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谬误的理念认为,大部分人会低估完成任务需要的时间。为了验证这一点是否适用于学生,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不同类型的课堂任务和活动,请学生预估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然后分析学生预估时间的精准度,并观察在何种情况下最有可能达到预期。
研究结果:
1. 学生完成任务的平均时间超过55天,而预估的平均时间为34天,其中超过70%的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超过自己的预期。
2. 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大于预期值,这与任务本身的性质无关,无论这是一项学术作业,还是日常活动,如打扫公寓或修理单车,学生完成的时间都大于预期。
3. 在精确预估出任务时间的学生中,58%的人会花时间积极回忆过往的类似任务。没有使用这一技能的学生只能保证29%的时间精准度。
4. 给任务设定一个截止日期更有可能让学生按时完成任务,但不要让他们自己设定。
5. 在进行预测时,学生更有可能想到未来的进步,而不是可能出现的困难。
“我信你个鬼!”
看来人类大多数是乐观主义者,总是高估自己完成任务的速度。人类的幼崽也是如此,而且偏离有点大。所以,千万别让孩子去预估完成作业的时间,你真要信了,失望和愤怒分分钟就会毁掉你辛苦经营的亲子关系。
预估准确者往往会借助过往的经验,与做过类似的任务比较,就会提高预估的准确性。反之,预估不准确者极少使用这一策略。孩子如果不使用这一策略,我们也得考虑,不要盲目乐观,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有些家庭苦孩子写作业慢久矣!比方说,孩子写作业经常写到十二点,每每时钟一到十一点,那个火啊就慢慢累积,最后发出去了往往两败俱伤。而火一旦没有发出去,估计久而久之也会憋出内伤。
于是,这些父母四处打听别人每天晚上写作业写到几点。听说大部分孩子都能够十点半之前写完作业,于是这些父母留给孩子划定一个截止时间为十点半,要求孩子必须在这之前完成作业。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父母的失落和愤怒难以言表。
设定截止时间这一策略本身没有问题,它一定比不设定截止时间更好。比方说,大多数人或多或少有些拖延症,但是只要给他一个截止时间,他就会有紧迫感,你不管他是先松后紧还是先紧后松,反正他能在截止时间之前完成任务。不过这一策略有个前提,那就是截止时间设定要靠谱。
在这提供一个可能的解决策略是:
1.认真计算孩子每天完成作业的截止时间,就像一个钟表一样,仅仅是客观反馈,不带情绪。
2.连续计算一个周,虽然作业有多有少,暂且不管,算出一个平均值。把这时间作为孩子写作业的截止时间。这个截止时间更为客观,孩子也垫垫脚就能达到。达成一段时间后,可以将截止时间稍稍提前一点。
3.跟孩子约法三章,形成契约。如果每天晚上能够在此之前完成作业就给予奖励。如果不能达成,那就适度惩罚。可以考虑奖重罚轻,以积极引导为主。
假以时日,孩子的问题就会改善一些。至少,我的建议有些父母采纳过,反馈还是有效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aead5d63c18f5599.jpg)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