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兄诗词班有学生作了首词。
清平乐忆过年
寒风呼啸。屋顶烟囱袅。主妇虔诚忙祭灶。煮肉谁家热闹?
年糕满镬蒸腾,炉膛火焰分明。最喜年终相聚,家家笑语盈盈。
李子兄改稿如下:
灶爷尚飨。糖酒今呈上。还请明年多打赏。祭罢笑声轰响。
炊烟灶火升腾。蒸糕煮肉温馨。团坐欲开年饭,邻家爆竹先鸣。
我看完不禁哑然失笑,
如此修改与自己重作又有何区别?要知古人为何只有“一字之师”而无“二字之师”、“三字之师”?那是因为词赋整体水平不行,不如弃之不要。
而若文章还可入眼,那么最大的问题就是在关键字眼处,或拗口、或油腻、或无趣、或无理,将其改为作诗之言语即可。
此学生之清平乐写得有理、味浓、情真,还是不错的。但若给我,我亦改之,问题又在何处?
其实很简单,若通读下来,不知你可否发现一口气就已读完,看似流畅极了。可问题就在过于流畅,失了韵味。
从技法上说填词比写诗要难很多。写近体诗,只要掌握平仄关系就差不多了,但填词又要照顾音调的升降,又要考虑开口音、闭口音之类的细节,等等诸多问题很折磨人。
其实这些问题之核心就是在词就是原先的歌,其特点就是唱起来舒服,该流畅处有流畅,以利于情感的宣泄,而在需在该停顿处却也有所停顿,使其意境与真实生活场景有所不同,以增韵味。。
齐白石说“似者媚俗,不似者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而朱光潜先生在其《谈美》一书也说“真正产生美的,不是物理上的距离,而是和你实用性的距离。”
城里人到了有山有水的地方觉得美,是因为他们不靠山和水吃饭。如果是当地人乡下的农户,看到同样的景色,想到的却可能是翻山越岭的劳累、耕作的辛苦、对收成的担心,这个时候美感也就没有了。而这首清平乐的问题就在由于写得过实而显得油滑。
即然知道问题所以,改起来就好办了。
寒风呼啸。屋顶烟囱袅。主妇虔诚忙祭灶。肉煮谁家热闹?
年糕满镬蒸腾,炉膛火焰分明。却喜年终相聚,家家笑语盈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