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词(高晓松)
不知道什么时候这句歌词在网上大火了一时,成为了一种口号式的生活态度。那段时间诗歌又成为了主流的文学消遣物,我记得当时海子的诗又再次成为了文青们在茶余饭后谈及的话题。而后便很少有人谈及关于诗和远方的话题了,远方这种意向化的词语又究竟代表着什么?人们也便不再探究这些。
最近我放松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从事任何关于文字的活动。长时间的休息并且放纵了自己一把,迟迟未曾动笔。天天就是疯玩,书也没有看一页。着实是堕落了一把,在我长达四年的写作生涯当中还未出现过如此之长的空档期,长时间的休息换来的是对于生活重新的思考,这篇文章也就象征着我的回归。
现实和理想的桥梁究竟是什么?这是我最近一段时间一直在想的问题。我们其实内心里都是希望存在一种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状态,成天躺在草地上,种着花草和只供自己食用的食物,养着些小动物,一天当中远离城市的喧嚣。没有那些乌烟瘴气的东西,一天写作看书好不自在。这种生活我整整想了数年,几乎每一年都会想每一天都在想。我甚至希望自己能在那样的地方安度晚年,或者我一辈子都待在那里不去管外面的风光。那句歌词之所以会在网上大火,我想这勾起了人们对太自然的种种向往。不单单如此,现在生活压的有些让人喘不过气来,年轻人变得越来越焦虑,他们望着那高楼耸立的北上广不知道如何是好。
是啊!这些现实的选择让人变得束手无策,我曾经去到过北京而在今年我的妹妹又考上了北京的某所大学,对于这座城市来说我只能算是个无名的小辈匆匆到来又匆匆离去,而对于我的妹妹来说,北京可能会成为她终身定居的地方。对于我们这种小城市出生的人来说,这些一线城市太过遥远,爷爷认为出了厂子就是另一番天地,而父亲以定居在这里为傲。对于我来说,想要去但是没有任何能力去,让我惶恐不安。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人,一个除了写作什么都不会的人来这些城市只能是自讨苦吃。我有一个要好的朋友他在上海工作,在我们当中能在上海这种城市立足简直是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对于他来说在上海无疑是一种痛苦,他在上海的边缘工作,一天起早贪黑拿的工资还低于上海的平均水平,想要回来却没有任何的资金储备,留下去又没有任何发展的前途。回来长长跟我们抱怨,对于他来说活着并不是在上海的日日夜夜而是回到故乡与哥几个喝酒畅谈。
同样也是在这段时间里,我的另一位好哥们毕了业,他选择了去工地里工作。那个整天和我们一起开黑上网的人,也不得不选择另一种生活方式。虽然整天只是待在工地当中晒太阳干一些技术人员的工作,但是从那以后就再也没有跟我们打过电话说一起上网。时间的变化让我坐立难安,在这段时间里急需用钱的我找了很多地方希望能工作上班,但是都失败了,因为时间线太短的原因最后我只能选择了放弃,这些赚小钱的工作失败了也就失败了,那一年以后的我奔波在这一个个工作岗位当中又是什么样呢?我是不是真像我承诺的那样离开这里去到我向往的城市当中呢?
如果这是以前的我不会考虑这些问题 ,那时的我无比坚信自己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可以通过自己喜欢的事物来养活自己,我坚信自己会生活在田园当中成为一名举世瞩目的诗人。除此之外那时的我对钱不怎么敏感,或者说对于物质没有一种冲动在里面。但是那时我是家里人养,迟早有一天我要离开家庭,离开这个生育我的故土。那时的我又该怎么办呢?我确实坚信自己能成为一名作家,写的文章即便没有任何人看我也不以为意,我相信会有的。直到我的小说眼看就要签约时,小说却惨遭下架。那件事对我打击非常之大,我辛辛苦苦创造了两三年的作品就被这样的阉割掉了,我不甘心找他们去理论,可是人家连理都不理我。我心灰意冷,我不在坚信自己一定会成为作家,我害怕了!我也清楚的明白如果事事都能如愿,那么世道反倒简单了许多,现实曾经无数次的站到过我的面前,我选择了忽略或者视而不见。但是如今它重重的砸在了我的头上,我不知道该不该继续坚持下去,那段时间心里遭受了双重打击,我的梦做了这么长时间终于醒了。
我曾经反对人偶般的生活,我认为那些每一天就是另一天的复刻的人没有未来,他们没有光明,我嘲笑他们我反对他们。如今这诅咒落在了我的头上,我也必须度过这样的时光,最可悲的事情是这样的生活没有期限。现在的年轻人普遍焦虑,有的人称之为“焦虑时代”。年轻人都很有想法,都想要这样或者那样的生活并且坚信自己一定会拥有这样的生活,但是当现实挡在他们的面前,他们又没有能力冲开这道大门,他们都失败了一个个失魂落魄,越是这样就越来越焦虑。可是周围的人都不希望他们停留下来,各种各样的环境开始施加压力。很快磨掉了这些年轻人的朝气,他们也就沦为人偶一般的生物。谁何尝不是呢,在此刻我不也同样如此吗?
我想找到能否从中和解的答案,我去了图书馆。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翻看了王小波的一本杂文,发现小波居然有和我相同的想法,他也反对模板化的生活,那不叫生活叫生存。虽然我的观点被强烈的认同,但是没有答案,能做到这一点的我想也只有小波了。这个永远醒着做梦的人!远方到底是什么?站在街道中央,望过去能看到尽头吗?
我的确非常反感教育制度,这一点我也写过不少的文章去探讨研究。但是你反感它,又能怎样,很多家里贫困的孩子上学是他们唯一的出路。如果考上了好的大学即便是远走他乡,但却会落脚在那座城市当中,我错过了这样的机会没有抱怨可言,对于我来说不存在回头路一说,但他们不一样就像是我的妹妹有一天在北京待不住了,可以回来在故乡发展。她有起点有目的即便那不是终点,对于我来说家乡是我的起点,但是没有任何的目的地。回到起点同样是死路一条,况且我也并不喜欢这里。很多人认为我离开故土的想法不现实,我又何尝不是不知道呢,但是这家里当中没有我的荣耀感归属感,我到哪里不都是在流浪吗?
前阵子我写过一篇文章,我称这个时代为“存在时代”。实际上这些为了存在、表现做出来的事情不都是虚荣心在作祟。我曾经坚信精神一定能对抗物质,也一定能胜过现实,不过那也可能只是我的一厢情愿了。
当我踱踱的徘徊在未来的路口,我还剩下点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