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星期天的第113篇(232181字)
今天的课程首先对上周的课程进行了答疑。就今天的课程,老师在讲课整体安排上进行了调整,课程中将“讲课与讨论”进行穿插,让学员能够学习得更透彻。同时,在讲课的形式上,“理论+示例”,从而让这门较深奥、晦涩的课程变得了易懂易学一些。
一.回顾上次课程
(一)上次课程答疑(20m)
1.问:理论上“需要”是否是“自给自足”的?即理论上我们可不可以独自靠自己,就回应我们自己的需要,满足我们自己的需要。
答:有一些需要我们是可以靠自己来满足的。不过,普遍的,我们也是需要其他人(生命)回应我们的需要。比如:联系、社群、贡献、空气、食物等等。与此同时,其他人也需要我们去满足他们的需要。
不过,我们要为我们自己的需要负责,我们需要去照顾自己的需要。没有人,有这个责任来回应我们的需要,而我们也不需要有责任去回应别人的需要。
虽然说我们没有责任,可是因为人类是互相依存的,我们最大的一个的利益可能就是想要贡献我们身边的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关爱care”在我们的需要表上。我们关心、关爱生命,因为我们跟其他人的安康紧紧相连,他们的状态如何将会影响到我们。
我们可以邀请其他人选择回应我们的需要。当他们回应我们的时候,我们会很开心,会感恩。而当他们没有选择回应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可以假设是因为他们在努力尝试回应他们别的需要,而我们则可以尝试在生命的网子里寻找其他的资源去回应我们自己的需要。
当我们还是找不到一个方式可以回应我们需要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哀悼,去找到我们内在的和平。通过充分的接纳,以及放开“我们的放开”——这个放开指的不是放开我们的需要本身,而是放开“我们一定要回应我们需要这个想法”,放开这个想法。
我们都是流动的生命,流动的需要的一部分。我们跟别人都有需要,而我们都是彼此的资源,去满足彼此的需要。我们在互动里,创造着给予与接收的流动状态。
2.问:我倾向于用脑袋分析,当我尝试跟自己和别人做连接的时候,我该怎么办呢?
答:第一步:觉察我们的想法。
第二步:把我们的想法作为引子,连结身心。问自己,当我有这个念头的时候,我的身体有什么反应?我有什么情绪?什么需要?
例子:我有个想法:“他真是无药可救了。”
感受:绝望 无助 无力
渴望:想要有希望和信任,知道我有可说的话或做的事情去支持我与对方连结
当我与自己内心的渴望连结时,我就不再是在分析了。
我们需要不断练习让其成为一种习惯:觉察我的念头,利用它们去深度联结我的内心。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找到我们内在的一份清晰,即可以区分我们的想法,我们感受到的事情以及我们感受本身。这会为我们内在带来一份清明。而现在我们大多数的时候是把很多东西混在一起,把我的想法跟我的感受等等混在一起。不断的做非暴力沟通练习会为我们内在带来一种新的秩序和清晰。
3. 问:除了上课和写日志以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活出我们的“纯真”?
答:我们可以投身建立非暴力的内心世界,直到我们感到安全去活出真实的自己。我们练习去觉察每个时刻里我们想事情、對自己说话的方式,抓住最细微的评判,运用它去连结我们的纯真。例子:“我太爱品头论足了。”
a. 评判背后,我其实不想要什么:我不想要品头论足地批评别人
b. 那么评判背后我是想要什么呢?:我想要友善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c. 如果如我所愿了,我又会得到什么呢?知行合一,能够活出我的核心价值:和平、友爱、慈悲……
d. 深刻联结我们美丽的渴望 — 想象这些特质(知行合一、和平、友爱、慈悲……)在我的身体里滋养着我的心。让我充分感受这些渴望。
这个练习是桥梁,连接着我们此刻以及我们想要成为的状态。当转化了评判时,我就活出了我想要成为的那个模样。就像一种祈祷的习惯,它会改变我们的神经回路,重朔我们的大脑。
4. 问:要怎么转化想要证明自己的焦虑?
焦虑这种情绪指向我们的渴望,或许是想要能够轻松地信任我们自己和生命……能够接受真实的自己……能够信任未知、接受身而为人的脆弱……我可以觉察身体里浮现的焦虑感,让它提醒我去连结背后美丽的渴望。充分联系到我多么渴望这份信任。一旦我沉浸在这份美丽的渴望时,转化会发生。我不再感到焦虑。或许现实没有任何改变,但我与我的心同在,这会改变身体的化学反应和内在经验。我也会感到充满力量,因为我转化了恐惧的场域,使它变成了爱。
5. 问: 身为成人,我为自己拥有的需要感到羞耻。我想逃开、躲开也不想表达。我不去说“我需要”,而是强烈批评对方。很多时候,我想要表达的需要都已经在舌尖上了,但最后还是会吞回肚子里。为什么我会这样呢?
答:这是因为我们的成长里学会了“拥有需要是一种软弱”,我们应当独立自主,甚至我们的需要会成为别人的负担。这可以追朔到我们的童年创伤,当我们的脆弱是这么的赤裸且无防御时,我们听见了像是“你太丢脸了”、“别再哭得像个小孩”、“你要像个男子汉”、"坚强点"或诸如此类的评判,而这些伤害到了我们的脆弱。因为我们须要多次保护自己,内心暗地里发誓不要再让我们感受到脆弱,再次受到伤害了。为了适应我们的成长环境和生存,我们会把这些批判内化,成为我们内心自我批判的声音。这会是一个艰难的处境,因为我们是由需要所组成的,而为了回应我们的安全,这些批判的声音不会离开,他们会在我们的无意识里影响我们,或者他们会变得更强烈和大声,充满命令的气焰。
生命的实相是相互依存的,我们须要其他人去回应我们的需要。独立自主是走向相互依存的一步,但我们不能止步于此。我们要从依赖他人到独立自主,再到相互依存,成为流动的生命,流动的给予和接收。
你的内在修习是重拾你的需要、你的脆弱,从而解放自我,进入生命,充分有力地发出请求,说出你须要什么才能活得幸福快乐。与此同时,你会须要支持去疗愈羞愧感。
(二)签到(10分钟)
兩人一组分享:
1.此刻,你有什么想法、感受、我们此刻的身心状况
2.分享这一周来你的庆祝、学习
一个人有3分钟分享,对方做一个同理回馈2分钟;然后交换。
二、重拾他人纯真
(一)关于如何消除隔阂
上周我们谈论过怎么重拾自己的纯真,学习了怎样转化我们的评判。那如何把这份纯真扩展到了别人身上呢?
《圣经》说,爱邻如己。这意味着你的邻居就等于我们自己。当我们真的觉察到这一点时,我们就是在展现爱,就体验到了我们是合一的。
这也意味着一旦我与别人的心,与别人的人性断开联系,就意味着我跟自己的心以及人性也都断开了联系。所以,与别人的隔阂是一种苦。
为什么我们会与别人产生隔阂呢?
我个人觉得,当他人做一些事情让我们想要保护自己时,我们就会用评判的方式,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因为我们都受过伤,也因此我们都有脆弱的“软肋”。我们很难相信,当我们告诉对方他的所作所为,对我们的影响,或是告诉对方我们想做的选择时,对方真的会在乎,会因为在乎我们,而做出不一样的言行,来照顾、考虑我们的需要。
在这样信念下,我们很容易就学会了给他人贴标签,标签他们的选择或是行为是错误的,然后去惩罚他们。
这个做法很低效。因为一旦我们对其他人做出强烈的评判,或者想要跟其他人分割开时,其实对方就更难去听见我们的痛苦,更难去回应我们的需要,成为我们关系的阻碍。
消除隔阂需要我们重拾纯真。
重拾纯真里,对“纯真”的假设就是人无论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说或做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生而为人的需要,而我和他们的需要是一样的,我们有着共同的需要。
这个假设,邀请我们去相信对方的人性,而不是去假设对方“性本恶”。
在我的经验里,一旦我对别人有了这一份假设,我也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去活出这份我对于他们的信任,他们也更能够在那个当下活出他们的人性。
当然,当万事皆好时,当对方做的事情都在满足我们需要时,要做到给予对方这样的假设毫无困难。但当对方做了一些事,对我来说是有挑战和困难,去看见他的人性时,这时挑战就来了。
通常,我们的回应方式是,选择跟对方分隔开,我跟他是不一样的。或者让冲突升级,对ta说一些评判,甚至要挟、命令他做一些事,更或者是惩罚他,以及最极端的采用暴力,比如杀了对方。以此种回应方式去满足自己的需要。
而另一种回应方式,就是非暴力的回应。非暴力的回应强调的是选择去相信对方,无论他做或说的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他的需要。而当他做了一些事情,令我们感到不舒服时,我们选择让他知道他做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而告诉他的同时是不带评判或是想要惩罚他的心的(不带恶意的评判)。当我们尝试这样的互动,依然不成功时,有时我们会升级非暴力的回应,即做非暴力的抗争,比如绝食,甚至是牺牲我们自己的生命。做这些的前提是我们选择相信对方的言行是为了满足ta的需要以及对人性的信任。
这两种回应方式里,我为什么要选择非暴力的回应,为什么我要重拾别人的纯真,为什么我看见他们的行为背后都是为了满足需要呢?
这是因为这样做更有效、更有力量,这更能够帮助我去回应我更多的需要,我更能够活出我想要的价值,在这世界上更能够言行一致。
怎么练习重拾他人纯真呢?
它有三个步骤,前两步是我们在内心跟自己做。
首先选一句话(行为),是对方讲了(做了)以后,我们觉得我们很难受、很不舒服。比如,我的孩子对我说“我讨厌你”。当我听到这句话时,内心是怎么样的,觉察自己的内心反应,这样我才能够陪伴当下的自己。
不过很多时候,我们无法连接到自己的内心。所以,第1步首先要转化内心的评判,这些评判可能是对我自己,也可能是对我的孩子。比如,我先连接自己时发现,哎……我感受不到自己,可是我知道我有个很强烈的评判,那就抓住那个评判。比如“噢,天哪,我竟然带大了一个这么自私的孩子”。或者对自己的评判可能是“噢,我真是一个糟糕的妈妈,没有照顾好孩子”。
发现我们的评判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它去重拾我们的纯真了。比如,“哦,我怎么带一个这么自私的孩子”。针对这个评判,我第一步先问自己,这个评判告诉我,我不想要什么,我不想要孩子是自私的。第2步,我想要什么,我想让孩子爱我、欣赏我。第3步,如果得到这份爱以及欣赏以后又会满足我哪一些东西呢?当我连接到更深层的渴望时发现,可能我是想要拥有内在的平和,想要自己得到爱、被看见、被欣赏。然后充分去连接这些渴望。当我连接到自己的脆弱,连接到那些灵魂深处渴望的美时,就比较有能力能够去扩展自己,去连接到孩子。看见孩子也是一个人,他在他的处境里也有他的感受,需要以及渴望。而那些渴望跟我是一样的,跟我是同样合一的。
比如,我会想,要让一个人这么讨厌对方,他的感受以及需要是什么呢?可能我做(说)了一些什么,让孩子感到很痛苦,让他感到受伤,让他觉得很无助、很无望,没有被看见、被聆听。
我意识到,孩子说我讨厌你,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悲剧的表达,他的痛苦,他的压力,他受伤的经验,这些对孩子来说是非常真实的。
能够充分连接到我自己以及孩子的内心时,我就释怀了,内在变得更有空间,更有能力去回应对方。此时,我想要向他表达,让他知道我看见他的纯真,我能够明白他的感受、需要以及渴望。比如,我对孩子说:当我跟你说,我不愿意让你买一台摩托车时,我看见你感到非常受伤,你感到受挫,你很希望能够得到支持,去实现你的梦想,能够自主以及选择去回应自己的梦想。
当我说这些的时候,就是有意识的在做选择,选择跟对方连接,而不是与对方分割开。
如果对孩子的回应,是从我原本的想法,原本的反应,原本的评判去做回应,从这些“原本”出发,我们会活出一个非常不一样的世界。
对孩子来说,他表达的是一件对他非常困扰、压力很大的事。尽管对我来说那个表达有一些悲剧,没有照顾到我,我需要非常努力才能听见他这句话背后的渴望。可是,与此同时,孩子发出的其实也是一个想要得到支持的请求。
不过,要想能够带着爱去回应对方,我们需要有一个很扎实的内在。那是一个容器或者空间。在那个地方,我们能够包容、理解我们自己的纯真以及对自己的爱。有了这个空间,我们才有办法能够以爱的方式回应对方。我们越能够扎根于内在的纯真,就越不用花那么多力气去转化别人的评判背后的那些渴望,越能够有勇气能够面对他们的一些评判。
如果没有自己内在的这份爱以及纯真,我很容易在对方说了一些话之后,内在就崩塌了。因为当别人没有能力看见我们的纯真时,我自己的内在也没有这个能力。
如果没有办法连接到我自己的内心,我便不可能去连接别人的内心。
(二)分组讨论——2人一组分组分享(10m)
1.刚刚所讲的内容,你有什么发现,反思等等(3m)
2.反馈(2m)
(三)重拾他人纯真练习演示(选强度不高的事例——既能疗愈讲述者,又能支持伙伴们的学习)
e.g:
S:每次我教我儿子做作业的时候,儿子说:你真啰嗦。
T:觉察内心当听见那句话时有什么反应呢?
S:生气
T:通常来说,我们生气的背后会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即在暗示别人做错了什么。你有这样的想法吗?
S:是的。我觉得我跟孩子说话的时间也不多,我都没有重复5遍以上,你为什么会觉得我啰嗦了?
T:你说的这些都是指向我们愤怒的一些想法。现在利用这些想法给我们的讯息,去连接我们的内心,去发现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东西是重要的。
S:我们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其次我他的自律,他能够自主的完成学习,这也很重要。
T:你是想要跟儿子有连接吗?因为通常我们说关系的时候是一个策略。它试图去满足我们想要跟别人连接的需要。
S:是的。
T:自主的部分是你儿子本身有这个需要,还是你想要他有这个需要?如果儿子自主了,这又能为你带来什么,满足你什么需要。(这是一个区分我们自己跟别人的需要,并联系到我们自己深处的方式)
S:轻松的需要。
T:深一点可能是有更多的需要的,比如你可能需要内在的平静,轻松、释放、生活里多一份流动。因为我们后面还要演示另两个步骤,所以先停在这里。你现在感觉怎么样?
S:我已经不生气了。
T:现在看到内在的转化了,就是我们从生气转化到真的很充分的连接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渴望。确认一下你现在的状态,你有资源有能力进入儿子的内心,去理解他的需要和感受吗?
S:我可以尝试一下。
T:孩子说你真啰嗦,你觉得他背后有什么样的渴望,有什么样的感觉和需要?
S:娱乐和自主。
T:娱乐背后是不是有一个玩耍的需要。另外一个需要可能是有选择,有选择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S:有选择的结果可能就是该睡觉时,他一天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完。
T:这一步,我们先不用去同意或是回应对方的需要,我们这一步要做的只是纯粹去理解对方的需要,理解儿子他在他的处境里,他很珍贵的与我们一样的需要是什么。然后去充分连接这些需要。
当我们能同理他人时,这其实是最有力量一步。因为如果我们真的是在为儿子的快乐幸福有所贡献时,他到最后就会明白或是愿意去理解我们的需要,然后为我们的需要做出贡献。从而让我们双方变成一个相互开放的,一个互相照顾彼此需要的方式。
另外,我们把策略请求的这个部分留到下一周。今天,我们先专注在我们的内在的这些练习。因为到最后,最重要的就是我们的内心能够重视对方的需要,像重视我们自己的需要一样。当我们做到这一点的时候,策略这些都会变得比较简单。
最后,再总结下今天“重拾他人纯真练习"的步骤
找到一句让自己觉得很难接受的话,不中听的话
第一步:内在工作 (自我同理)
觉察自己内心的感受&需要
有的时候,无法和内心连结时,我们需要先做“转换评判”的练习(上周)——重拾自己的纯真
一旦和自己的脆弱连结、看到自己渴望的美好后
当我们内在的状态有了变化,有了更多空间后,我们可以去扩张自己,看到对方—>
第二步:内在工作 (连结对方-重拾对方的纯真)
连结对方的话(评判/要求)背后的感受&需要
当我可以同时与自己和对方连结了后 —>
第三步:外在 (表达)
练习我将会对对方说的话,告诉对方我理解他们,让对方知道我能看到对方纯真、认可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在小组中分享你的表达,小组成员可以回应是否是有连结的表达,还是会引发防卫的,不用进入角色扮演)
接下来的练习,我们就只做前两步,内在工作
(四)分组练习“重拾他人纯真”内在工作部分(第1、2步)
在分组练习里我又有令人惊喜的发现,当我以为自己要的是轻松和自由,对方要的也是轻松时。我脑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个词“控制”——是的,我想让别人按照我的方式去做事,如果没有,我便会不安,焦虑、失望。我以为这背后的需要是轻松,其实我需要的是允许和信任。当我想到“允许”时,前面有“应该”,即我“应该允许别人按自己的方式工作”。
nvc告诉我,“应该”是对自己的暴力。我觉察到当我说我应该允许对方时,内心有一些羞愧——我怎么可以不允许对方按自己的意愿生活呢?
我们是出于对生命纯洁的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羞愧、职责或义务来选择生活。 ——马歇尔
想起马歇尔博士的这句话时,心里瞬间便涌出了对同事的“爱”——我是那么的希望他做自己,为此我甚至对自己之前的想法羞愧、对自己的“爱”——我是那么的希望可以贡献到对方,那么的希望对方可以成长。
说实话,对工作方式上的冲突,我依然没有解决策略,但我感到心里的“允许”在升起了。“允许”的背后是深深的“爱”。
课程的最后,老师唱了一首歌《请看见我的美好》
See me beautiful 歌词
See me beautiful, look for the best in me
That's what I really am, and all I want to be
It may take some time, It may be hard to find
But see me beautiful
See me beautiful, each and every day
Could you take a chance, could you find a way
To see me shining through in everything I do
And see me beautiful
请看见我的美 寻找我身上的美好
那 是真正的我 是我唯一想成为的自己 或许会花些时间
或许不容易觅得
可是请看见我的美
请看见我的美丽 每一天亦如此 你能否找个机会 你能否找个方法 在我的作为之中 看见我的光芒
看见我的美丽
请看见我的美 寻找我身上的美好
那 是真正的我 是我唯一想成为的自己 或许会花些时间
或许不容易觅得
三.我的收获
1.没有人,有责任来回应我们的需要,而我们也不需要有责任去回应别人的需要。放开“我们一定要回应我们需要这个想法”。
2.焦虑这种情绪指向我们的渴望。一旦我与这份美丽的渴望连接,我将不再感到焦虑。因为我转化了恐惧的场域,使它变成了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