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本讲社会影响的书籍,社会影响含义是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周围的人给影响了。我们都知道人云亦云、从众心理、有样学样等,这些都是所谓的社会影响,在没了解这本书之前,我相信大家都已经知道这些东西,但当我了解这本书之后,有点惊讶,我们99%的决定或者行为都受到他人影响。
这让我想起以前看过的有趣的实验:诱使领头毛毛虫围绕一个大花盆绕圈,其他的毛毛虫跟着领头的毛毛虫,在花盆边沿首尾相连,形成一个圈。这样,整个毛毛虫队伍就无始无终,每个毛毛虫都可以是队伍的头或尾。每个毛毛虫都跟着它前面的毛毛虫爬呀爬,周而复始。几天后,毛毛虫们被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
我们会觉得这毛毛虫可笑,很笨,其实我们人类也像极这些毛毛虫,我们也在绕圈而不自知。
我们的决定往往不出自我们的本心,我直接摘取书中的一个实验,来自匹兹堡大学理查德·莫兰德(Richard Moreland)教授的实验。
在一学期40课时的人格心理学课程中,四名实验人员(均为女生,从公允的角度来看,长得差不多,都是同一类型,同一气质的,简而言之,美丽的程度差不多)分别出现了0次、5次、10次、15次,且都不在点名册上。
她们总是在上课前几分钟进入教室,并坐在教室前面大部分同学能看到的位置,整堂课就是安静地听课、记笔记,下课后收拾东西离开教室,不和其他同学发生任何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
学期末,教授请学生们填写调查问卷,分别让他们观看四位实验人员的照片,回答一些相关问题,包括:你觉得这四位女生魅力如何?你喜不喜欢与她共度时光?你愿不愿意与她交朋友?
大家对她们看法不一,但却存在一个明显的共性:上课次数越多的女生,在大家眼里魅力最大。
在对比其他没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的调查问卷,四位女实验人员的魅力程度在他们眼里都差不多,由此可以得出:在别人眼前出现的次数越频繁,获得对方好感程度就越高。
为什么有的人初看觉得不好看,看久了就觉得还行,有种越看越好看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觉得自家的人长得都不错;这些都是因为纯粹接触效应,它的含义是没有任何理由,只是因为接触得多,所以你就对他产生好感。
为什么有夫妻相的存在呢?原因也是这个,我们接触的最多的是我们自己本身,当然喜欢自己这个模样,尽管这个模样不是真正标致,但我们自己还是会喜欢自己的模样的。于是我们更倾向于长得和自己有点相似的人、、、
生活在某一个环境,言语、动作都会受到影响,一个寝室里的成员,言语、动作都会互相影响,形成同一个方向。
我们买一件东西,看别人的评价好不好,买的人多不多;我们看一部电影要看评分高不高、反响好不好;我们上什么学校、找什么工作似乎都是在看别人,我似乎天天都在做选择、做决定,却始终不是出于本心。
我们像极了那绕圈的毛毛虫,在该上学的时候就上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在该工作的时候工作、、、在该结婚的时候结婚、、、在该生孩子的时候生孩子、在该退休的时候退休、、、就这样我们像那毛毛虫一样绕圈,直到饿晕了,从花盆边沿掉下来,结束我们这一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