐烦,参与几个项目都开始高调、看谁都不入眼,提供资料和培训也不用心学,批评几句就开始对抗。

    从外因看,市场需求的标准在事实上降低了。尽管谁都不会承认自己的要求有降低,但对价格、外在的过多关注,以及过度竞争,使得质量必然下降。大家都做得不怎么样,自己也就没必要做得很好,因为很少有人懂得欣赏。当国内的大部分产能用于制造技术含量不高、质量标准不高的产品上面,生产工人的流动性还很大,生产技能很难得到提高,收入差别却还不大。因此,缺少对人们追求工匠精神的外部压力。

    从根本看,社会对工匠精神缺乏尊重。我们公司的微信公众号“谦启管理评论”不敢说文章质量都很高,但一直坚持原创,却似乎不如以转载“见长”的公众号们讨巧。仅就我所知道的,上海、杭州各有一家机构,大量抄袭谦启的“股权激励四步法”,而且抄的还是我们两年前的版本,也太不思进取了!常看我朋友圈的朋友应该也知道,我一向对各类抄袭、炒作深恶痛绝,最近发了两条,一条是百度搜出的结果大量导向百家号,文章质量差到令人发指;另一条是很多网站直接转载别家的新闻,一个字没改,却在文章标题上大动干戈、文不对题,只为吸引眼球。结果是什么大家也清楚,大量流量被导向这些低质量的出处,制作精良、发送频次低的“工匠”们则被无视了。

    五、工匠精神的三大要义

    说了那么多,最终还是要回到应用上,即工匠精神对企业有哪些指导?结合咨询项目经历和自己的企业经营经验,提出我认为的三大要义。

    要义1:专注并长期坚持

    很多人认为既然是工匠精神,一上来就应该强调专业、技术,我认为这些都是结果,专注和坚持才是首要。民企有个普遍特点,就是发展中的机会导向,常见的路径如下:首先发展某种制造业,坚持5-8年做到了一定规模,有了一定的资金和人员沉淀;接下来赶上房地产浪潮,就开发了几个楼盘,发现钱比制造业好赚多了;然后就开始多点开花,什么小额担保、生态农业、餐饮、医疗,寻找更能赚钱的领域。架子铺得很大,管理复杂度也大幅增加,成立了总部却发挥不出作用,人才培养也严重不足。这是典型的火力分散,各点投入的能量又都不足以引爆。所以说专注是第一要务,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才会产生质变。

    再说坚持。过去学徒,前三年净打杂还没工钱,能坚持下来的才开始学手艺,苦尽甘来,他就会懂得感恩,心志已经被磨练过,他也能踏实做事、吃苦耐劳。但凡手艺,都不会有多高深,都是看上去稀松平常,但要想做好必须要下多年苦功。绝大部分工作也都是如此,都需要进入“沉浸式”学习状态,勤学苦练,不好高骛远,就一定会有所成,这个“成”包括对心态、方法的感悟,也包括技能熟练度的提升,还包括对经验教训的总结。

    很多人成长速度比他人快,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发现问题首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多数人会百般推卸责任、狡辩,总是挑他人的刺,这种感悟也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获得。我就给过多个这样的员工改变的机会,但事实证明他们并没有从中得到感悟,我们来给这种人画个像:白天应付工作,晚上不学习也不反思,上项目、做研究都不用心,做得不好只会埋怨缺少指导、抱怨上级能力不足、责怪公司各种不好,当面不说太多,背后牢骚满腹,离开公司后还到处上蹿下跳,像祥林嫂一般“控诉”公司,看来已经和公司结下了深仇大恨。对这类人,统一作个回复:感谢你们的不努力让其他人看到更多希望,尽管谦启已在你们头脑中留下深深烙印,还是希望你们忘了吧,因为你们代表不了谦启,谦启也不会以你们为荣。言归正传,任何人向工匠蜕变,都需要长期坚持后得到感悟,这个过程是不可跨越了。

    要义2:需求导向及实操

    看完要义1,很多人会问,专注的方向怎么寻找?当然不是随便找,比如说仓库管理员,下决心说要熟记所有库存商品的条形码,这个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有扫码枪可以简单扫码,只需要知道各类商品的条形码构成,各位数包含什么信息,就足够了,否则就是做无用功,再努力也是枉然。

    应该以需求为导向。比如十多年前国内企业普遍缺乏基本的管理方法,所以企业需要的是打基础,管理咨询一般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目标和计划管理,帮助企业梳理企业发展规划,掌握制定年度经营计划的方法,让公司、部门都有目标的概念;二是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帮助企业优化组织结构,规范岗位名称、职责、任职资格,并导入完善的考核和薪酬体系;三是流程优化,帮助企业梳理流程树或流程地图,针对主流程进行优化,教会企业流程优化的方法。

    但如今国内企业普遍有了一定的管理基础,再简单地导入体系已经起不到太多作用。要梳理出企业的需求,比如:

    新老员工收入倒挂,怎么平衡?

    多个业务板块效益差别很大,怎么平衡?

    如何识别人才及潜在人才,并进行个性化培养?

    集团总部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

    通过大量的企业样本的研究,就能找到共性的需求,可以找到专注的方向。以谦启为例,将成长型(即已经渡过生存期,业务有很大发展机会但管理拖了后腿)民企作为目标对象,就会发现这类企业最大的管理瓶颈在于人才管理,由于缺少人才标准,尤其是业务规模提升后人才标准没能随之提升,因此对人的评价不够客观,因而激励也就缺乏依据;而后来者收入又偏高,打破了内部平衡,价值评价也缺乏标准,因此新的激励平衡没能建立起来。

    于是谦启将人才管理作为咨询业务的专注点,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又发现了企业的两个重要需求:一是在企业中长期发展导向,人才需要实施中长期激励,因此要有相对应的中长期绩效;二是人才和普通员工的考核应区别对待,可以采用分层考核的方式,把重点放在人才的考核上。这些就是专注并长期坚持的结果,也逐渐形成了谦启成熟的知识体系。

    实操,则是指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而是要结合实际场景论事。比如同样是帮助企业完善经营分析和绩效质询,就需要考虑业务成熟度、业务组合、管理团队综合能力、大股东参与度等诸多因素,为企业定制适合的方案。很多企业喜欢简单照搬,今天学到这个就赶紧照搬,明天看到其他企业某方面好又回来提要求,就像是在很多散点上照搬了一堆皮毛,并不知道其他企业的实际场景是什么,没能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层次,这就不是实操的应有做法。

    要义3:让客户理解价值

    我们常说一句话,叫“为客户创造价值”,却不知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那就是“价值”究竟是什么?很多情况下,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都是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标准来界定价值,其实并不能准确传达到客户那里,甚至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误解,这是因为双方的立场和视角可能有很大差别。

    谦启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们当初在设计“股权激励四步法”时,本着人才管理的视角,引入了大量人才管理相关内容,因而使得我们的股权激励体系比较复杂,不如市面上直接估值、分股、分钱来得简单粗暴。有些企业就会产生困惑,难以理解我们的体系,因此在沟通上有出现了障碍。这就是没能让客户理解价值,于是后来我们逐步在调整,会根据企业的不同特点,设计出不同复杂度的体系。

    要让客户理解价值,除了要能换位思考,还需要与客户保持长期沟通,这样就能针对一个个不同的场景,从很多小的细节进行渗透,充分理解客户的需求,从而更准确地传达自己的价值。双方逐渐调适到一个沟通频道,不仅能提高沟通的效率,还能跟进动态的变化,进入到协同配合的状态,这才应该是价值的更高境界。

    总结:春节这几天花了不少时间,写下这篇长文,到本文成稿时,《流浪地球》票房已超过10亿并开始领跑。本文不是影评,也不是科幻发展回顾,而是试图用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分析,践行“工匠精神”,这也是我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作为一名企业管理研究者和实践者,我也希望不遗余力地大声呼号,希望更多企业和个人加入到传承“工匠精神”的行列中来,大家共同将文中的三大要义发扬光大。暂时做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专注并不断坚持,必能成为这个时代的“工匠”!顺祝大家春节快乐!

    谦启有丰富的股权激励项目经验和独到的理论研究,并会定期组织相关研讨会。关注微信公众号:谦启管理评论,第一时间收到谦启的系列分享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陈勇专栏】从《流浪地球》说到工匠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ayr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