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奖励的恶果》这本书,书中观点说奖励的结果和惩罚其实一样,都将造成一种恶果。
比如说你是一个媒体人,平时都会经常发文更文,你也很习惯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突然有一天,你的老板突然说如果你更文一万字就给你奖励多少钱。那么你一开始可能会为了钱兴致勃勃地拼命码字。
可是久而久之,你就会感到巨大的压力,你觉得自己写作不再是有感而发,不再是触情生情,自然而然地行为,而是一种为了达到赚钱才强迫自己去写作的强迫性行为。
这样导致的后果就是你可能原来是有兴趣写作的,却因为钱这样的利益攸关的事情而变质了,就像被钱给劫持绑架了一样。
有灵感写作的时候还好,毕竟唰唰唰地写出来文字又有钱拿又有成就感,是一件蛮好的事情,如果没有灵感又为了钱而硬逼自己写作的时候,你可能连写作和自己都开始厌恶起来。
钱也属于奖励的一种方式,属于物质奖励,很多人认为物质奖励是最实在最接地气的奖励方式,但是心理学家却告诉我们,物质奖励的作用是有限的,它发挥的作用有一个上限,到了一定程度,再多的物质奖励也达不到你预想中的效果。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所以有位日本人写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书中说养育管教孩子既不要刻意表扬也不要刻意打击贬低。
我们很多人都同意要多表扬鼓励孩子,这是让孩子建立自信、安全感的最重要的方式,因为孩子的世界是一张白纸,我们给他们的爱和鼓励就可以给他们画出一副漂亮的画,也像给他们的内心大厦在打好一个牢固的钢筋混凝土地基。地基打牢了,大厦就稳了。
可是现在很多心理学家却认为,过度表扬鼓励孩子,会引导孩子形成没有表扬的事情就不做,或者只选择能够表扬的事情去做。可是世界那么大那么复杂,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还有很多灰色地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是短期甚至是长期都没办法看到可以得到好处或者说奖励的事情。
那我们如果从小就被灌输了只做能够得到奖励的事情,世界上那么多中性的灰色地带的事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呢?
我们形成了那么功利主义的观念,想必长大成人后也是挑三拣四,戴着有色眼镜去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因为这个世界上太多我们即使做了也得不到奖励回馈的事情,就像做善事,你帮助别人,你得到是心灵的满足快乐,你并没有得到什么实际上的好处,这里特别指物质奖励。有些人帮助别人原本就没有想有回报。不计回报的付出和帮助别人,才有可能最后身心反而真正得到升华。
如果我们事事都锱铢必较,我们肯定活得很沉重很大压力,因为很多东西我们根本计算不了。就像爱情这样的事情,爱上一个人没有理由,对方也不一定因为你爱她,她就爱你,爱情的世界里经常很不对等,或者说没办法计算回报率。你不可能因为自己爱一个人付出了很多爱,你就要求对方也要做到像你一样。这是没办法衡量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