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光玄明
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邓粲·东晋
修行,并不在于任何表面的戒律,也不在于肉身所处的方位,而在于自己的心。大动曰静,常静曰定。入世者,若人在红尘,却心执顽空,非真入世,亦非真修行。真正的入世修行,不仅是指身在世间,而是敢于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随时接受现实境遇的考验和认证。
有很多的居家修行者,在初始阶段,都会经历一个从“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的过程。当然,这既正常合理,又为必经之路。但不要因为自己有了一些法力,打开了一些窍穴,产生了种种体感,或是能与灵界沟通、能向阴师学习了,就飘飘然地自命不凡了,就清高自傲了,就无视于周边了,就不顾及亲朋好友、社会责任了,这是现代修行人的一大通病。这种情况恰恰说明自己的修为还很浅,还有着很强的分别心,落入了另一种执。只不过这种执,比起易受各种外界诱惑而心不守舍、心神外驰要稍微轻一些。
平日里若是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适当规避一些磁场极其混乱之处,是合理的。但不能因为修行了,反而什么地方都不愿意去了,什么人都不愿意接触了,始终处于一种与现实和人际割裂的状态,这并非我们修行的最终目的。即便你已能顿入神境,那又如何?依然还是要回归饮食男女、敬孝敬责;即便你已能通灵,也依然需要以心无漏隙作为沟通的安全保障,依然需要独立自主的判断力与觉察力,而心性的成长,最终还是要回归于“看山仍是山”的脚踏实地的现实磨砺。
当你终有一天想起来、并承认自己依然是个人,而不是神也不是仙的时候,就会慢慢明白,一切外赋皆为境,皆为渡船。唯心是宗。修行,不单指的是性命双修,更是学以致用;不仅是格物致知,更是知行合一。比如我们修雷法,当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困难时,是否也能懂得引动内心的雷力去克服化解呢?比如我们一边嘴上说着念念觉知,一边吃饭时是否依然囫囵吞枣而不知其味呢?比如我们学习净化,当内心升起负面情绪时,是否能及时察觉并疗愈自己呢?比如我们静坐持咒时一念不生,而当遇到小人挑衅时,是否也依然可以不著一分呢?
生活中的修行,不仅是参照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这样的大标准,更要落于“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的细节实处(注1);不仅要学会让自己无所挂碍,更要能让周边人感受到相处时的和谐与舒服;不仅要圆满个人的智慧,更要尽到一个公民的基本礼仪、素养和社会责任。这种积极入世的圆融心态,才称得上恬淡自然,才能最终实现物我两忘的灵明与虚无。
所以,是驴子是马,拉出来溜溜。修行如何,在红尘里一遛便知。唯有在实际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时刻观照己心、体察漏隙、尊重自然、疗愈情绪、修正习气、端正德行,才是入世修行的正解。
注1: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出于《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