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2岁的小孩,家长陪他坐在大厅厚木质椅子的旁边。家长为逗小孩玩,拿起小孩旁边的吊着透明“吸盖”的玩具往木质椅子上用力一压,然后熊猫玩具就被挂在椅子上。
小孩看到眼里,自己尝试着模仿大人的动作,把吊着透明“吸盖”(挤压掉吸盖与椅子之间的空气后,吸盖能完整贴在椅子上,通过这样把小玩具挂在椅子上)往椅子上贴:
第一次由于没用什么劲,没贴成功;
第二次因为手笨拙还是没法贴上去;
第三次他把小小身体的力气全部靠在贴玩具的小手上,这次由于劲头足,小熊玩具被紧紧地吊在椭圆形的白色塑料“吸盖”上。
小孩发现后,开心地一边拍手掌,一边笑的咔咔响地把脸转向家长,以获得家长的认同。
第四次,小孩把玩具拔下来后,再使劲贴上去,又成功了,继续得意地笑着拍手掌,显然这次他知道如何用力把玩具贴上去了。
在这个案例中可以看到,学习需要经历模仿-成功的喜悦-反复操作建立自己的模型:
1.从模仿中开始
2.在多次接触中获得成功,从而满心欢喜
3.再继续操作,从而学会这个技能。
1
当你什么都不会的时候,请先从浅显的模仿开始,再往难度大的前进
以做PPT为例,很多方法建议:让学生按照例子做一些浅显的技能操作方法。比如各种字体、各类流程图等,在模仿单个物体的过程后,学生学会把握这些技能:字体的颜色、加粗、凸显的效果等。在第一次中,他能基本临摹出来,但可能有点偏差,不重要,当他看到自己也能做出一个像模像样的字体,内心是非常喜悦的。
第二次临摹,他开始思考如何把第一次的偏差去掉,要不试试这个颜色,或者试试这个颜色,哇,偏差没有了,成功了,满心喜悦。
到这里,这个学生在主动思考后成功了,也能掌握这部分浅显的技能,他内心开始对操作技能产生兴趣。
当基本的技能操作都掌握后,学生开始进入第二个主题的学习:掌握整页PPT的构图方式(包括:空间如何才是美、图文如何摆放、哪种场景下的公文用哪些图较为合适),这时候,学习的方法也是从模仿开始,先通过模仿练习,掌握上述因素。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直接从PPT构图开始不行吗?
为什么非得从浅显开始。试想小孩才开始认数字,你让他开始学加减法,这能说得通吗?
你学PPT的时候,基本的上色、调阴影、凸显效果都不懂,你能把一个复杂点的图型做得精美吗?
基础没搭建出来的时候,深入层面的成功基本无从做起,当然也没法做得好看,当没法做得好看时,你是不是得开始逃避继续做这个工作,因为你给自己找了借口:做PPT太难了,太枯燥了,对工作没任何意义,不值得我们去做它。久而久之,PPT就不再进入你学习的范围。
所以先从自己不抗拒的点开始,搜集案例模仿,模仿中成功,保持热情继续模仿。
学习,不要违反内心的接受度,从浅显同时自己不讨厌的地方开始模仿,在满心欢喜的地方继续前进。
2
模仿不是复制黏贴,模仿后需在多次积累中思考总结,才能升华成你自己的思想。
有些人认为,PPT学习中,我不练习,单纯看或者搜集,在使用时觉得哪个图好看直接贴过来就好了(相当于模板的使用)。
搜集后把素材直接堆积在自己的文件中,往后工作需要使用时,打开文件夹,觉得那个看起来顺眼,直接复制黏贴材料元素,这是我所不建议的操作方法。
因为学习的过程是从原材料积累到提炼总结到形成体系的过程,而产出的过程是分析问题,从体系中寻找合适表达元素的过程,两者是相反思维流程。
黏贴式学习
当你在复制黏贴时,你错过了理解它的构成是基于什么考虑的思维方法,并把它归类,也就缺失了思想体系的累积过程。比如:一个时尚的版面,左边是乔布斯的头像,加一条线,右边是简短的文字表达。你只觉得好看,下次需要表达人物+文字时,你就考虑这种画面的PPT构图,或者换一种PPT构图。
模仿式学习
而模仿式学习,通过模仿过程知道,构图时灰色人物图和黑色文字很搭;图表达的空间与文字所占的空间比例一致表达空间的空白美。
当不需要表达这种美感而仅仅表达文字的力量时,大可把乔布斯图变小一点,把文字占比空间方大。在文字空间中,标题加粗黑体,下面解释文字略小,行距需要2.0,才能把空白空间留出。
于是通过一次动手的深入模仿过程的思考,你把这些方法归类,下次遇到另外一个图,你再次归类,再下次遇到另外一个好看的图,你再归类......
在反复的归类中,你已经分出了3大类关于“图+文字”表达的表达方式,每种表达方式表达的画面力量是不一样的,有时尚感的、有文章深度感的、有清新型的。那么当你下次需要重构文章时,你先考虑你的读者是什么风格的,我将采用什么元素。
同样学习思路可以放到写作上,一种懒惰的办法是分类堆积材料,下次使用文字时直接搜索出来往里面堆积案例说明白即可。
但不懒惰的人会考虑,先把材料看一下,分析它的词、它的意境、它的文字力量,然后进行不同文风、不同理念的归类。在一定的积累后,关于这种理念的观点你已经成体系,你就是这个领域的大师;关于文章不同场景使用不同的文字风格,你也能随手拈来,专业自然就练就了。
放在其他领域,你先模仿,在模仿时,你需要思考,这里用了什么风格、用了什么结构、解决什么问题;下一个产品使用了什么风格、用了什么理念、解决了什么问题。在分类堆积中,升华成一个个的体系,那么你在该领域的知识体系就形成了。
专业培养行径包括这些步骤:模仿-练习/观察-琢磨思考-归类-升华成模型。
喜欢的话,点击标题下的:June2016,关注我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