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原创文字集散文随笔散文
沈德炳:农耕文化,一“麦”相承

沈德炳:农耕文化,一“麦”相承

作者: 沈德炳 | 来源:发表于2023-04-17 07:14 被阅读0次

麦子,一种见惯不怪的农作物,却蕴含着深刻的生命哲学和文化内涵。每逢春天,麦田便成了大自然的画廊,在微风中轻轻荡漾着琥珀色的麦浪,让人为之心旷神怡。

麦子是最早被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它被认为是“五谷之首”,是中国文化中重要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农业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中国,《诗经》中有许多描绘麦收景象的诗歌,如“忽如其来,忽如其去,唯风桑树,耳不得语”、“岁比不登,三折其秆”。这些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古人对麦子的赞美和感慨,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麦子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

麦子生命力顽强,它们能够适应各种气候和土地条件,在寒冷、干旱或贫瘠的土地上仍能勇敢地生长。它们用自己的勇气和毅力,迎接着各种自然挑战,最终凭借这种无畏的精神为人类提供了丰沛的粮食供给。麦子的生命力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它以其坚定不移的信念、顽强的毅力和智慧迎接生活挑战,成为了一代代劳动者奋斗的楷模。

麦子在生长的过程中,需要日光和雨露的滋润,更需要人类的耕耘和守护。天之所赐,必有因之,人类能够在麦田中体验到农耕文化带来的乐趣,并且从中汲取力量和灵感。当秋日来临,麦浪欣欣向荣,金黄色的麦穗随着微风轻摆,这场美丽的视觉盛宴让人流连忘返。同时,更是深刻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护麦子的同时,人类也理应尊重大自然的规律和节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身处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或许已经忘记了麦子背后那份来之不易的农耕文化,也可能无法体会到麦子为人类带来丰富营养的重要性。然而,它仍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贡献物质文化的同时,传承着一股久远的农耕精神。

在“互联网+”时代的现代社会里,每个人都能够通过手中的智能设备与世界连接。然而,我们是否还需要回归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智慧呢?当人们重新走进田野,看见麦子在微风中轻颤、听见泥土下的秘密生命在跳动,就不难发现原来真正的豁达和成功,并不是追逐功利和金钱所能带来的。

麦子,给予人类的不仅仅是食物,而是世代相承的文化精神和劳动价值。未来,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文化保护和融合,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包容各种文化的差异,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沈德炳,1998年生于湖北十堰,2019年度湖北省大学生“自强之星”获得者,福州大学2021级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青年作家、音乐人,《流光文苑》主编。作品散见于《中国青年作家报》《参花—青春文学》《顶端新闻》《鄂州周刊》《美文》《美塑》《山东诗歌》《陶山》《中国诗》《文华报》《湖北文学》《今日博兴报》《家乡》《长江诗歌》《中国发布网》《新华访谈网》《贵州作家网》等纸媒网媒,曾有诗歌被《中国诗歌学会》“校园诗人”栏目推送。

相关文章

  • 沈德炳诗歌作品

    沈德炳诗歌作品 无声的对白 天黑了 我摊开地图 打着灯光寻找着陕北那个不知名的小镇 湖北与陕北只差一字却相隔千里 ...

  • 宅家生活面面观

    近 一““麦相承 e网情深

  • 孙家湾小学农耕文化实践课探索(二)

    孙家湾小学农耕文化综合实践课主要包含:农耕文化与二十四节气主题课、农耕文化与科学探究种植课、农耕文化艺术创作课、现...

  • 吃货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都在这里啦!

    总听人说,吃货有义务比普通人更有文化。但说到有文化,谁也比不上麦奎德这位学术派吃货。 约翰·麦奎德毕业于耶鲁大学,...

  • 农耕文化

    我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也是一个农业大国。亘古至今,农耕文化地位不可小觑。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

  • 农耕文化

    农耕文化起始早, 产业最先我中华。 不忘祖宗修长廊, 源流至此遍天涯。 澧县小渡口镇朱家湖风景区有“农耕文...

  • 广稷农耕博物馆

    一个旧时代乡村的鲜活图景,千年农耕文化的真实画卷。有机会到塞外农耕文化体验园,探访农耕文化,展示乡村面貌,感受最真...

  • 春至乡村

    麦拢田间腾碧浪,布谷声声催农耕。

  • 2019读书目录(持续更新)

    1.20《吸金广告》,德鲁-惠特曼 1.21《奈飞文化手册》,帕蒂-麦考德(略) 1.29《激荡三十年》(上,中)...

  • 农耕文化……农具

    割麦子用的镰刀,上面要镶嵌利刃,利刃可取下,用磨刀石磨砺后再镶嵌利刃,方便割麦子。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沈德炳:农耕文化,一“麦”相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nqj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