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明月共光辉读书每天写1000字
《论语别裁》07|什么是礼?

《论语别裁》07|什么是礼?

作者: 始终在路上 | 来源:发表于2019-03-10 08:49 被阅读12次

    中国文化的“礼”字,拿西方文化来讲,就是哲学。

    哲学大致可分两个范围,一个是形而上的,一个是形而下的。所谓形而下的,是宇宙万有的一切学问;而形而上的,中国人称之为“道”,儒家思想叫做“天”,“天道”就是中国的哲学。“形而上”这个名称,来自《易经》,日本人翻译希腊哲学时,借用了《易经》上孔子所说的这个名词——“形而上者谓之道”。

    在西方哲学家来看,中国人没有哲学,至少过去中国没有像西方人一样,追究宇宙的本体。因为西方文化这个系统是很严谨的,他们的哲学思想最初是宗教,后来发展了又形成科学。那么中国人真的没有哲学吗?当然有,事实上,中国哲学思想都包括在《礼记》《易经》等书里面。

    所以,“礼”不光是礼貌、礼节,而且包括了形而上的哲学,和形而下人生上的一切运用。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礼是干什么的?是起中和作用的,说大一点就和平之用。人与人之间会有偏差的,事与事之间彼此有矛盾,中和这个矛盾,调整这个偏差,就靠礼。那么法律也就是礼的作用,法律的原则之下,理国乃至办事的细则,就是礼的作用。假如没有礼,社会就没有秩序。所以人与人之间要礼,事与事之间要礼,这就是“礼之用,和为贵。”,就是调整均衡。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先王”就是中国人的列祖列宗。所以中国文化的先王之道“斯为美矣”。“小大由之”,无论大事小事,都要由礼的精神来处理。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是相互矛盾的说法。有句话叫“矫枉过正”,“枉”是歪了,看见事物歪了,必须要矫正它;但矫正得过份了,又是歪了。礼也是这样,要中和,过分的调节也不好,所以要“知和而和”,对一件事,了解了它的中和之道,而去中和、去调整它。但过分的调整就错了,“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所以礼义的基本精神,是调节一件事,中和一件事,但是有一定的限度,超过了这个限度,又要重新把它调整。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为失其亲,亦可宗也。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为什么中国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信”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要建立“信”?因“信近于义”,义者相宜也。恰到好处谓之宜,就是礼的中和作用,如”时宜“就是这个意思。“义”的另一个意思是“侠义”,就是中华民族的忠义之气。讲信用与讲义气是一样的,守信的人不可讲空话,因为“言可复也”,讲了话必须恢复。“恢复”就是讲了的话要“兑现”。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礼貌当中要恭敬。所谓恭,就是内心对事情的庄重认真,并不是看见人敬礼就是恭;虽然不敬礼,当朋友有困难时,那种无限关心的神态,不说出来就知道。因此,恭敬就是礼。人与人为什么要恭敬?“远耻辱也”,免得招来无谓的耻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别裁》07|什么是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dxmuqtx.html