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葭州寒雪
昨天和两个高中同学一起吃饭,然后喝茶。聊了很多关于教育方面的事情,我把聊天到事情进行梳理一番,一则感谢老同学(也是同桌)的款待,二则梳理一下思路,对于教育这个大的话题再研究一番。也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
故事一:
同学说,自己孩子一年级的时候,学习形体。很多家长和朋友觉着那么小,学习没有什么意义。
可是,同学还是在家人和朋友的不看好的情况下,坚持了下来。同时,还花费了6000元报名费参加了全国的比赛。
坚持学,最后在少儿组拿到了冠军。
孩子在拿到奖杯的那一刻,抱着妈妈哭了很久。
这又次让我明白,自己只要坚信的东西,只要坚持下来,就可以得到回报。
前提是,不管有多少人的反对,最终受益者是你。
这个世界有时候做正确的事情很难,因为你要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很多。
要是有结果了,别人说你有主见,要是没有了结果,别人更加强化了他们当初的认为,你这玩意屁也不是。
但是,朋友家孩子能在七八岁就能感受到努力后的结果,我觉着这是花多钱也无法买来的东西,这种对生命的体验就是你无法看到的力量。
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路上,肯定会有莫大的启发。
我们有时候不害怕看得见的力量,我们很多时候恐惧的是那些不确定隐形的力量。
但是,有时候这样隐形的力量却又非常的强大,强大到你不寒而栗的地步。
因此,教育需要我们有细致的观察,更是对生命的尊重。
故事二
关于认知、事实和情绪和行为。
假如说,孩子在学校有同学说他很傻,你的孩子告诉你这样的情况。
那么,你就要问孩子,你到底傻不傻?孩子说,当然不傻。
对于别人说你是什么,那是别人的认知。
你能正常上学和学习说明你智商正常,你不傻,这是事实。
那你如何反映呢?你是因为他人的错误认知而闷闷不乐,这绝对是不划算的。
我们都想做睿智的人,我们能区分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别人一味的无知表现而已。
其实,这是这是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的ABC认知疗法的经典公式:
A是事件,B是认知,C是你情绪和行为。
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A中,这也是客观事实。那么,为什么很对人对同一件事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和情绪呢(这是C)?那是,每个人的认知(B)是存在差异的。在书籍《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有这样的话:
人类智慧的最高的形式,就是不带评论的观察。
那么,我们要做有智慧的人一定要把事实和认知区分开来。那么,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反思: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出错了,才导致你有不好的情绪。
如果我们能够把这样的情况想清楚,那么我们就会少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偏激。
以下是我自己的思考:
我们探讨了很多教育理念,喝了很多茶,我们还是觉着都很多差异的。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我们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我们如何看待子女的抚养问题,我们都各抒己见。
但是,最终还是: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你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确实,我们每天会做那么多的事情,可是绝大部分我们仔细一想发现,还是发现了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比如说,我们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一些 "看似有趣,实则不重要”的事情上。例如,我们会花费很多时间刷短视,我们花一些时间都在购物平台,还有一些知识平台上等等。
我感觉我们这个世界发展的确实太快了,快到让人们都出现了自我怀疑,然后又觉着理所当然。
我们有外卖,我们有网购,我们支付都是微信和支付宝,我们有AI工具,我们学习有很多得心应手的工具。
仔细想一想,我们确实进步了吗?我们普遍在学识上比古人就更进步吗?
当然,总体的社会进步那是肯定的。但是,智慧和脑力方面我觉着很多方面都望其项背的。
我们学习喜欢用电子词典,词典认识不等于你大脑就记住,也不代表你自己懂了。导致我们很多人都生活在一些幻觉当中。
知识和信息的泛滥境地,让很多学习者应接不暇。有收藏的,有屯课程的,还有网盘中收藏的无数质料和绝招,结果呢?你进步了吗?
我很害怕自己是形式上的努力,一种假努力。
真努力就是你学习是有结果和有反馈的循环。一个没有结果,只是在舒适圈里面打转转的人太多太多。你会的就还是那些东西,你真正是没有什么长足的进步。
基于这样的现象,我更喜欢两个字:践行。
凡事有好的道理你需要去做,在实践当中反复得到反馈,并进行修改,最后去得很大的进步。
每次的努力都要比上一次难上那么一丢丢。就是你踮起脚可以够得着的地方。也就是在”舒适区边缘"慢慢扩大,让自己越来越强大。
教育这个课题太大,有人说是生命影响生命,我是比较认同的。
你作为父母的本分就是先把自己做好,让自己能够有很好的状态,然后带动子女和家人一起进步。
现实,其实就是你努力不足,还希冀更多的结果,往往很是受伤。
做个践行者吧,毕竟:人至践则无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