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中,图式(schema) 定义为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大脑思维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对象的认知,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以说:一千个人心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发展心理学,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图式即认知结构,“结构”不是指物质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态的机能组织。
图式具有对客观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的适应生存环境。图式的这种认知结构,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并经历着不断建构的过程。认知的建构,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的。
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人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结构的过程。同化过程是主体过滤、改造外界刺激的过程,通过同化,加强并丰富原有的认知结构,使图式得到量的变化。
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质的改变。
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赋予图式概念新的含义,成为他的认知发展理论和主动建构学说的核心概念。
在皮亚杰看来,图式是主体内部的一种动态的、可变的认知结构。他反对行为主义S→R公式,提出S→(AT)→R的公式,即一定的刺激(S)被个体同化(A)于认知结构(T)之中,才能作出反应(R)。个体所以能对各种刺激作出这样那样的反应,是由于个体具有能够同化这些刺激的某种图式。
皮亚杰认为,图式虽然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但一经和外界接触,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就不断变化、丰富、发展起来,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皮亚杰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四个基本概念,阐述个体认知结构的活动过程,形成具有特色的建构理论。
按照皮亚杰的理论,儿童的心理结构或认知结构,正是在与环境的不断的适应、动态的平衡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
因此,皮亚杰提出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的活动,即动作,是认知结构(图式)产生的源泉,让儿童获得活动的机会,是对他们的认知发展,极为必要、不可缺少的条件。
■图式主要作用
1、影响注意对象的选择。个体知觉他人,往往与图式有关的信息处于注意的中心。对注意对象的选择,认知者未必能注意到。
2、影响记忆。个体在社会知觉中记住的,往往是对他有意义的或者是以前知道的东西。
3、影响自我知觉。个体会根据已有的自我图式,加工有关自己的信息。自我图式是个体在以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对自己的概括性的认识。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个体知觉他人,看到的往往是他想看到的东西,即个体倾向于用图式解释知觉对象。
■图式的分类
个人图式(Person schemas)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比如:看到毛泽东就想到伟人气概。
自我图式(Self-schema)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它与自我概念有着紧密的联系。比如:认为自己很笨、很傻等。
团体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也叫团体刻板印象(Stereotype)。团体图式使得我们将某些特质归于一个特殊团体的成员所共有。比如:山东人勤劳、诚实等。
角色图式(Role schema)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所具有的认知结构,比如:教授知识渊博,戴副眼镜、满头银发等。
事件图式(event schema)是指人们对社会情境中,会出现何种情况的一般预期的认知表征,是对社会事件的心理分类。比如:去餐馆吃饭的图式,开车外出的图式等。
心理剧本(Script)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尤其是指一段时间内一系列有标准过程的行为。比如:准备参加考试,能在脑中想到从出门到考场的细节。
■图式对社会认知的影响
1、注意的影响。注意先于编码和提取过程。人们难以记住从来没有注意过的信息。正是因为图式,通过告诉人们应该期望什么,来指导和分配人们的注意。有时,那些与人们期望不一致的信息也可能凸现出来。在这一种情况下,图式对注意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容易忽视与图式不一致的信息。
2、编码的影响。受到注意的信息并不能全部存储到记忆中,相反,更多的时候,人们对信息进行了选择,图式对个体选择哪些信息进行编码并储存起来,起着强有力的影响作用。一般的,成为注意焦点的信息,最有可能被选择并进入长时记忆。换言之,与图式一致的信息即是被编码的信息。然而,正如图式对注意影响的两种情况:与图式完全不一致的信息;特定情况下与人们的期望差异较大的信息,有时候也会获得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毕竟,这个信息如此出乎人们意料,以至于它们完全获得了注意,有可能作为人们对某个人、事、物的独特的“标签”形式,存在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中。
3、提取的影响。图式影响着特定情境下哪些信息能够被提取出来。对于人们储存在记忆中的信息,思维会选择或者歪曲一些信息,以符合当时被激活的图式。这种选择或被歪曲的信息提取得到了实验研究的支持。人们更倾向于提取与目前情境相类似的信息。关于他人的图式,人们倾向于选择与当前印象或认知相一致的信息。
受图式影响的一些社会判断,是在接受社会刺激的一刹那做出的,而不会依赖于对以往记忆信息的提取。一般而言,图式会导致个体在对自身所属群体的成员进行认知时,做出有利的推理和评估;而对非所属群体成员的推理和评估,则因采取过分的简化图式而造成扭曲,导致极化( polarization)的积极或消极效应。
■图式化处理
为了节省时间与精力,人们常常用图式化的方式去处理大量的信息。图式的重要性就在于它有助于我们快速而经济地处理大量信息,它能帮助我们:解释新信息,从而获得有效的推论;提供某些事实,填补原来知识的空隙;对未来可能发生的事的预期加以结构化,以便将来有心理准备。
但是图式化的处理也有不足之处,它使人们觉得不需要去详细分析与解释特质。
心理学家基洛维奇(Gilovich 1981)用实验,证明了图式能左右一个人对当前外交政策的偏好。他让两组被试研究二个假想的事件,这二个事件均描述一个小的民主国家遭到极权主义的邻国的威胁。唯一不同的是在一组中提到类似慕尼黑事件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象征(丘吉尔、有盖卡车);另一组则提及与越战有关的事物(当时的国务卿鲁斯克,直升机,小艇),其他条件都一样。结果听到与二战有关事件暗示的被试,比较支持小国挺身对抗邻国的行动,而得到与越战有关暗示的人,则表示否定。
总之,社会认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注意。比如在认知过程中刚刚获得的信息,与认知者原有认知结构之间的关系、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易获得性,以及认知者的期望、动机、情绪和情境等,都会对社会认知过程和结果产生影响。
■图式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尽管图式是基于人们过去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并可以帮助人们简化社会认知过程,但是,图式也往往会把人们推向错误的或歪曲的社会认知中。而且,图式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显示出较强的维持作用,即使面临与图式相矛盾的信息时,也可能会保持不变,于是便会产生社会认知偏差。
首先,人们会过度地接受那些与图式一致的信息。第二,当面对信息缺失时,人们更可能填充一些与他们的图式相一致的信息进去。第三,由于人们不愿丢弃和修改他们已有的图式,所以,即使当这些图式已经不适用于目前社会情境下的人或事件的时候,人们仍倾向于运用原有的图式。
图式造成的社会认知偏差,经过个人有意识的努力是可以减弱或克服的。韦哥纳(Wegner)提出了思维抑制模型。这个模型包括两个部分:思维监测和注意力分散。思维监测是指感知者充分认识到刻板印象的消极作用,因而在接收外界刺激时,有意识地抑制或减少定型的影响;注意力分散则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与认知事物无关的实体上,把意识从思维定型中分离出来,从而达到减小因刻板印象造成认知偏差的目的。
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