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久没更新,今天推荐个片——《三块广告牌》,在刚刚结束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这部影片斩获最佳女主+最佳男配两项大奖。
1
这是一部极好的“话题电影”。影片当中涉及许多讨论点,人物刻画没有落入脸谱化的陷阱,正反面都有得说,容得下自己的观察和看法,甚至可以成为择友电影——测试一下价值观和思维深度是不是匹配......
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我粗略列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话题(如果还没看电影,可也以直接跳到第3节看完之后再来看1、2节):
1.愤怒妈妈(Mildred Hayes)的过激行为是否主要来源于对警察的愤怒?如果不是,那是什么原因?
2.愤怒妈妈对神父的指责是否有道理?加入一个群体是否就应当承担群体行为的责任即便你并不知情?
3.如果你是愤怒妈妈,你该如何处理女儿借车的问题?如果你是女儿,你是否理解作为家暴受害者的蓝领母亲的处境,你会如何与其沟通?
4.愤怒妈妈要求白人警长(Chief Willoughby)收集每一个8岁以上男子的DNA是否合理可行?为什么不合理?为什么不可行?
image5.白人警长(Chief Willoughby)当时是否真的没有破案的线索?
6.在影片中人物每一次使用暴力的时候,他们是否有其他选择?他们选择暴力是价值观的理性选择还是思维习惯?如果是你,你会如何选择?
7.Dickson连士兵服役的“有很多沙漠”的地方都不知道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
8.愤怒妈妈为何在女儿遇害之后不再去教堂了?
image2
拓展到地理历史和社会政治层面,我们还可以讨论:
1.Army问题。美国宪法可以说是最大程度上保障了民权,美国的司法体系当然也以维护公平正义作为目的,但是当国家军事机密与司法公正相遇的时候,该怎么办?美国军方曾经爆出很多丑闻,包括多起性侵事件,RYB幼儿园事件一度......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Army是否应享有独立的司法权力?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
2.种族和弱势歧视:歧视黑人的Dickson警官和他的黑人上司对骂是精彩的一场戏,为何南方仍旧存在严重的种族歧视和弱势群体歧视问题?Dickson歧视广告公司的同性恋小哥与他的宗教信仰有没有关系?
3.家庭暴力:从社会层面看,如何保护受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家庭暴力是否与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相关?如何避免家庭暴力?
4.媒体在整个事件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是否起到了在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权力”的作用?
5.他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
为何同性恋小哥和黑人小哥要帮助愤怒妈妈?蓝领阶层的愤怒妈妈还敢用汽油瓶炸警察局,被歧视的黑人、同性恋和小恶魔又能怎么样维护自己的权利?Dickson被烧进医院之后,同性恋小哥为何原谅了他?白人警长为什么要帮愤怒妈妈付广告费?家暴爸爸为什么不反抗?他们反抗/不反抗的到底是什么?
卢梭认为,在规范的社会中,人应当放弃自身的自由,转向全然不同的却更为重要的共同自由。通过一个社会协定, 人们就能团结成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所谓的“国家”或者“主权者”,而国家或主权者所颁布的法律就是公意的反映。
但是当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相违背的时候,我们又可以拿出卢梭的观点,他认为国家中的公民在任何时候都有权终止社会契约,这意味着他们随时都可以革命,可以返回到无政府状态,因此人们认为卢梭为革命和无政府状态提供了哲学依据。
美国《独立宣言》中说到:“造物者创造了平等的个人,并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们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而政府之正当权力,则来自被统治者的同意。
任何形式的政府,只要破坏上述目的,人民就有权利改变或废除它,并建立新政府;新政府赖以奠基的原则,得以组织权力的方式,都要最大可能地增进民众的安全和幸福。”
如果现行法律无法保障自己的权利,私自使用暴力维护自己的权利是否是可以被原谅的?你认为保障每一个个人的权利更重要还是维护社会作为整体的利益更重要?
image他们反抗的到底是什么?
3
看过好几篇影评但是目前没有看到有人写到了爱尔兰移民这个重要的背景,三个主角——愤怒妈妈,白人警长和Dickson,都是爱尔兰裔美国人。这部电影完全可以起个副标题——“爱尔兰人在美国中西部”。
image虽然Ebbing(意为“衰退”)是电影虚构的一个小镇,但是导演将其设定在密苏里州并不是随意而为。
我们总是笼统地说美国是个”移民国家“,是”种族大熔炉“,但是各地区的人口构成其实非常不同,而且对地区文化的影响相当大。
密苏里州被称作是西进运动的大门,这里的移民与我们熟悉的最初以清教徒为主的新英格兰地区就有很大不同。
image密苏里州
image image1990年时每1000人中Scotsh-Irish的人数
在阿巴拉契亚山脉附近的内陆地区,即所谓的“美国内陆偏远州”(American backcountry states),包括从宾夕法尼亚州的边境向西和向南经弗吉尼亚、西弗吉尼亚、肯塔基、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一直到阿拉巴马州北部和乔治亚州的区域。
这里的暴力行为比东部沿海的各州要高很多,更有趣的是那里的犯罪不是为了谋财而害命,大部分都是为了某种“荣誉”,这被称为一种“边民文化”。
这种暴力文化的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移民有相当比例来自于来自苏格兰低地、北英格兰和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地区,这些地方环境恶劣而且随时可能被吞并,因而形成了世界上最凶猛(Ferocious)的文化之一——Scotsh-Irish文化。
image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讲述了这个地区的疯狂命案——或者说是家族火拼——不为别的,杀你就是为了争口气。
其实这种文化选择也不难理解,如果不向外释放出“我很猛,别惹我”的信号,在爱尔兰、苏格兰这样的恶劣生存环境里,很可能被欺负。在竞争中,“你瞅啥,瞅你咋地”这种性格是更好的选择。
David Hackett fischer在《Albion's Seed: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一书中将英伦三岛向美国的移民划分为四个互相独立的移民潮:
首先是1630年代清教徒从东安格利亚移民到马塞诸塞州,然后是十七世纪中叶,保皇党及契约奴工从英格兰南部移民至弗吉尼亚,其次是17世纪末18世纪初,贵格会信徒从英格兰中北部移民至德拉瓦河谷地区,最后是“边民”(the people of borderlands)移民至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内陆地区。这四个移民文化对地区文化的影响延续至今。
政治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口问题。这个道理我们在以色列已经看得比较清楚,自1880年代起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共有五波“阿利亚运动”(犹太人返回以色列地区),并在1952年以色列通过“回归法”后持续进行。
这些移民来源有所不同,有的是来自德国、波兰、俄罗斯的阿什肯纳玆犹太人,有的是大屠杀幸存者,有的是苏联解体后逃来的苏联犹太人,有的是中东北非来的赛法迪犹太人,这些移民的宗教和政治立场各不相同,至今影响着以色列的政治和文化。
image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在说戏
本片的导演马丁·麦克唐纳出生于英国伦敦的坎伯威尔,父母都是爱尔兰人。他的母亲来自爱尔兰斯里戈郡的Killeenduff,父亲则来自戈尔韦郡的Lettermullen。当我们看到影片中密苏里人民的彪悍民风的时候,其实来自遥远的爱尔兰的铁血传统。
一个细节是来到愤怒妈妈家的是一位神父(father)而非牧师(pastor),显然他们是爱尔兰天主教徒,当然,还有那首苏格兰民歌《夏日最后的玫瑰》,Dickson在这首歌中救出了卷宗。
《三块广告牌》是一部英国人拍的美国电影,意大利导演塞尔乔·莱昂内的《美国往事》,则是意大利人拍的美国电影(讲的还是犹太移民的故事),但是这两部电影从某种意义上讲又很“美国”——毕竟,除了原住民之外,美国的故事就是移民的故事。
美国文化的复杂性,就是如此让人着迷。上周已经开始筹备暑假美东的壮游行程,没想到这部电影又增加了一份旅行的期待。
难得的佳片,祝大家观影愉快。
[1] Moore, Brooke N, and K. Bruder. "Philosophy: The Power of Ideas, 7th ed. " (2009).
[2]Gladwell, Malcolm. "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 "
[3]David Hackett Fischer, "Albion's seed : four British folkways in America."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