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
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

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

作者: 齐迹 | 来源:发表于2016-05-26 00:48 被阅读15次

杨绛先生去世,网上追忆一片。微信朋友圈中,也瞬间被刷屏,连平时只发代购、做微商或者秀美食、秀孩子的朋友,都争相转发相关新闻或者贴出杨绛先生的文字,以表哀悼和追思。

我对杨绛先生并不熟悉。最开始的认识,来源于很早之前,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说杨绛先生乃是钱钟书先生之妻。当时年龄尚小,不知“先生”为何还能做“妻”,于是便查询,才知其意,方知杨绛先生也是大家,就对她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由于自己学识过浅,脑力不足,看过的书能再回忆起的不多。钱钟书的《围城》看过两遍,读书时会抱着崇敬去学习,知道是一本好书,但如今也忆不起太多文字和内容。而杨绛先生的书,我至今一本都未读过,想想真是甚觉惭愧。

后来做了文字工作,常在各种杂志中看到与两人相关的文字,有的讲述两位先生的爱情或者“我们仨”,有的是对二人人物形象的描写,有的是选编的两人人书写的短文。也算是对他们有了点滴的了解。

女儿和钱钟书相继离世,留下杨绛先生一个人,她这些年是何种心情我无法理解,有的只是心疼。曾感叹,感慨,感动。但,也仅此而已。

中午工作时,从同事口中得知杨绛先生去世,心中升腾的首先是对先生的一种敬仰,然后便是欣慰——想着杨绛先生自身在那一刻应该也是平静淡然的。

唯一不解的,便是各种寄托哀思在网络和朋友圈的大肆转发。我以为,对杨绛先生的怀念,应该建立在读过两位先生的文章,或是领悟到两位大家的思想,亦或对两人爱情或家庭或生活态度的了解上。

如若只知其名便跟风追思,不免有些可笑。有一段手抄出来并署名为杨绛《百岁感言》的文字被疯传,似乎每个人都参透了文字中含义,都读懂了杨绛先生。讽刺的是,后来这段文字被证实并非出自杨绛先生。

虽然每个人都有表达各种情感的权利,但是,翻开先生的书,读读先生的文字,才是对先生最好的追忆。

相关文章

  • 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

    杨绛先生去世,网上追忆一片。微信朋友圈中,也瞬间被刷屏,连平时只发代购、做微商或者秀美食、秀孩子的朋友,都争相转发...

  • 读《最贤的妻,最才的女,杨绛传》发文儿

    缅怀杨绛先生,在朋友圈浩浩荡荡的几天转发杨绛先生逝世及生平文章,对杨绛先生产生了莫大的兴趣开始...

  • 追忆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生于1911年7月17日,卒于2016年5月25日,享年105岁。 杨绛先生用105个春秋,演绎出人生最美...

  • 追忆杨绛先生

    追念杨绛先生 杨绛先生也走了,早已写好的文字,由于最近纷繁的事情一直没有修改;杨绛先生是我的大爱,我却千头万绪不知...

  • 浮躁那么多,矫情一下又如何?

    最近的朋友圈被杨绛先生刷屏了。确实杨绛先生的去世引发了诸多复制转发潮,人们用一种新型的方式表达着对自己喜欢的人的哀...

  • 你才喜欢杨绛,你们全家都喜欢杨绛

    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先生去世。 大约是从当天的中午开始,消息传开,网络媒体瞬间被追忆杨绛先生的文字、图片...

  • 转发杨绛先生文字

    杨绛先生对女人的忠告: “做一个智慧的女子,向外探寻,向内思考,向下扎根,向阳而生。不赌天意,不猜人心,努力流汗,...

  • 《我们仨》里的幸福哲学

    前段时间,工作的间隙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位大学朋友转发的一篇有关杨绛先生的文章并发表了对杨绛先生的赞美之情,起先心情...

  • 《我们仨》的平静

    并不是跟风在杨绛先生逝世后写下这篇文章,前段时间拿起杨绛先生的《我们仨》来翻阅,看到一半的时候在网上看到了杨绛先生...

  • 看一本知道结局的书,会让人伤心。感动于钱钟书先生与杨绛先生及女儿钱媛的家庭温馨;同时为杨绛先生孤留于世追忆挚爱...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你的转发并不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追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ot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