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上一章讲“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从现在去看过去,现在开始的每一步,
都是一种新的开创,
是在人生道路上新的起步。
所以成为了,在主导事物发展上的纲纪。
这一章所以讲,“古之善为道者”。
以往的过去,从现在能够发生一种新的变化。
改变到人生发展的道路上面来,
这种改变是怎么发生的?就是从“善”这个字的意思上面在发生。
我们通常会认为,善就是在做好事,日行一善。
但是善事到底做得好不好,不是在表面上来认识的,
特别是不能在事物的层面上来认识的,
就像道德经第二章里面就讲了,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表面上好的,里面一些根子上的东西其实是不好的,
在事物上反映出来的善,好在哪里,
就要有它的衡量,也就是,从人生内在美好上的衡量,
就像善良,善的表面,有它内在良好的实质,
善在《说文解字》里面的解释,所以是吉也,吉祥的吉,
有为人类造福的含义在里面。
事物原来的发展,所以有了一个新的发生,
这个变化,就走上了人生发展的道路,
从事物原先的走势上,另外形成的一种样子。
这个新的样子,从后面的话里就可以看到,
“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事物作为一种外围状态,
不管是在原来的状态上,还是形成了人生道路的状态上面,
外围状态的性质是不会变的,只是在里面有没有人生内涵的问题,
所以当事物外围状态之中,隐行了人生内在的发展,
其中就有了人生内在美妙的地方。
同样,事物在外形上,为人生的核心意义,
形成外在的结构,在里面,就会构成在人生内在成长的,通道上的畅通,
也就是说,原来是没有这个通道的,里面是堵塞的,
现在,从里面把它建立起来了,
在其中的长远上,就一定能够保持畅通。
美妙和通畅,就是两种人生内在的状态,
“深不可识”,就是深邃在里面,
就像精神意义是从内在,在主导外在物质的发展,
从发展的表现上,是没法直接看到的,
人生内在状态的发生,
也就是这样,不能从事物的表面上来看到。
这样就从事物的根本上,产生人生发展的变化,
所以“夫唯不可识”,
能够使事物的发展,跟人生的意义保持一致,
从内在得到发展的需要就出现了,就需要在这种招唤上与之回应,
所以,人生的内在意义,
也是不可以从事物原先的状态上来看到的。
但是这也不能看到,那也不能看到,
到底在哪里才能看得见呢?
后面这句讲,“故强为之容”,
要使事物的发展,去达到人生的目标,
需要用一种强劲的势态,
这是要把实际的发展,带动起来,
去为人生目标实现的目的,
跟事物原来的发展完全不一样,非要强劲不可,
而在这个实现上,才是体现在发展过程中间,
容纳人生在其中得到兴盛的地方。
所以强劲本身,改变事物发展,走上人生的道路,
在事物之中造就内在的美妙和通畅,
而这些过程,最后要完成的,就是在“善”的实现上的最终结果,
这本来是可以从强劲的走势上,
从过程和带来的结果上,去认识到根本意义的地方。
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们再举一个反面的例子,
在我们的世俗观念当中,
经常是在结果出现之后,
看到了,才明白发生了什么,然后就有各种各样的评论,
并不会认真的看待事物发展的过程,
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和将要发生什么,
所以常常在眼前的事情上,都是很机敏的,
更长远,和更有意义的地方,就看不到了,
往往看不透,发生的一些事情,在这个过程上面深刻的意义,跟它的后果。
前面在讲,把事物原来的情况,转向人生发展的道路上来了。
后面就在讲,它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
“豫兮若冬涉川”。
豫本来是在指,在跟人生形态的相象上,发展出来的宏大,
也就是事物发展本身,对人们来说,本来是一种狭隘的处境,
现在被人生内在的意义拓展开来,变得宏大,
豫所以延伸出来,有安乐舒畅的意思,
这在跟着事物状态发展的时候,
相对就能够极尽到人生的意义上去。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当中,一路跋涉。
贯穿人生发展的内在流通。
“犹兮若畏四邻”。
在一种犹疑的状态上,
攀附在事物的发展上,来达到自己的成长向上,
所以在随着事物发展的时候,害怕的,
是从事物发展的内部,
能不能得到,反映出人生成长,而为之养育的,容身之地来。
“俨兮其若客”
用庄重恭敬的态度,在对待事物的发展意义。
是取得人生的实现,
要随着事物的实际状况,
来达到在自己长远发展上的寄居。
所以有一句话说,人生就是一个旅程,不断在借住的旅程,
所有的过程和目标都不是目的,
最终在完成的,是在生命和灵魂上得到归宿的意义,
“涣兮其若凌释”
事物在它集中的状态上,对其中的人们来说是一个整体,
就像社会,企业,各种组织,还有每一件事情,
其中包含着不同的人群,在这个集中上,才形成事物的整体意义,
所以它必须流散到其中的每一个人身上去,
就像社会意义上的分工,需要每一个人去完成。
在事物上凝聚起来的整体意义,所以对于所有人来说,从共同的人生意义而来,
然后消散到每个人的人生状态上,
对于事物的整体和个人这两方面来说,都是要得到完成的。
“敦兮其若朴”,
敦厚是讲合成人生内容的丰厚。
从事物的外来上做到这个合成。
是素朴的。
没有花样,没有修饰上的样子。
实实在在的,就是在人生取材上的内容。
“旷兮其若谷”,
空旷明朗,是相对事物在它的实质上造成的闭塞来说的。
事物本身没有人生天然的道路,
在事物错综复杂的局面上,造成发展上的困惑,让人找不到出路,
这就要把造成闭塞的原因消化掉,
所以要疏通出流通的渠道来,
在随着实际发展的情况上,
人生的本源从中贯穿流畅而出,
然后豁然开朗,闭塞的局面被打开了。
这是在根本方法上来说的,是在事物上本来就找不到这个人生的出路,
只有在人生的眼界上,才能得到人生的途径,
就像人生本来是一个空明的境界,超凡脱俗,
即使落在凡尘俗世当中,也还是超凡脱俗,
那些实质的屏障,都在被空明化成空明。
“混兮其若浊”。
人生跟事物在共同发展上混为一体。
要是单独来看待人生的话,
人生还是一个很清爽的局面,
生命,人生,成长和发展的意义,很清明,
但是放在事物发展里,也就被搅混了,
这是要取得在事物上的实现,
是人生必须要在实质上得到完成,
所以不得不在这种浑浊的状态上,来达到实际的生长。
就像水至清则无鱼,
没有实质的内容,都没法活。
“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
这两句话,是在讲怎么样做到向人生道路的转变,
就像我们碰到难题,先要考虑成熟,该怎么办?
这两句话分别代表在两个方面上的认识,
第一个成熟,首先是在对人生认识上的成熟,
这是要能够在,事物原先的杂质,造成浑浊的状态里面。
澄净出来人生本来的发展面貌。
这种澄净,也就要安静在事物的发展状态当中,去达到成长,
而不是一往直前,
就像浑浊就是在动荡的状态上造成的,不能安静,只会加重这种混乱。
所以在现实状况上稳步前进
才能从人生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
不断看清每一步的实际意义。
第二个成熟,是在对事物发展认识上的成熟,。
要能够安定在,事物发展的局面里面,
哪怕这种局面一直会是很杂乱的,
是因为人生的长远意义安定住了,
才能从内在决定事物保持久远的发展。
这在使事物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
触动人生从内在得到向上的提高,
通过稳步的实际进行,
让其中的人们达到实际的生长。
最后两句的话,“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是在讲,要达到怎样一个正确的效果,
保养人生的发展,这是主题,
然后,在现实状况上,成就人生进步的立足之处,
在每一步上都在完成,对事物原来的转变,
形成在人生道路上新的发生。
所以这并不是在追求现状上的满足。
这也是人生的长远意义,需要通过事物外在的实现来完成,
这种对于外在发展的要求,也要在事物不断延伸的长远意义上,来与之回应,
所以,不光是现状上满足不了人生的追求,
在事物形态上也是满足不了人生意义的。
故能蔽而新成。
不是为了前面这两个方面的追求
事物就在明确用来,达到人生实实在在的发展。
遮蔽人生在其中的内在发展,
从事物的外界上,不断给人生提供有益的材质,
也就产生人类在外在物质世界上的不断进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