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散文简友广场
从曲江池畔到浣花草堂

从曲江池畔到浣花草堂

作者: 你是萄萄树我是枝子 | 来源:发表于2020-12-03 18:46 被阅读0次

        《唐诗鉴赏辞典》中收录杜甫的诗,已经读完很久了。如果就此撂开,不留下点什么,感觉对不起诗人。可是杜甫的作品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总关乎国家命运、人民疾苦,与历史的兴盛衰败相联系。一则我的历史知识几乎是一片空白;二则面对“平生千万篇,金薤垂琳琅”的作品,真感觉无从下笔。只能从自己浮浅的感悟中做一点苍白的描述,聊胜于无。

    一、忧国忧民的一生

        诗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官僚世家,也渴望通过仕途建功立业、兼济苍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少年时也曾得意蒙荣:“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曾朝气蓬勃:“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后来却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

        生活折磨了杜甫,也成全了杜甫。他心系国家安危,关心人民疾苦,成了忧国忧民的诗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典型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就立足生活,直入人心,反映了统治者的腐朽、残暴和劳动人民的无穷心酸。

        诗人一生的喜忧皆关乎国家命运,国家遭难时,“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当听到朝廷收复失地时“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叶嘉莹先生说:“苏东坡、陶渊明都准备了一个“退”,但辛弃疾和杜甫是没有“退”的人。”他始终以积极的入世精神,站在人民的立场,勇敢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所以后人遵之为“诗圣”。

    二、曲江池畔的哀歌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安史之乱暴发,长安沦陷,诗人沿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以《哀江头》记录自己的心情:“少陵野老吞生哭, 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 细柳新蒲为谁绿?”

        诗人也曾短期任职“左拾遗”,但有名无实,不被重用,报国无门,内心苦闷,写下《曲江二首》“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曲江对酒》“纵饮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洲远,老大徒伤未拂衣。”

        当我们今日漫步在风光悦人的曲江池畔,脑海里可能会想到诗人的描述:“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这是多么恬静、多么自由、多么美好的境界呀,可曾想到当时诗人心中却充满着郁闷、无奈。真所谓“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

    三、草堂的慰藉与温暖

        离开长安后,经过长期颠沛流离,杜甫在成都郊外浣花溪畔的䓍堂定居下来,诗人总算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使他聊感欣慰。所以那时的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诗情画意,读起来也倍感温暖:“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清江一曲抱村流, 长夏江村事事幽”、“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让人觉得平静、安稳的生活是多么美好,真希望诗人就在这世外桃源中安度余生,可“倾巢之下,焉有完卵”,这期间杜甫也要靠别人接济,生活依然艰辛:“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在一场秋风暴雨中,诗人长夜难眠,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草堂虽然给诗人带来了几年的安定,但只不过是漂迫途中的息肩之所,终非投老之乡。

        离开草堂,杜甫带着家人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后寓居夔州。在夔州诗人又创作了很多作品,其中“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

        到了晚年,甚至以舟为家,“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最终在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叶嘉莹先生说:“中国真正伟大的诗人,他们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写诗,用自己的整个一生去实践他的诗的”。杜甫的诗歌写尽了他饱经忧患的一生,让人不禁感叹、唏嘘。以诗人的才华,如果身逢我们这个盛世,不知会取得怎样的成果。我们今天研读诗人作品的同时,更应该珍惜和平、安宁的生活,也应该学习诗人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在患难中不屈服的美德,用自己的一生书写属于自己的诗歌!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曲江池畔到浣花草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bcvw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