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星期天的第112篇(225197字)
今天重拾内在生命的完整性课正式开始进入主题,今天讲如何重拾自己的纯真。课程分为三个环节,一是答疑,第二,讲解重拾纯真,第三练习。
一.答疑
问:我们一直在开办nvc的训练营。基于nvc的理念,最开始我们是想做成免费的,但实际情况是免费进来学习的人学习意愿不强,效果差。目前不得不变为收费。想问下老师,这种情况要怎么办?
答:钱的功能是满足需要。也有一些状况,它没法满足需要。以我的经验,货币系统跟非暴力沟通的精神是不一致的。它会创造一些条件,决定哪些人可以参与,哪些人不能参与。货币也是一种稀缺资源,你必须争取。它还创造了权利差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能够参与的程度也变得不同。
不过,虽然它跟非暴力沟通的精神不一致,我们现在仍在用这个系统。我自己也仍然要用。因为我们没有一些另外的系统可去支持我们的生活。
你刚刚提到的困惑,对我来讲应该是一个实验。去尝试一下货币系统以外,还有什么我们可以尝试去做。可能有些实验下来还是不行,那也是试过了。
对我来说,我对货币系统有一个很大的愿景,即“礼物经济”这个方向。礼物经济从根本上意味着给予和接受是完全脱钩的:给予是基于慷慨和愿意给予的资源的可用性,而接受是基于需求的存在。回归礼物经济有一个过程,因为它已经丢失很久了。
现在,当我们想要送礼物给其他人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没有什么价值。因为我们现在所有的价值都是以金钱来衡量。而“礼物”,这种免费的,在我们看来价值就不那么高了。在从小的学习以及成长中,我们已经被植入了一个概念,形成了一个意识,即要用最少的金钱去换取最大的回报。这是对“礼物经济”的扭曲。“礼物经济”需要时间,需要实践。
马歇尔说:Never work for money, make sure you always have necessary recourses for your work.永远不要为金钱工作,确保你有足够的资源做你的工作。
所以我们真的是需要通过实践去看看礼物经济,这一个另类的经济体制会是怎么样的。
分享一首哈菲兹的诗
关于《礼物经济》的延伸阅读
Jane 提问:可以多解说"无条件的给予”吗?可能就算我愿意免费送出一些物品,也大概有个前提是希望彼此互相尊重,不完全是无条件的。
Aya回答:
首先我们永远都是在一个追逐、努力实践,想做到”无条件给予"的状态。因为我们都还未成为神,我们都在尝试活出一份超越自己的意识。
再来,我非常同意jane的例子说明了任何形式的交易都不是"无条件的给予”。
相互依存的意识要流动起来,我们会须要去相信资源是会流向我们的需要的。
在现实层面,用我们这堂课为例子,最理想就是可以免费开放给想要学习的人来。可是因为我们活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我们都须要用交易的方式去维持我们的生计,去生存下来。
与此同时,nvc社群也渐渐多了许多实践去跳脱交易的经济模式,去尝试打破"给予和接收"这个交易的意识,把两者区分开来。
他们选择了回归”礼物经济”,就像我们的祖先一般,现在也有些岛屿在用这种经济模式,也有其他像”母爱”这样的状态也是很自然的无条件给的状态。
了解更多有关”礼物经济”:
Charles Eisenstein的《货币革命——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博弈》是这个领域的重要文本之一;他是人本经济体的经济学者和推行者http://product.dangdang.com/23309743.html?ref=book-119243-3031_2-761372-10
非暴力沟通社群实践 ”礼物经济”的例子:培训师Miki Kashtan连续三年开放退修营给想要参与的人去学习,邀请大家按照自己乐于贡献多少去支持团队与自己的学习,并以公开透明的过程在大组里分配團隊的收入。http://thefearlessheart.org/matching-resources-to-needs-learning-to-receive-through-participating-in-money-piles/
最后,老师强调“不去请求或是要求一些我们需要的东西,跟无条件的爱是不一样”的。无条件的爱不是说我们就不去提出请求。因为不提出请求,不去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是不能持续的。
我们需要区分无条件的给予以及接收,不把两者挂钩。也就是说,我清楚我到底需要多少才能够维持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我能够发出一个请求。与此同时我也能无条件的给予他人。我可以把这两者区分开来,它不是一个交易。当我能够接收到我需要的东西时,其实我能够给予的就更多了。
二.重拾纯真
非暴力沟通一个核心精神就是我们做或说的所有事情都指向着人类共同的需要。这是一个革命性的框架。它带我们走出“对错”的区分的意识,而把我们带上了更有慈悲,关爱的去跟其他人连接之路。
老师问大家,是如何看待人性的,和马歇尔博士有共鸣吗?从自己的经历,你是怎么理解人性的,你是觉得人们做或说的事情都在指向人类的需要吗?还是你有其他的见解?
老师说她在接触非暴力沟通以前,所接触到很多关于人性的理论都暗示着人性本身是有错误成分,比如人是有罪的,人是不能被相信的,人需要被规训,人需要被控制,才不会发生更糟糕的事情等等。
但nvc邀请我们有一个信仰,做一个有意识的选择,即当我们自己或其他人做或说的时候,我们能够看见他背后的美好,看见她他背后很珍贵的人类共有的一些渴望。他正是由这些渴望去推动他做这些事情的。
当然我们没有办法去证明,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是一个非暴力沟通的核心假设,对于人性的假设。我们是有意识的去选择相信人性本善。
那当然,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当我们被“以礼相待”时,这可能是简单的。真正的挑战是,当我们身边的人做了一些伤害我们的事,让我们非常害怕的时候,我们还有没有这个能力,有意识的去相信驱动ta言行背后是一个人类共有的渴望呢?
甚至,当我们自己做的一些,我们也觉得很可怕的事情时,能不能够看见自己这一部分的人性。我们还能不能保有对非暴力沟通的这个假设呢?——看见我们自己跟别人的纯真,这是一个挑战。它就像耶稣说的,无论任何情况我们都要去爱。
什么是纯真?
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她的状态:好奇、真实、不压抑需要、没有对错羞愧、有爱。 这样的状态就是纯真,纯真就是没有对错、好坏与羞愧。
我们内在需要再去核实确认一下这个假设(人类的所有言行是那些美好的渴望推动的)——你内在是真的是觉得“对,我是这样相信的”,还是觉得“嗯,也许不是这样的,人有的时候其实不是这样的”。你需要再核实一下,因为这真的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假设。
有同学说道,要确认nvc的假设的确很难,比如当受到欺骗生意破产,或者被出轨时,是很难看到对方做这一切是源于他那些人类共同的珍贵需要的。
老师回答道:当他们经历了一些很痛苦事情后,他们受到了影响,要他们做一个选择去相信人,是一个很痛苦的选择,要真的看见彼此都是一样的,都是人性共通的,这是困难。
所以,马歇尔博士说我们需要先专注在自己身上,看见我们自己的纯真,照顾好自己以后才能够去看见对方的纯真、对方的善意。因为我们在这过程里,受到了很深的伤害。
如何重拾我们自己的纯真?重拾纯真需要先“爱自己”。
上次课提到爱邻如己,“如己”这是一个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说首先我们要先爱自己。但事实是,我们很多时候做不到去爱、相信、欣赏自己或是看见自己的美。
上一节课也谈到过什么是爱。老师说,爱是一种方式,是我们带着贡献生命的意图,带着贡献彼此的幸福快乐的意图,把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的当下,带给别人。
那“爱自己”的意思就是,我把我的注意力放在我自己的内在,去专注我内心的有生命力的东西,去关照他。
那“自己”到底是什么呢?在非暴力沟通的视野里,“自己”是一个很独特的一个生命力的表现。它仿佛一条河,如流动的生命不断的在我们体内呈现。它不断变化着。
所以,“爱自己”的意思就是我们在每一个当下,选择去关照、关注我们内在呈现的生命,把注意力放在上面,重视(发现需要后选择去回应需要,而不是压抑需要)、领导、呈现这份生命(需要)。
而nvc会教给我们方法,让我们去练习怎么样去爱自己,爱我们每一刻浮现的内在的状态。
为什么爱自己这么有挑战性呢?到底我们爱自己的阻碍以及困难在哪里呢?为什么每一刻的生命呈现的东西这么困难呢?
那是因为当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本身是纯真的,我们本身就是在一连串的“需要”里,我们甚至是没有能力不在纯真的状态里。作为婴儿,我们丰盛的、真实、充满爱。我们甚至没有能力去压抑自己的需要。但当我们被用“对错/好坏”来对待,当我们学习到“对错”、“好坏”、“非此即彼”的思维时,我们就开始从这种生命(需要)的状态断联。
小时候,我们完全的依赖我们的养育者。我们会被教导:你必须按照这样子的方式去做,不然我们就是一个坏孩子、不乖的孩子。那些时刻,我们必须内心做一个选择,我们是要冒险为了自己的truth选择牺牲(不去得到)对方的接纳,爱以及归属感,还是我们会选择安全,承认我就是错了,承认养育者对我们的评判,以此换取与养育者的连接和安全感?很多时候我们是选择了后者。
从此,我们就走上了一条很窄的路——只说“合适的”话,只做“被接纳”的事。什么可以让我们获得爱、接纳、让我们安全,我们便会去做什么。而我们自己真实的需要就开始埋在地底,慢慢地越来越难以触碰到。我们和自己的生命越来越远。我们的选择便建立在了我早年所习得的“什么是被接纳”的。
这个过程一方面让我们内在的那个内心世界变得很脆弱,我们忘记了自己内心的那些真实的渴望。另一方面,却让我们“是非对错”、“做被接纳的事”等的内在结构变得越来越坚硬,以至于我们除了这样也记不得其他可能了。而在我们醒过来之前,我们又成为了别人的父母,然后下一个轮回又开始了。
老师以亲子教育为例讲了如何重拾纯真。
现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有种状态是:为了让孩子能够成功,我就必须确保他们有好的成绩。我怎么确保他们有好的成绩呢?就是去控制他们,确保他们会学习,这样他们就会按我的意图,我的想法去达到成功的人生。可是这个过程本身就会制造很多的暴力,它破坏着彼此的关系。
老师谈到她14岁时经历过重度抑郁。那时候她相信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必须去满足、照顾其他人,做他们想要她做的那个人,满足他们的期待,而去压抑她自己的真实的状态。由此,她抑郁了。
那么怎么转变这种意识呢?怎么重拾我们自己的纯真呢?
首先,我们要回过头来跟自己的生命连接:“噢,原来在这个过程里,我是那么的在乎我的孩子,这么的想要贡献他们的幸福快乐”。
其次,可能是真的发现我们没有办法去控制我们的生命发生什么事情。我们其实是非常脆弱的,有意识的做选择去支持我们的孩子,给他意见,给他教育,给他机会,让他为他自己的生命作出选择,放开我们想要控制生命的这个意图。
我们无法控制他人,这是我们身为人的“脆弱”。刘轶老师说她今天对“脆弱”的体会是一种谦卑和臣服。我们需要放开想要控制生命的意图。
第三,我们作为人,我们还有一份认定,即认定我们是可以疗愈的,是可以重拾我们自己的生命的。一旦我们这样选择以后,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孩子都会有转化。
三.“爱自己”的练习——评判的转化练习
这个练习非常实用,可以转化我们的评判。在nvc的学习里,我们常常会说,“噢,不要评判自己,不要评判其他人”。那当脑海里有了这些想法的时候,怎么办?怎么做呢?
我们先从我们的评判开始。因为我们的评判其实是一份礼物,它指向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隐藏了的一个需要。
这个练习可以帮助我们甩掉对自己的诸多评判。通过“爱自己”的练习,学习到如何把“对内的豺狗”转化为“和自己的深层需求”连接。
第一步: 找到一个对自己的评判,然后在这个评判背后找到,我不喜欢的、不想要的是什么?(评判本身 = 我不喜欢/想要的人事物)
比如:
·他没有听我说话 = 我不想要他不听我说话 ;
·认为自己很矮=我不喜欢自己矮
这背后我不喜欢的是:被比较、没有办法全然地接纳自己、痛快地做自己 (发现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发现更深的评判。因为这个评判其实并不那么困扰我,所以也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来,可是我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是对自己的压抑,找到这一点很重要。)
第二步. 把问题倒过来 = 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比如:
·我想要他聆听我。
·自由地活出自己的生命、不设限
第三步.如果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第二步”我会怎样呢?我会感觉如何呢?(走入需要)= 如果#2真的发生了会给予我什么、我会怎么样、有什么感受
比如:
·让自己全身的细胞都去拥抱、感受“得到聆听”这个渴望
·无有羞愧带来的自由和力量、尽兴地、彻底地去活出自己的生命
第四步:如果我可以做到“第三步”,我会怎样?我的状态是怎样?(深入需要)接触深层需要 = 如果某事真的如我所愿地发生了那我会怎么样?4/如果我可以做到 3#,我会怎样?我的状态是怎样?(深入需要)
比如:
·如果得到聆听了,我会被看见、我会知道我得到重视
·如果我可以无有羞愧带来的自由和力量、尽兴地、彻底地去活出自己的生命,那我就可以活出这一生的价值、使命、天赋,并且贡献世界、无悔人生
练习总结:这是一个选择,去实践重拾爱自己。每一次当我们对自己有评判时,我们选择去重拾自己的纯真,去看到评判背后的需要。当我们一次次这样去做的话,我们内在的大脑结构就会发生改变、重塑神经回路,我们能让自己从评判自己的牢笼中自由出来。
练习答疑:
1.问:为什么在1/和2/之间没有感受?
答:其实在NVC的转化中,并没有所谓的感受是第一步、需要是第二步,感受和需要都是要素,感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需要,但我们也可以从想法、评判背后找到需要。比如转化愤怒、羞愧。原因在于,愤怒、羞愧都是思维模式,当我们去问那自己其实要的是什么的时候,就在做一个立刻地思维方式的转化,就从前一种思维中出离了。所以会说“评判”是礼物,因为评判告诉我们背后的需要。
我很喜欢这个练习给到是一种当头一棒地转化,没有经过感受直接转化。
如果你觉得需要走感受,我觉得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我也推荐你去尝试一下这个练习本来的设置。
下面是我的练习步骤
1/找到一个对自己的评判,然后在这个评判背后找到,我不喜欢的、不想要的是什么?
LY: 认为自己很矮
这背后我不喜欢的是:被比较、没有办法全然地接纳自己、痛快地做自己 (发现这一部分其实就是发现更深的评判。因为这个评判其实并不那么困扰我,所以也能够比较轻松地说出来,可是我发现隐藏在背后的是对自己的压抑,找到这一点很重要。)
2/ 那我们想要的是什么?
LY: 自由地活出自己的生命、不设限
3/如果我得到了我想要的 #2,我会怎样呢?我会感觉如何呢?(走入需要)
LY:无有羞愧带来的自由和力量、尽兴地、彻底地去活出自己的生命
4/如果我可以做到 3#,我会怎样?我的状态是怎样?(深入需要)
LY:活出这一生的价值、使命、天赋,并且贡献世界、无悔人生
2.问:我们爱自己时,某些需要是需要其他人配合的,但鉴于“无法控制他人”,那是不是“无法被满足的爱自己的需要”是要通过哀悼来实现?这是另一种方式的爱自己?
答:我们可以请求,我们永远有选择。这是一种自主又开放的状态
问:因为请求有可能被拒绝,所以我才说“哀悼”。
答:明白,但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被拒绝”这个想法/真的有拒绝嘛,还是对方也在表达它的需要呢。
注:nvc里生命的意思是指“需要”
相信人性内在的光辉,也接纳人性中发展、被遮蔽、疏离的部分,并且邀请、做转化的工作。“我们无需找到爱,而是要去除被遮蔽的爱。” 鲁米
四.课后答疑
1.提问
今天你发的17也是别人对我们的评价,看见别人再说那些话时的需要,我们今天讲的和练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判,也是用着17也来练习吗。
今天练习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看这个上面是他人对我们的评价,所以有点没懂[害羞]是我理解错了吗?那这周我们是练习转化他人的评价还是转化自己的评价呢?原谅我还是没有清晰,我把聊天记录又看了一遍,课程回忆了一下,老师讲的和今天课上的练习都是自己给自己的评判,还是说我们两个都要练习呢?
答:他人的评价塑造了我们,转化我们如何回应他人的评价,也是重拾自己的纯真。
请参考今天Aya的一段分享:爱自己的阻碍是什么?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纯真的,就像新生儿,丰盛的、真实、充满爱的。我们是无法去压抑自己的需要的,这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状态。但当我们被用“对错/好坏”来对待,我们就与生命切断了连结。
因为我作为孩子,完全依赖于我的养育者。如果他们要我这样做,我要如何选择,是要为了自己的truth牺牲归宿、接纳、爱、安全,还是压抑自己的需要、承接指责?很多时候是选择了后者,所以我们走在一个非常狭隘的道路上,只说“合适的”话、做“被接纳”的事、什么会让我获得爱、接纳、让我安全,我们的真实需要就被掩埋了,和自己的生命越来越远。我的选择便建立在了我早年所习得的“什么是被接纳”的。
这种内在结构变得越来越坚硬,以至于我们除了这样也记不得其他可能了。然后我们就有了孩子了,这样一种恶性循环又开始了。
反馈:
是的,这段话给了我很大启发,让我更加明白了我另一个导师说过的一句话“是什么让我成为了现在的我”,我们是如何一点点跟自己断开的[玫瑰][玫瑰]明白了,就是通过两个练习都可以重拾自己的纯真,两个都可以练习。
2.提问:
关于纯真的部分,还不是特别清晰,我的理解是:纯真如果从字面来看,是一种纯粹真实的状态,重拾纯真也就是说跟自己的真实需要(心理学上讲的本体需要而非价值需要)以及感受在一起。而其中的重拾意味着注意力的再关注/关照。结合刚才课堂上讲的爱=贡献自己的注意力,我想,重拾纯真就是爱,爱的行为。请老师给与反馈,我的理解是否接近NVC对纯真所赋予的意义?
答:关于纯真。大家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她的状态:好奇、真实、不压抑需要、没有对错羞愧、有爱。 这样的状态就是纯真,纯真就是无有对错、好坏与羞愧。这样说得通嘛?
3.提问:
今天下午和孩子玩耍之后再去感受:今天Aya的一段分享:爱自己的阻碍是什么?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纯真的,就像新生儿,丰盛的、真实、充满爱的。
——看完我感觉:纯真,就是我作为成年人常常说的“任性”、“溺爱”,而这恰恰是孩子的可爱之处。作为孩子无忧无虑,可以用一切办法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至于身边的所有陪伴人他们的需要与我无关,我得先满足好自己的需要。是这样的吗?
在纯真的状态下,与孩子相处时,我的需要如何才能得到满足呢?
答:对于孩子来说,”身边的所有陪伴人他们的需要与我无关“。这点我持保留意见。孩子在小的时候,你经常会听到它说“妈妈,你是不是不开心?”这样的话。
或者可以这样来理解你的问题:当我的需要没有被满足的时候,我要怎么做,我怎样照顾自己的需要?我还要照顾自己的需要吗?
我的体会是,这是一个关于我们到底如何爱自己和他人、看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问题。
Aya在这节课中提到,佛陀的一句话,如果我们真的爱自己,我们很难去伤害他人。
学习和自己的生命连结(重拾自己的纯真)是NVC很重要的工作,也是根基的工作。这门课里的大量练习都是支持你去体会这一点。(是不是要先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只是一个策略)
带着和自己的连结,你会有不一样的状态和孩子的纯真互动。(当我们真的和自己,和他人连接上的时候,由衷的给予将发生)
孩子也会因为你的示范学会这个世界除了自己的需要,还有他人的需要。但是是在一种有爱、有选择的氛围下,而不是被迫要接受他人的需要,如此自然会去由衷地支持他人的需要,同时也不破坏和自己需要的连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