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世情首页投稿
春晚:用狗血烹制的猪肉羹

春晚:用狗血烹制的猪肉羹

作者: 杏坛耕夫 | 来源:发表于2019-02-05 19:48 被阅读0次

已经几年没有安安静静地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了。作为全民性的一道精神大餐,从举办开始一直走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经历了被万众热捧到慢慢地降温,再到争议不断。不论其遭受什么样的命运,当吃罢年夜饭,公众还是会情不自禁地端坐在电视机前,或手捧着现代的通讯工具,等待着晚会大幕的拉开。对他们来说,因为是新年的第一盘精神营养餐,所以对它还是寄予了很多的期盼,希望能够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从中能够找寻到那年那月的味道。只有这样,四个多小时的煎熬才“物有所值”。可是,尽管岁岁年年人不同,但年年岁岁调相似。当观赏晚会的心情经历过由美好的寄托到热切地等待,再到失落与寂寥,过山车般的起起落落之后,央视春晚渐渐就失去了吸引力。

纵观今年的央视春晚,喜庆和热闹是主旋律。之所以选取这样的主色调,是因为在传统佳节的大典之际,经过传统文化和文明的沉淀,在万家灯火、举家团圆的时刻,公众都渴望能够开开心心、欢欢喜喜地吃顿年夜饭,在美味佳肴的氤氲中总结过往,畅想未来,其乐融融、和和美美。而这种普世性诉求的实现,除了自己营造,自然少不了公共资源的介入。因为适逢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纪念日,又喜迎七十华诞。当国家和个人在某一个方面找到契合点,主流媒体不想热闹和喜庆都难。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的发展,除了为专属性领域提供了便捷与快速,也以不同的方式介入到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之中,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带来的实惠。而央视春晚各种声光电手段的使用,着实给公众筹办了一场视听的盛宴。尽管东西南北中设置了不同的演出现场,但每一个舞台的布景除了彰显个性的地域风情,都具有共性的特质。除夕之夜,大河上下、长城内外,借助高科技媒介的牵引,营造出万众歆享太平的康乐景象。当传统的吹拉弹唱的道具让位于绮幻迷离,极富现代感的设备,亦真亦幻始终让观众处于仰望星空的状态。而脚踏实地的悬空,无形中拉开了晚会与公众的心理距离。这也许就是所谓的科技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吧!

相对于节目的本身而言,道具仅仅是辅助性的,其对节目所起到的作用,要么是锦上添花,要么是弄巧成拙。不过,对央视春晚而言,由于是举全国之力,集各路大咖于一体,群策群力智慧的汇集,再经过不厌其烦地从整体到细节的打磨,从专业性的角度审视,晚会已经是一件成熟的艺术精品。至于最终的命运如何,整个团队心里十分清楚“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的道理。也就是说,晚会的命运如何,最终的裁定权掌握在公众的手中。就整场晚会的节目看,歌舞类占据的近三分之二的戏份。因为带有回望过往,展望未来的意味,所以所选的节目既有老一代艺术家的倾情演出,也有中生代的镇台演绎,更有新生代活力四射的忘情释放。老中青三代同台助兴,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很好地串联在一起,让使晚会呈现出别样的韵味。不过,怀旧只能引发已到怀旧年龄之人的共鸣,无法撩拨年轻人的心弦;充满激情的狂歌炫舞也同样无法博得中老年人的好感。当《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梨园荟萃”等已经成为保留曲目,虽然可以留住一部分观众的心,但固定的时段,不变的容颜很容易引发审美的疲劳。至于舞蹈,在特定的时空中,江南水乡的温婉场景是不适合的,只有放置到辽阔的黄土高原才能营造出恢弘壮阔的气氛。万人攒动,随着舞台场景和灯光的变化,造型不断改变,时而平面,时而立体;时而整体,时而分割。正是在不断变换中,观众深深体验到艺术的魅力。

歌舞是通过肢体和旋律的变化,让人们感受到流动变化的美。而语言类的节目主要是通过言语蕴涵的意义观照世态人情。和往年的语言类节目较多相比,今年的语言类明显缩水。俗话说:“浓缩的都是精华。”如果真的是这样,观众通过欣赏精品就可以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可是,综观央视春晚入选的几个语言类节目,虽然也是对社会生活、人情世态的聚焦,但更多采取的模糊的艺术处理的方式,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从节目外显的形式看,更多注重的是外观的包装和表演的热闹。至于内容,一般是一点就明,进行到一半即可推演出结局。由于是浮于表层,缺少了内涵,语言类纵使能够博得观众暂时的一乐,灯光熄灭,大幕落下后,很难给人们留下值得回味的东西。保健品、教育、扶贫等话题是极富时代感,是应时性的社会敏感话题,也是行将过去的2018年发生的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事件”。节目截取一个视角,从个案出发影射普遍性的社会问题,立意是高远的,但在具体表现时则落入肤浅的,不咸不淡的窠臼。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论是以什么样的艺术形式呈现,它们不是对生活原原本本的再现,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表现。原汁原味固然重要,但精华与糟粕兼容并蓄,艺术真正的况味就被消解了。艺术是人类的专属,艺术的表达离不开人,但不同的艺术形式人的参与度也是不同的。如果每一种艺术都追求“全民总动员”的场面热闹,可能会出现不伦不类的尴尬。央视春晚,不论是歌舞类,还是语言类,传统的个体性表演越来越失去的生存的时空,取而代之的则是热热闹闹的众星云集。中国艺术追求的虚实相生、动静相承,如果始终都是以满满的,喧闹的态势呈现,艺术欣赏就可能异化成艺术折磨。推陈出新无可厚非,适可而止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了,就可能适得其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条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央视春晚中得到了鲜明生动的诠释。九亿红包,四个阶段的分发,百度APP被主持人不厌其烦地植入观众的耳朵。九个亿相对于一个亿的小目标充满了太多的诱惑,份额不等、形式多样的分发着实向一块磁石释放出巨大的磁性,把一部分人牢牢地吸引在电视机旁。除了目不转睛地关注屏幕下滚动的信息,还四指飞动,希望自己能够从九个亿中分得一杯羹。“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正是有了商家人性的撒钱,才有了全民狂欢的舞台,正是有了商界的慷慨解囊,才有了央视春晚的绚烂华丽。可是,艺术与铜臭本不应该同室而居的。如果人为地把它们嫁接在一起,驴与马结合繁衍出的就非驴非马了。

四个多小时的熬生命、费时间逼迫自己听完了《难忘今宵》。热闹与喧嚣过后,即使搜肠刮肚似乎找寻不到真正让自己“情动于衷”的东西,只能写下这粗粝的文字,以为念。(安徽省皖西经济技术学校陈士同)

相关文章

  • 春晚:用狗血烹制的猪肉羹

    已经几年没有安安静静地欣赏春节联欢晚会了。作为全民性的一道精神大餐,从举办开始一直走到现在,春节联欢晚会经历了被万...

  • 中国不能没有猪

    中国不能没有猪当人民最需要猪的时候春晚放飞了猪据说,是考虑兄弟的感受据说猪的贪婪、愚蠢和肮脏不堪 当然,春晚也可以...

  • 【 穷 开 荤 】

    饮食俗语。意指民间用螺蛳烹制的“下等”菜肴。民间谜语“小小瓶,小小盖,小小瓶中有荤菜”,指的就是用螺蛳烹制的...

  • “春晚”狗血剧情的新解读

    近期在看“空庭寂寞春欲晚”,女儿跟着凑热闹 问:妈妈,为啥这小姑娘挺漂亮挺聪明的,咋成丫鬟了? 答:因为她学习不好...

  • 用爱心烹制生活的盛宴

    钢琴声缓缓响起,优雅悦耳;蓝白相间的小方瓷砖,三角形的水柱环绕着圆形水柱,水柱随着音乐的声音忽高忽低,忽上忽下,灯...

  • 肉羹

    冯老三是镇上有名的美食爱好者,常流连于各个美食摊点,今日,小镇上来了个卖肉羹的小贩,因为技术不错,做的肉羹不仅好吃...

  • 神奇的调味剂

    爱是作料, 要加在肉羹里,才会更美味。——题记 林清玄在《孤独是一个人的清欢》里曾描述长途跋涉的肉羹——肉羹...

  • 评论是什么?

    我非常的喜欢喝西湖牛肉羹,每次都去一家店里点一份西湖牛肉羹。可是我总是会评论这份西湖牛肉羹好不好吃。 因此吃过很多...

  • 「 敲肉羹 」

    缙云人多田少,粮食缺乏。旧时凡办筵席,羹类尤多。大体有敲肉羹、米粉羹、千张羹、海参羹等,最后进为甜羹,而以敲肉羹为...

  • 牛肉羹

    和大家分享一道名菜,牛肉羹。 主料,半两新鲜牛肉,千页豆腐少许,香菇2个,全部切成颗粒状。 配料,香菜切末。两个鸡...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春晚:用狗血烹制的猪肉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bvs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