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是著名的小说家。
他父亲是个犹太商人,他在捷克的布拉格长大,大学念的是法律,后来在保险公司工作,然后专业写作。
由于他学的是法律,所以他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很高,但由于小时候他父亲对他的管教近乎苛刻,他一直无法理解为什么小的错误会带来这么大的惩罚。
而这件事影响了他一生对许多事情的看法,加上前面所说他各种异化的经验,使他出现了很多特殊的观念。
他生活的年代是在20世纪前后,也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所以卡夫卡的小说反映的也是世纪之交荒谬的气氛。
但与同类作家不同的是,因为肺痨的原因,他长期住在疗养院,逝世时只有41岁。
所以他还来不及从这样的经验里面找出一个正面的方向与价值,这也就是使得他的作品能以强烈的清晰度探索整个时代。
在他的作品中,他用各种元素来表现他的创作意图,并把存在主义对荒谬与焦虑的感受发挥得淋漓尽致。
卡夫卡的一生可以用“异化”两个字来描写。他的异化色彩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他是在捷克长大的,但他从小讲的是德语;
第二,在当时不管是德国人或是捷克人,国家主义高涨,但是卡夫卡是犹太人,没有归属感;
第三,卡夫卡周围都是过着世俗生活、自由放任的犹太同胞,但他本人却充满信仰的愿望,有深度的困惑;
第四,卡夫卡是天生的作家,但他周围都是做生意的人;
第五,卡夫卡性格内向,神经过敏害羞,但内心里面渴望爱,在当时那个社会,爱的关系大部分都沦为外在化、开放化。
他留下的两本代表作,一本是《审判》,另一本是《城堡》。
《审判》中,有一个叫做约瑟夫·K的年轻人。K是一个简称,就好像卡夫卡自己的K。
这个年轻人有一天起来,发现自己被捕了,但不知道犯了什么罪,也不知道是被谁告的。
他怎么问也问不出结果,没有人理他;他想办法解释,别人也不听;他想找人帮忙,也不知道该找谁,因为不知道犯了什么罪。
这个K是个平凡人,在银行里面当职员,是平凡的百姓,没有违反什么样的法律,但他被捕之后就可能出现各种答案、各种猜测。小说里面就挑战读者去思考什么是罪过。
这个世界上好像没有人可以逃避有罪过的情况,内心里面常常觉得不安,认为自己一定出了什么事,但是又不能确定。
原本有许多微不足道的行为,合起来之后就变成一连串的有意的作为。
所以在这时候你要谈逻辑与知识是没有用的,因为你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捕。
后面进一步,要与你没有见过的人去抗争,与你不知道的控诉去抗争,在不相信与希望之间、在困惑与失望之间分裂了,最后的结果是死亡。
你不知道法官在哪里,不知道法院在何处。人努力寻求证明自己的无辜与正义,但不知道该怎么做,不知道何以有罪,不知道如何才能得救。
最后,好像除了一死,你根本无法走出罪过的情况。
这种观念好像预先暗示了后来萨特写的《没有出路》这本书。所以一个人在无罪与正义之间、在挫折与无知之间、在罪过与死亡之间,常常会自觉有罪,需要面对某种审判。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这个世界的运作模式和它的意义都是不确定的,《审判》反映的是什么情况呢?
其中可以归纳为一个简单的公式,就是小的过错加上弱势的身份,再加上自己认为合义,这三者加起来就变成一种大的罪过的感受。
譬如你犯了小的过错,闯红灯啦、随手丢垃圾啦、跟别人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
这些过错并不大,但因为你是弱势的身份,所以你是处于被别人审判的一个身份,可你又认为自己没错。
这三点加起来就会出现罪恶感,因为你前面确实有小的过错。
那你为什么这种效果错,最后会成为内心居大的罪恶感呢?
就因为中间加上你是弱势的,你又自以为没错。久而久之,你会越来越怀疑,“我到底有没有错?”
从客观上的小过错,变成主观上的大的罪恶感受,卡夫卡借此描写现代人在心理上有这种孤独的、无奈的、委屈的情况。
他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到许多的百姓和群众确实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他的小说叙事具有高度的原创性、预言性。
所以现在,在英文里面有个词叫做“卡夫卡式的”。这个词代表的就是一种超现实的、恐怖的、神秘怪诞、充满失望的气氛。
本来卡夫卡过世的时候,他留下的遗言是要把他的所有手稿全部烧掉,幸亏他的朋友没有照他的意思做,于是就留下了这本重要小说。
因此,内疚感并不会如我们想象的那样,让人们“知耻而后勇”,与日常生活中的坏习惯做斗争。
相反,沉溺于内疚还会给生活造成更多的麻烦,还让坏习惯更加根深蒂固。
想要改变坏习惯,我们需要的既不是内疚,也不是焦虑,而是正视这些坏习惯,坦然地面对这些恶习给我们带来的快感和危害。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在未来一步一步战胜坏习惯,成为生活的主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