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成长励志哲思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解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解

作者: 杭州證道文化工作室羅懐江 | 来源:发表于2019-08-10 10:44 被阅读0次

【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上一章讲“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现在去看过去,现在开始的每一步,

都是一种新的开创,

是在人生道路上新的起步。

所以成为了,在主导事物发展上的纲纪。

这一章所以讲,“古之善为道者”。

以往的过去,从现在能够发生一种新的变化。

改变到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来,

这种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从“善”这个字的意思上面在发生。

我们通常会认为,善就是在做好事,日行一善。

但是善事到底做得好不好,不是在表面上来认识的,

特别是不能在事物的层面上来认识的,

就像道德经第二章里面就讲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表面上好的,里面一些根子上的东西其实是不好的,

在事物上反映出来的善,好在哪里,

就要有它的衡量,也就是,从人生内在美好上的衡量,

就像善良,善的表面,有它内在良好的实质,

善在《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所以是吉也,吉祥的吉,

有为人类造福的含义在里面。

事物原来的发展,所以有了一个新的发生,

这个变化,就走上了人生发展的道路,

从事物原先的走势上,另外形成的一种样子。

这个新的样子,从后面的话里就可以看到,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事物作为一种外围状态,

不管是在原来的状态上,还是形成了人生道路的状态上面,

外围状态的性质是不会变的,只是在里面有没有人生内涵的问题,

所以当事物外围状态之中,隐行了人生内在的发展,

其中就有了人生内在美妙的地方。

同样,事物在外形上,为人生的核心意义,

形成外在的结构,在里面,就会构成在人生内在成长的,通道上的畅通,

也就是说,原来是没有这个通道的,里面是堵塞的,

现在,从里面把它建立起来了,

在其中的长远上,就一定能够保持畅通。

美妙和通畅,就是两种人生内在的状态,

“深不可识”,就是深邃在里面,

就像精神意义是从内在,在主导外在物质的发展,

从发展的表现上,是没法直接看到的,

人生内在状态的发生,

也就是这样,不能从事物的表面上来看到。

这样就从事物的根本上,产生人生发展的变化,

所以“夫唯不可识”,

能够使事物的发展,跟人生的意义保持一致,

从内在得到发展的需要就出现了,就需要在这种招唤上与之回应,

所以,人生的内在意义,

也是不可以从事物原先的状态上来看到的。

但是这也不能看到,那也不能看到,

到底在哪里才能看得见呢?

后面这句讲,“故强为之容”,

要使事物的发展,去达到人生的目标,

需要用一种强劲的势态,

这是要把实际的发展,带动起来,

去为人生目标实现的目的,

跟事物原来的发展完全不一样,非要强劲不可,

而在这个实现上,才是体现在发展过程中间,

容纳人生在其中得到兴盛的地方。

所以强劲本身,改变事物发展,走上人生的道路,

在事物之中造就内在的美妙和通畅,

而这些过程,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在“善”的实现上的最终结果,

这本来是可以从强劲的走势上,

从过程和带来的结果上,去认识到根本意义的地方。

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在我们的世俗观念当中,

经常是在结果出现之后,

看到了,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评论,

并不会认真的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

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

所以常常在眼前的事情上,都是很机敏的,

更长远,和更有意义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往往看不透,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上面深刻的意义,跟它的后果。

前面在讲,把事物原来的情况,转向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来了。

后面就在讲,它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豫兮若冬涉川”。

豫本来是在指,在跟人生形态的相象上,发展出来的宏大,

也就是事物发展本身,对人们来说,本来是一种狭隘的处境,

现在被人生内在的意义拓展开来,变得宏大,

豫所以延伸出来,有安乐舒畅的意思,

这在跟着事物状态发展的时候,

相对就能够极尽到人生的意义上去。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一路跋涉。

贯穿人生发展的内在流通。

“犹兮若畏四邻”。

在一种犹疑的状态上,

攀附在事物的发展上,来达到自己的成长向上,

所以在随着事物发展的时候,害怕的,

是从事物发展的内部,

能不能得到,反映出人生成长,而为之养育的,容身之地来。

“俨兮其若客”

用庄重恭敬的态度,在对待事物的发展意义。

是取得人生的实现,

要随着事物的实际状况,

来达到在自己长远发展上的寄居。

所以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不断在借住的旅程,

所有的过程和目标都不是目的,

最终在完成的,是在生命和灵魂上得到归宿的意义,

“涣兮其若凌释”

事物在它集中的状态上,对其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整体,

就像社会,企业,各种组织,还有每一件事情,

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人群,在这个集中上,才形成事物的整体意义,

所以它必须流散到其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去,

就像社会意义上的分工,需要每一个人去完成。

在事物上凝聚起来的整体意义,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从共同的人生意义而来,

然后消散到每个人的人生状态上,

对于事物的整体和个人这两方面来说,都是要得到完成的。

“敦兮其若朴”,

敦厚是讲合成人生内容的丰厚。

从事物的外来上做到这个合成。

是素朴的。

没有花样,没有修饰上的样子。

实实在在的,就是在人生取材上的内容。

“旷兮其若谷”,

空旷明朗,是相对事物在它的实质上造成的闭塞来说的。

事物本身没有人生天然的道路,

在事物错综复杂的局面上,造成发展上的困惑,让人找不到出路,

这就要把造成闭塞的原因消化掉,

所以要疏通出流通的渠道来,

在随着实际发展的情况上,

人生的本源从中贯穿流畅而出,

然后豁然开朗,闭塞的局面被打开了。

这是在根本方法上来说的,是在事物上本来就找不到这个人生的出路,

只有在人生的眼界上,才能得到人生的途径,

就像人生本来是一个空明的境界,超凡脱俗,

即使落在凡尘俗世当中,也还是超凡脱俗,

那些实质的屏障,都在被空明化成空明。

“混兮其若浊”。

人生跟事物在共同发展上混为一体。

要是单独来看待人生的话,

人生还是一个很清爽的局面,

生命,人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很清明,

但是放在事物发展里,也就被搅混了,

这是要取得在事物上的实现,

是人生必须要在实质上得到完成,

所以不得不在这种浑浊的状态上,来达到实际的生长。

就像水至清则无鱼,

没有实质的内容,都没法活。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这两句话,是在讲怎么样做到向人生道路的转变,

就像我们碰到难题,先要考虑成熟,该怎么办?

这两句话分别代表在两个方面上的认识,

第一个成熟,首先是在对人生认识上的成熟,

这是要能够在,事物原先的杂质,造成浑浊的状态里面。

澄净出来人生本来的发展面貌。

这种澄净,也就要安静在事物的发展状态当中,去达到成长,

而不是一往直前,

就像浑浊就是在动荡的状态上造成的,不能安静,只会加重这种混乱。

所以在现实状况上稳步前进

才能从人生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不断看清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第二个成熟,是在对事物发展认识上的成熟,。

要能够安定在,事物发展的局面里面,

哪怕这种局面一直会是很杂乱的,

是因为人生的长远意义安定住了,

才能从内在决定事物保持久远的发展。

这在使事物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触动人生从内在得到向上的提高,

通过稳步的实际进行,

让其中的人们达到实际的生长。

最后两句的话,“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是在讲,要达到怎样一个正确的效果,

保养人生的发展,这是主题,

然后,在现实状况上,成就人生进步的立足之处,

在每一步上都在完成,对事物原来的转变,

形成在人生道路上新的发生。

所以这并不是在追求现状上的满足。

这也是人生的长远意义,需要通过事物外在的实现来完成,

这种对于外在发展的要求,也要在事物不断延伸的长远意义上,来与之回应,

所以,不光是现状上满足不了人生的追求,

在事物形态上也是满足不了人生意义的。

故能蔽而新成。

不是为了前面这两个方面的追求

事物就在明确用来,达到人生实实在在的发展。

遮蔽人生在其中的内在发展,

从事物的外界上,不断给人生提供有益的材质,

也就产生人类在外在物质世界上的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第十五章讲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gl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