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187090/d13f7456cf3d66f5.jpg)
01 关于天分
三四岁时,儿子在家唱Mountain Top,咿咿呀呀拉锯似的吼得他爸心烦意乱。作为资深通俗歌迷,他爸实在听不下去了:“唉,这孩子五音不全,看来没有歌唱天分。”
妈妈立马护犊子:“儿子,别听你爸瞎说。周杰伦口齿不清的不也找到了自己的曲风,杨坤那公鸭嗓都能唱歌,沙沙哑哑的还更有韵味。现在这个社会还需要啥天分,找到合适自己的风格都能成功。儿子,你好好唱,你的声音很有个性(qi guai)。”
儿子四岁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娃爸又表示了他对孩子天分的担忧:“我看那些弹钢琴的人,手指都特别细长,我们儿子手指短短胖胖的,天生不像能练好钢琴的那块料儿。”
我立即反驳:“那是因为这些人从小都练钢琴,长时间不停练习,所以手指自然才变修长了。咱儿子才四岁,练到24岁,再短胖的手指也细长了。”
有个没见过世面的老妈就是好,井底之蛙,坐井观天,所以对自家娃迷之自信。无知者无畏,天生不信邪,所以什么都愿意傻乎乎地试一试。
于是,儿子从幼儿园小班开始学什么琴,现在两年多,手指依然短胖,不过勉勉强强能跨个八度,指节也足够有力。在学习的悟性方面也深得老师认可。
通过这件事,我和老公商议,对自家娃多点自信,不轻易贴标签。告诉孩子后天的努力比天分重要,多少还是有点积极意义。
个人认为,不要轻易给孩子的能力设限,所谓自我设限,不仅仅指打压、低估孩子的潜力,例如:你数字方面不行,你天生没想像力……;期望过高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设限,例如指责孩子“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可能不会?”“这还不容易吗?你就是没努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盲区,不要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应该会”“应该懂”。
总之在学习这件事上,我相信一万小时定律。不过分强调天分,更强调后天的训练。天才可遇而不可得,尽自己的努力,做最好的自己就够了。
02 关于努力
对于出身十八线小县城的寒门,从来不知道“素质教育”为何物;完全是乐盲,小时候从未接触过任何乐器的老妈我来说,本来孩子学钢琴是幼儿园硬性规定,而当孩子稚嫩的小手指终于能够在钢琴上敲打出几个好歹能听得出调的音符时,欣喜地感觉好像自家娃一下成了莫扎特,虚荣心膨胀地仿佛一下就飘飘然晋身中产阶级。于是每次老师教了一首曲子,巴不得孩子马上能弹出完整流畅的音乐。从此以后,自己的音乐熏陶就仅限于孩子会弹的那几首旋律简单的《G大调小步舞曲》《小狂欢节》……
结果,因为我过于追求曲子的流畅性,忽视了孩子正确手型和练习习惯的培养。所以说,孩子的起跑线其实是父母,这话一点不假。父母见识少,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必然走弯路。
走了一年多弯路还自我感觉良好的我,后来才发现,同一个班上慢练的小朋友,一开始进步缓慢,并不出挑,但到了大班就开始显示出反超的后劲,在众多的钢琴比赛中异军突起,一跃而成黑马。
所以正确的方式是,练琴时,要严格按照固定的手型,扎扎实实一个音一个音、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练才行。只有断断续续、叮叮咚咚地别人听不出你是在练什么曲子,才说明练习到位了。
手型对于钢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由于这个基础没打好,孩子现在手型留下了很多的不良习惯,导致后面学习新东西时难度增加,进步变慢。而且这些错误手型一旦养成,后面要纠正非常之难,要付出比一开始翻倍的努力。
关于练琴走的这个弯路让我明白,学习任何东西,刚开始的时候一定要慢,培育好根基才是关键。这样你就理解为什么达芬奇学画画之前要画很多很多的鸡蛋,刚开始慢,是为了后面快。
但也正因为学钢琴的教训,在孩子后面学写字的时候,我就能够有意识地避免求快的误区。孩子现在写字非常认真,基本能够做到一笔一划不求快,这样对于培养专注力也是非常有效果的。
可见,努力分两种,一种是踏踏实实的努力,一种是急功近利的努力。踏实的努力刚开始可能很慢,但是一旦开始进入质变阶段,进步的加速度令人讶异;急功近利的努力一开始让人欢欣鼓舞,但是到达一定高度必然受到重大挫折,如果能从中反思,改掉急功近利的毛病,前途未可限量,如果急功近利已经内化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很难改掉,那么后面的发展必然受限。
所以努力切忌急功近利,付出马上想看到回报。努力到一定程度会开始有加速度,关键在于持续发力。任何一项技能的习得过程就像跑马拉松,一开始就发力,追求抢先,就容易后劲不足,最好保持固定的节奏均匀持续地发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