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觉也。”学习就是为了觉知,能看见事实,看清真相,认识的真理。习,就是实践,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作自己的思维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使自然人转化为人力资源。但当今中国的教育界生活在一种自我麻痹与可笑的自我陶醉之中,我们好像做了很多事,好像在“前进”,其实跟真正的意义的“学习”毫不沾边。现行教育体制是国家本位下计划经济思维主导的制造业工艺流程设计,与人格成长无关。当然,口号是要喊的,漂亮话是要说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啦,“ 终身学习”啦,“ 学习型校园”啦,得让人们感觉似乎都泡在学习氛围里,可惜很少有人认真去想清楚学习究竟是怎回事。
教育是立国之本,美育是立教之本,审美是立人之本。教育的本质是指向人的,人的成长是教育的唯一目标。中国传统教育分为两个阶段,13或15岁以前是“小学”即基础教育,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如何打理自己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基本学问和技能。“束发”成童进入“大学”学习阶段,即“大人之学”,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属于“精英教育”,可以对应当今的高等教育。——而其显著特征,是“做人教育”。现在所谓的“教育”其实是“培训”,学校运作的目的是落实“学科技能”。我们是在一个组织严密的学校体系中工作,但学校行为模式类似一个寓言:
有人在某国旅游,看到路旁两人忙忙碌碌大汗淋漓,一个不停地隔等同距离挖坑,一个跟着不停填坑。这个游客怎么也看不懂他们在干啥,就上前询问,这两人说,他们是在栽树。并且说,我们单位有严格考核要求,挖个坑20元,填土15元,浇水和栽树10元。今天负责浇水栽树的生病没来,我们得完成考核任务……这恰恰是现代化教育的写照。现在的学校就是按照工业程序设计好任务清单的规范化车间,每个人都按照规划好的任务执行操作,至于能不能“栽树”是不是在“栽树”,没人负责。
教育是农业,平田整地播种施肥锄草一系列劳作的性质由“种植”决定,正如上述寓言中的情形一样,挖坑、填土的工作意义在于栽树,栽树的人不在,那挖坑填土当然不具备“栽树”的性质。这是笑话吗?我们的学校不正是这样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吗?学校要的是科目成绩,而教育的本质是人格成长,是要点亮学生的心灵,但恰恰是这个工作没有人负责,即便有人提出甚至大声呐喊“我们要育人”,也会遭到抵制,因为“建树自我”“点亮灵魂”跟考试业绩被理解成“互杀”关系,影响业绩考核的事情在当下学校是没人敢碰的,所以中国学校哪个负责“栽树”的或因薪水低,或因受排挤,反正老不在。
现在学校谈教育就是个冷笑话,比如“国学进校园”,学校不就是该传承文明吗?作为中华文明成果的“国学”怎么跑到校园外旅游去了?构建“学习型”校园?先让学校有了“栽树”的人再说吧!——当教育者开始架构生命意义,当教育评估开始优先考虑工作的性质,当德育不再是说教,当美育不再是口号,当考试不再是指挥棒,那时,我们再来谈论“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