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撕逼的发生

作者: jiangbolin里的某只熊 | 来源:发表于2016-04-30 22:33 被阅读314次

    我欲度你成佛,却被你累成了魔——神雕侠侣。

    在群里讨论问题的时候,我常常发现,当一个讨论涉及到对观点过激的批判的时候,很容易导致争吵的产生。比如在讨论的过程中,一个人突然说:“我对某人的观点很不同意,因为他的观点表明了他在思想上XX的问题。”如果有人愿意解释还好,但一旦遇到脾气火爆的,很容易就直接对提出观点的这个人进行抨击,就这样,一场声势浩大的撕逼就在群里爆发了。

    事实上对于旁观者来说,撕逼是一个很不好的体验。理由很简单:讨论应当以大家的知识增长为最主要的目标,我们提出的论点很难说是完美无缺的,在讨论中,别人能对我们观点的缺陷进行敏锐的识别,从而让我们的观点得到修正,而提出异议者也满足了自己指点人生经验的欲望,皆大欢喜。但如果在讨论的时候,把论证诉诸人品就不一样了。无论是否为事实,这场讨论势必会引入另一个方向:对于“某人不好”的说法是否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就没有恒定的标准了,一千个读者眼中尚且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了,对于一个人的评价又岂是能够统一的?

    但更可怕的是,有时候这种“人品不好”的观念之所以出现,完全是因为双方对言语行为所产生的误解。在历史上,因为误会而引起的观念偏差,甚至差点导致一场战争!

    明初的时候,朱元璋需要面对的一个敌人,是北元。北元当时的将领叫做纳哈出,他拥兵二十万,占领着辽东的大片地区,严重威胁着明朝的边界。

    在此前,朱元璋已经在军事上大败纳哈出的部队,但朱元璋分析了形势后认为,单靠武力是很难消灭北元的,应当采取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因此,朱元璋花了大量的金钱引诱蒙古人内迁,并采用开明的民族政策,削弱了纳哈出的实力。最后在松花河两军对峙的时候,当时的明军将领冯胜和蓝玉给纳哈出下达了最后通牒,要么战个痛快,要么投降。纳哈出估计了一下自己的实力,自觉无法打赢明军,于是他选择率手下二十万军队投降。

    本来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的,但因为一个误会,这次投降差点无法进行下去。

    虽然纳哈出决定投降,但他毕竟是高级将领,直接投降说不过去。因此需要搞一个投降仪式,大家一起吃个饭再签署投降合同。这当然是好事一件,可这顿饭偏偏吃出了意外。

    在投降仪式当晚,蓝玉与纳哈出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蓝玉也没有给纳哈出难堪,尽量不提出投降的字眼,双方气氛十分融洽。在酒过三巡之时,蓝玉看到纳哈出的衣服破旧,就脱下了自己的外衣,要纳哈出穿上。按理说这是一个友好的举动,但纳哈出拒绝了。这是因为,在蒙古人的民族习惯里,给自己不符合民族衣着习惯的衣服,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恩赐。但蓝玉以为对方客气,就一直坚持要纳哈出穿上。

    两人都是武将,大家都不肯让步。而纳哈出只会说蒙古语,蓝玉则只会说汉语,两边的手下也没有通晓蒙汉两种语言的人,言语上的解释就成为了不可能。这样争来争去,大家就有了火气。纳哈出觉得蓝玉太嚣张,虽然自己是要投降,但蓝玉给自己衣服的举动是仗着自己军队的优势在侮辱他;而蓝玉也觉得恼火,他觉得纳哈出是在摆谱,是是敬酒不吃吃罚酒。

    误会最后爆发了。纳哈出性情直率,直接把敬蓝玉的酒泼到了地上。蓝玉手下的武将看着蓝玉没面子,怒发冲冠,二话不说,抽出刀就往纳哈出砍去。幸亏纳哈出身经百战,见得多了,躲过了要害,但还是被砍中了肩膀。

    如果事情这样继续下去,纳哈出的二十万军队就再也不会投降了。事实上纳哈出的部下也得到了消息,以为纳哈出被杀掉了,纷纷表示要报仇雪恨。幸亏大将冯胜是一个脾气温和,处事谨慎的人,他了解了情况后,马上好言好语安慰纳哈出,又让纳哈出的手下去说明情况,这才顺利招抚了这二十万人。

    由此可见,两个人本来都拥有着相同的目标,却因为一个误会,导致对对方人品的判断失误,最后差点兵戎相见。如果不是处理及时,手段得当,战争可能就得继续下去了。

    从上面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争吵是一种没任何好处的浪费时间的活动,可事实上,这种事情时有发生,这是为什么?我为此在网上找了一些资料,虽然争吵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但大致上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原因:

    (1)编码与解码的误差

    沟通的过程本质上就是对另一方信息的解码以及对自己信息编码的过程。但由于口才表达,外界干扰,知识经验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双方在编码和解码的过程中出现了误差,而进一步的解释又导致了新的误差。就这样,随着误差不断累积,人们就从心平气和的讨论着急上火变成了争吵。像纳哈出和蓝玉的例子,就是因为双方对各自习俗的不了解,以及言语上的不通,导致了编码与解码上的巨大偏差。

    (2)自我价值的保护

    自我价值是对自己作为人的价值的肯定,具体体现为尊严,人生意义等等。因为人的自我价值是来自于他人的接纳,肯定,鼓励等,因此,当人们遇到与自己意见不同的情况,会将其视为对其自我价值的挑衅,进而排除甚至否定对方的感受。随着这种否定过程的激烈化,撕逼也随之产生。在上述的例子中,纳哈出之所以上了火气,就是他把蓝玉送衣服的行为视作一种侮辱,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他只能采取不礼貌的行为。

    在各种论坛和视频网站上经常会出现吵架的情况,不难发现,很大一部分撕逼的原因,就在于某一个人在发了一个爆粗的帖子,然后网友们被这个撕逼的帖子伤到了自尊,为了反驳他(往往还有为民除害的冲动),就反过来对他进行了攻击。

    (3)这种表达方式是从家庭习得的

    人们产生指责的行为,往往与其家庭环境有关。比如父母之间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以吵架的方式解决,孩子长大后就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人。或者如果父母性格属于完美主义者的类型(往往这些父母也比较优秀),孩子长大也会以追求完美的态度去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而当在其他场合孩子与身边的人发生争执时,孩子发脾气能让身边的人听从自己的要求,那么他吵架的这种行为就会得到正面的激励,甚至将这种表达方式纳入到自己处理问题的逻辑中,成为他处理问题的主要方式之一。

    (4)自己是正确的,有权利发脾气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怒气往往是从占理的一方向不占理的一方转移,所以撕逼之所以能够产生,往往是因为双方都觉得自己占理。因为自己占理,所以在和对方发脾气的时候,他就处于一个能够控制局势的位置,他的心理地位就能够得到确认。

    例如,我一位朋友所就职的公司曾经进来过一个新人,是名牌大学财务专业的高材生,结果一进公司却被分配去分店当店长助理,这个新人认为,以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资历,担任这个工作是大材小用,因此对店长的吩咐总是消极应对。但在店长看来,自己没犯指挥错误,店员不配合是他自己的不对,因此对他作出了严肃的批评。结果新人也有怨气,两人就吵了一架,最后第二天新人递交了辞职信走人了。

    抛开对这位新人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上述例子出现争吵的原因就在于,新人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为公司没有根据自己根据他的学识和能力特殊对待,没有考虑他的感受,所以自己是占理的就会认为是公司伤害了自己,因此他对其他人发脾气是正当的。

    (5)先入为主的思想

    当把争论放大到网络空间的时候,我们就能发现,一些争论的发生纯粹是为了抹黑人。比如微博上经常出现的一些撕逼,双方的争论往往集中于“你就是XX黑/XX粉”、“你是XX雇用的水军吧”,“你侮辱XX就是不对”,而忽视了对事实真相的还原——究竟谁对谁错。事实上,他们也不在乎真相如何,反正都是为了批死对方,真相是怎么样,重要吗?

    在这种思维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维,要么屏蔽甚至歪曲当事人的合理解释,要么将一些认为不符的现象和事物进行过度解读,甚至陷入了无限怀疑的死圈子。破破的桥在他的《忽悠的原理与技巧》中就提到了人们在先入为主的状态下产生的思维模式(如下表所示)。先入为主的思想不仅会让我们忽视了真相,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模式,很容易让我们被别有用心的人所控制,在无意识中做出一些伤害别人的行为。

    先入为主状态下的思维模式,及与正常模式间的差异(来源:《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阻止或者避免争吵的出现呢?

    (1)了解事情全貌再下结论

    吵架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沟通的误差,那么冷静下来还原事件的全貌有助于判定谁对谁错。如果蓝玉与纳哈出在出现误会的时候有个人能够帮忙向双方解释各自的习俗背景,那么这种争执就不会产生。

    现实中很多争吵的出现,往往在于争论双方都得了证实性偏见,只看到有利于自己结论的观点,而忽视了不利的证据,所以对方无论怎么说,我们都无法接受,最后就陷入到了争吵当中。在网络中,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更为重要,因为对一个问题,网络上的观点众说纷纭,如果没有对事情做系统性的了解,我们很容易就会被挟持到某方的观点上,失去了独立思考的空间。

    (2)不要轻易给人下标签

    《马太福音》7:1-2 记载:“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这里表明,我们对他人的为人处世进行评价的时候,事实上也反映了我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如果我们轻易给别人下标签,我们的言行也会给别人造成标签式的印象。这也是争吵出现的原因之一。因此,就事论事,不评论他人的人格,既有助于维护我们自身的形象,也能避免撕逼的产生。

    (3)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性

    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认知都有其局限性。李笑来老师提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和道理,大抵可以分成以下4种情况:

    ①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也以为是正确的;

    ②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却以为是正确的;

    ③实际上是正确的,我们却以为是错误的;

    ④实际上是错误的,我们也以为是错误的。

    其中在第一种与第四种情况下,我们是安全的,然而在第二或者第三种情况下,我们必然会遭遇认知上的错误。这就说明,我们在当时情境下的认知与判断未必是正确的,我们的认知不仅可能也常常与现实不一致。当我们承认了自身在认知上的局限性,我们就能够对自己的言行产生良好的自省机制,从而避免因为放不下面子而出现的无谓的争论。


    参考文献

    1、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2、心理学上如何解释人的争吵?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744708

    3、破破的桥.忽悠的原理与技巧

    4、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如何避免撕逼的发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vkr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