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需要沉淀、思考的,明白这个道理,想要把读书与写作结合,就没那么困难了。
1.大脑记忆有限
大脑集中精力最多只有25分钟。这是对成人而言,所以学习20到30分钟后就应该休息10分钟。
我们的大脑再伟大,也不可能即控制情绪、思想又无限扩大记忆,一次五个关键点是极限,再多记忆就需要技术和手段了。
普通人没有必要为了锻炼大脑去浪费时间、精力。
如何利用好大脑?只要找对目标就可以了,既然目标是写作,那就针对写作作出训练。
写作可能是这世界上比较复杂的事情之一,这在学习写作技巧过程中自然能体会到,以为写作就是拿笔,落笔,坚持写的人除外。
想要把读过的书通过大脑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一点是:思考。
看书时,只在脑里匆匆过一遍,看过就忘记,仅是记住了情节,是浪费时间的,也是我们很多人一直干的事儿,所以会抱怨书得的够多,依然写不出好文章来。
当时我也不能理解思考是怎么运作的,后来因为接触写作,每次提笔时,大脑就自动还原成一片空白,越是努力回忆,那些曾在思想中闪烁的灵感,就越会消失不见,再努力去想,就陷入了缺氧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情况,我开始学习如何有效读书,如何通过读书来思考,如何把书中有用的知识点去芜存菁。
2.如何有效读书
相信很多人都不会有效读书,不会利用思考获得更多想要表达的语言。
其实思考也是有模版的。
时间,地点,事件,想法。
正是这老套的作文基础,当年老师让你去想的东西,但这个模版无比有效。
当一直心存这个概念去读书的时,事件就会慢慢形成印象,就能够有条件地复述出事件来,而有条理地复述事件,正是记忆事件的根本。
其实关于思考的模版还有许多。
比如,如果想要形成观点(读书没有观点,等于白读,至少你要知道,对于书中的事件,你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为什么支持和反对,有什么理论和依据,是因为你的常识还是仅只是臆想,如果想要支持这些论点,你需要寻找什么样的资料)光是如此思考,你就能够写出一篇完整的文章了,当然如何去找素材是另一个话题,这些就是思想的基础火花。
思考的模版有无数,需要自己去发现发明,最后形成自己独创的心法。
再比如:这件事的前因是什么,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如果预防能够达到怎样的效果,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会如何,当事人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和他的生存环境有关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这样的模版就又是一种类型的文章了。
你也可以自己去发明模版,不要习惯用一种思考方式,经常变换思考方式会让大脑得到充分锻炼。
思考方式就是写作的模版,如果这一点能够想明白,就不会再言之无物,写出的文章就会多少有那么点深度了。
文章的深度是和你阅读时的理解、思考有关的,读的越广、越深就能够扩大思考的领域。
大脑喜欢问题。当我们在学习或读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时候,大脑会自动搜索答案,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并把该问题的原理记得更清楚、更牢固。从这个角度说,一个好的问题胜过一个答案。
3.阅读时的网状结构
读到某些知识的时候,会否和你先前的认知相关联,比如一个历史事件,导致了另一个事件的发生,是偶然还是必然?你能通过这件事想到别的相关事件吗?类似的,或是相反的。这是广度
如果这事件持续发展,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境,这就是深度,不停地往下思考,不停的引发问题。
阅读和写作就成为了一张网,而所有新的知识点和问题,将成为网上的格子,就这样重新组合成了一张阅读地图。
其实往简单了说,就是多思考,思考出各种不同的模版,或者自己问自己,或者去书里找答案,再或者找个好老师,不断的提问,以找到对的方向,有的时候思考也会误入岐途,我是时常误入歧途的,幸好我身边有个好的老师,可以随时调整我的方向。
【我是人鱼薇沫】年读书超过100本,提升自我成长,帮助他人认清世界,离开狭窄的个人天地,如果这答案对您有帮助,请关注我点赞,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