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我窝在床上看书,室友过来说好久没有吃我做的面了,说着把我拉下床一起出去买菜,准备午饭做面吃。
室友说,在我来成都之前,他很少吃面,因为他是四川人,当然吃米多一些,以前也从没觉得面有那么好吃,但自从我们进入到同一家公司,从同学转变成同事,又一起朝夕相处,我们成了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好兄弟。
因为我们工作性质的原因,平时加班比较多,很少有自己的业余时间,更别说每天做饭,但是我们一般周末会做饭,一来自己做饭降低开销,而来可以自己做饭感觉更有家的味道,尤其是相对我们这样长久离家的游子来说,这种感觉更甚。
好在我们亲如兄弟,无话不谈,也并不感到孤单。
渐渐地,一年过去了,每到周末能够做碗面,两个人边吃边看电视边聊天,成了我们几乎每周固定的生活模式,当然,偶尔我们也会做米饭,炒菜,但做面的次数更多一些。有时候因为加班甚至连做一顿饭的时间都没有,就会觉得这一周好像少些什么。
“东哥,你做的面确实好吃,我吃了一年都还没有吃够。”
“哈哈,那以后我教你……”
“不不不,有你做就够了,我只负责吃……”说完,他狡猾的看着我笑。
“那……那咱以后还是吃米饭吧!”
哈哈哈哈……
其实他做的菜很好吃,并且特别喜欢吃肉,每逢做饭,总是无肉不欢。
“东哥,你这面怎么做的,同样的材料,为什么我就做不出那样的味道?”
“实际上,我爸做的面才好吃。”不知怎的,我竟突然想起了往事。
“记得那个时候我还在上小学,有一天,妈妈没在家,爸爸在邻村做工,我放学回家的时候想着趁爸爸下工之前把晚饭做好,可是从来都没有做过饭的我竟无从下手,只是先在锅里加了水,想着把水烧开了煮面,那个时候我哪里会知道,煮面之前是要先炒菜,把菜和调味品炒香之后用菜汤来煮面会更加的入味,口感会更好,就是所谓的炝锅面。
“庆幸的是,还没等水烧开,爸爸就回家了,看着我把厨房弄得乌烟瘴气的样子,连忙放下做工的工具,还没来及洗手和脸,就走过来问我要做什么饭,听我的打算,爸爸哈哈大笑道:‘家里都没有面,你把水烧开了怎么煮?况且面条也不是这么做的’,不等说完,爸爸就已经洗完手开始和面了,他说,你先烧水吧,等着我做手擀面怎么样?
“我说好,然后看着爸爸熟练地和面,盘面,切面,擀面,洗葱、姜、蒜、青菜、白菜,切葱、姜、蒜、青菜、白菜……等他一切准备停当,我也把水烧开了。
“爸爸把开水装进水瓶里,把锅洗净后又放在灶台上让我继续烧火,他在锅里倒入一些油,等油热后,把准备好的葱、姜、蒜和调味品依次放入锅中翻炒,香味立即扑鼻而来,然后又把白菜倒入锅中翻炒一会儿,加入适量的水,再让我大火烧,等水再次烧开后,在锅中下入早已准备好的手擀面,宽宽的,厚厚的,有些像家乡最有名的烩面……”
说起烩面,自从去郑州上大学后,就很少再吃到烩面了,即使偶尔吃到,也都不如家乡的烩面正宗,总觉得没有记忆中的那个味道。毕业来到成都工作后,快两年的时间,从来都没有再吃过。每每有人问起我家乡的特产是什么,我能脱口而出的就是烩面,其他的也确实想不出还有什么了,也许我对自己家乡还是知之甚少吧。
今年过年回家,心心念念想吃一次烩面,应该说过年的时候家里肯定都是大鱼大肉可劲儿吃,其实对烩面的念想也没有特别特别的渴望,就是总觉得哪里不对,觉得少点什么,但也说不上来哪里不对。
在家半个月,热热闹闹的走亲访友,和发小亲朋喝酒叙旧,跟喜欢的姑娘见上一面,很快就过完了。
要走了,南下成都又是一年。
虽然心情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舍不得,但心态却淡然了许多,只是爱睡懒觉的妹妹那天起了个大早,说要送我,还像以前一样和妈妈一块儿帮我收拾行李,只是如今的她已长成大姑娘,有些事情比我想的还要周全许多,也成长了许多,不会再一个人躲在屋里偷偷哭了。
我辗转乘车三四个小时到达长途火车站,老爸在微信问我到了没有,说坐火车时间长,先去吃个饭。
我说,好。
我先去车站取票,看时间还充裕,就背着电脑包,拉着行李箱,沿街找餐馆。
当看到写有“炝锅烩面”的招牌时,之前那种一直说不上来的感觉终于在心里有了明晰的答案,当冒着热气散发着熟悉味道的大碗烩面放在我面前的时候,我就那样呆愣着,足足有一分半钟的时间才开始动筷子,那个时候的那种感觉真的是无法言说,总之,那碗面我吃的很畅快,很满足。
后来我意识到,当时的那种感觉应该叫幸福。
我突然想起之前看到一个节目《经典咏流传》里北京师范大学康震教授对自己乡愁的解读,自己在西安老家,沿着东西南北四条大街走,从东大街向钟楼走,一边走一边用相机拍照,街的变化很大,很多都已陌生,但还有些商店和房屋是记忆中的样子,接着走进南大街,看见一家凉皮,又看见一家肉夹馍,走进去点了一份,吃完了也不站起来,就坐在那里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用手机一个劲儿地拍。接着他又从南大街走到南门,又从南门再走出去,就一直步行,用脚也用心再一次去丈量自己曾经生活过的城市和家乡,康震教授觉得自己的乡愁就是对家乡的眷恋和热爱。
而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也在《朗读者》中谈到,“爱国首先要爱家门口的那碗牛肉面”,对于海外游子来说,爱国何尝不是乡愁的另一种解读呢?
那这样看来,令我心心念念的那碗家乡的烩面就是属于我自己的乡愁吧。
又想起来2013年的那年冬天,在大学读书的第二年,那年我没有回家过年,而是跟几个同学一起去苏州做寒假工。
每天工作都在12个小时以上,食堂的伙食又不好,又是因为南方城市,每天都是干米饭,这对不喜欢吃米和经常犯胃病的我是最大的挑战。
但是因为之前有过外出打暑假工的经历,躺过马路,住过网吧,睡过祠堂,房租到期不退回押金,从公司辞职要不回工资,遇到过无良代理,碰到了黑中介,多数时候一天只吃一份6元钱的路边摊……
所以对于饮食不习惯胃痛这些事情都不再会觉得是什么过不去的事,最起码每天都可以做工作,每天都有饭可以吃,等到回家的时候能够拿到应得的工资,这是当时最大的满足。
所以我们每天都是嘻嘻哈哈,规律的工作,规律的生活,偶尔有些闲暇还会相互约着出去到不远的地方溜达溜达,算是放风。
那天是大年三十,我们是夜班,下午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出去外面溜达,想着过年了,虽然不在家,年还是要过的,顺便买点吃的喝的玩的,算是一种仪式吧。
没成想看到一家还在营业的“河南烩面”的面馆,那种莫名的亲切感瞬间悠然而生,看得出来,大家都和我一样的兴奋。我们都没有说话,便不约而同地走进去,每人要了一大碗烩面,在沟通中得知面馆的老板是老乡,真是老乡见老乡,他乡相遇喜相逢啊。
面上来了,不是我们要的一大碗,而是每人一大盆,没错,我们每个人一盆烩面,老板也没跟我们解释,而我们却也没问,只是相识而笑,低头吃面时却不觉泪目,再也不敢抬起头来。
老乡的模样早已模糊,老乡的村庄也没有记住,但他带给我的亲近感一点都没有消失,那天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跟在厂里做工时领导们每天歇斯底里的叫骂相比,老乡给了我们远在他乡莫大的慰藉和鼓舞。
“面好了,老爸盛了两个大碗手擀面,我们一人一碗,冒着腾腾的热气,我们说着,笑着,吃着,吃的酣畅淋漓,吃的心满意足!”
只是那个味道直到现在我都没有再吃到过,即便是被我称作象征乡愁家乡烩面,即便是爸爸再做一遍,那个味道却再也吃不出来了。
室友吃完最后一口面,喝完最后一口汤,把碗放下,心满意足地抹了一下嘴,用力地拍了拍我的肩膀,很有感慨地说道:“怪不得你那么喜欢吃面,天天吃,顿顿吃,都不会够……”
“哎哎哎,干嘛呢,洗手了没,就乱拍……”
“哈哈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